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初探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在小班一日活动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情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抢,或者有的幼儿抢不到,告诉老师别人不给自己玩。美国心理学家莱茵歌德曾简易地把分享定义为: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看,送给别人,拿出玩具参加他人的活动。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
一、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
1.分享意识不强
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小班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如:在晨间建构活动中,有的幼儿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有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别人也不能碰一下。
2.言行表现不一
新纲要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幼儿入园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如在课间活动中,一帆和娅婕为争抢玩动物玩偶发生了争执。“这是我的玩偶,我的,不给你玩。”娅婕大声的说着,当老师问他们:“小朋友带了玩具,应该怎样玩呢?”“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的,要坏掉的。”两人又同时回答了老师。
二、实施的方法
1.创设环境,懂得分享
纲要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很关键。
在“快快乐乐迎圣诞”的主题活动中,孩子通过绘画、粘贴、拓印等活动,自己动手制作圣诞树、圣诞帽和圣诞袜。有的孩子还从家里带来了圣诞老人的玩偶,圣诞挂件,把教室打扮得十分漂亮。孩子在参与制作、欣赏环境的过程中也真正懂得了分享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一同喜,一同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倾听同伴的讲述。周一,我们经常组织孩子交流分享星期天的快乐,把自己的快乐讲给大家听;当哪个小朋友生病了,我们会引导孩子说句安慰的话,身体好了,孩子会亲切的问候同伴,讲讲悄悄话。
2.捕捉契机,学习分享
“一日生活即教育。”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孩子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自由、独立的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书、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让孩子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感受他人的愿望,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
在一次晨间活动时,徐逸帆带来了一台漂亮新颖的玩具电脑,孩子们羡慕极了,他却一幅趾高气昂的样子,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于是我拿出他最喜欢的拼图对他说:“这是我的拼图,你喜欢玩吗?”“喜欢。”“我要是不给你玩,你心里觉得怎么样?”“我不开心了。”“那你的‘电脑’不给小朋友玩,小朋友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呢?”“我们也不开心的。”小朋友都说道。他不说话了,可是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我请他给小朋友介绍“电脑”的使用方法,还让他在大家面前示范了两遍,他愉快地把玩具给了旁边的小朋友玩,在旁边做起了“小参谋”。通过这一次的交流,孩子体验了被人拒绝的失望和与人分享的满足,也提高了分享的意识。
3.提供机会,体验分享
新纲要指出:“引导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分享成果,体验快乐。”
开学初,我们就鼓励每个幼儿带一件自己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分享。小朋友过生日了,分享同伴的蛋糕,说说祝福的话。快过节了,小班组的幼儿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分享他人学习的成果,分享他人游戏的快乐。小朋友不但因为分享了别人的东西而高兴,也因为别人分享了自己的东西而自豪。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的点滴生活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发自内心的分享行为,让幼儿真正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分享。
手工材料
关键词:分享
- 幼儿园里体会分享的快乐 2013/01/29
- 小班幼儿的分享教育 2013/01/25
- 幼儿分享行为从小养成 2013/06/05
- 立足异龄互动 培养分享意识 2012/12/23
- 分享为什么变成了争议等 2012/11/26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