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教论文: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mimy 感谢 mimy 上传 0人参与

    个体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音乐交往,可以给儿童提供大量人际交往机会和经验。因此,教育者也应有意识地利用音乐教育活动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音乐教育中儿童合作能力的提高  音乐活动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与环境,使儿童的合作协调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下面以韵律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为例进行论证。
    1.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
    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主要是指运用动作与人配合、沟通、共享空间。构成韵律活动中合作协调能力的基础主要是:动作关系的判断,协调能力;情感关系的判断调节能力,空间关系的判断调节能力。
    案例一  《小豆芽芽》
    教师请幼儿先听一遍《小豆芽芽》的音乐,边听音乐边讲故事。然后,老师提问:  “小豆芽长的什么样子?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教师和幼儿讨论小豆芽都是怎么钻出泥巴的?都有哪些动作?”接下来,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小豆芽的生长过程。请一位小朋友跟随音乐做出他捧小豆芽睡觉、生长与钻土的动作。如妞妞小朋友做的是两手并拢向上做钻泥巴的动作,扮演大树的小朋友两手打开做露出小脑袋的动作等。然后,教师反馈妞妞小朋友和大树的动作,然后其他小朋友一起模仿。儿歌结束时,小朋友自由选择伙伴,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小豆子的造型:有的双手相握高高举起,说这是“房子豆”;有的抱在一起,说这是“金豆儿”等等。最后是豆豆种植园环节,教师运用两张大白纸粘贴起来,中间剪了四个洞,然后当成一个土壤的纵切面的小舞台,小朋友蹲下来,就在那个小洞中漏出了小小脑袋,做生长的动作时就钻出了土里。
    在((小豆芽芽》的案例中,在教师设计的小豆芽生长的情景下,孩子很快学会小豆芽“找伙伴”的韵律游戏。他们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脸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判断对方是否可以成为共同合作的伙伴;他们能学会用做相同的动作的方式来与同伴相互协调;他们也能学会有许多人共同活动的情况下,自己找一个比较空的地方活动,在移动过程中不与他人相撞。这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合作表演“小豆芽”的经验。因此,他们合作协调的意识越来越明确,合作协调的技能也越来越熟练复杂了。他们能主动追求和同伴一起律动的快乐。他们能够完全不借助语言而迅速地找到共舞的伙伴,而且能够对人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挑剔和拒绝任何邀请。在《小豆芽芽》最后一个环节——豆豆种植园,幼儿能学会在活动场狭小和场内有障碍物的情况下,自由地做动作和移动。他们能够在许多小组共同活动的情况下,不仅照顾到与组内同伴的共享空间,而且也能照顾到组合与组合之间的空间和谐。
    2.乐器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    乐器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主要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倾听自己、同伴、集体的演奏,并努力使每一个人、每一个声部的演奏都能服从于整体音响形象的塑造要求。构成乐器演奏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基础主要是:对歌重音相关系(个人演奏音响、声部音响、整体音响)的倾听、判断、调节能力。
    案例二    《多彩的树叶>
    教师先讲一段故事:从前有一棵漂亮的树,树上长着五颜六色的叶子,风轻轻吹过,各种颜色的小树叶都轻轻摇摆,发出好听的声音,好像在开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听,蓝色的叶宝宝的撞小撞钟;绿色叶宝宝打着三角铁也加入了进来;还有拿着响板的红色叶宝宝;拿着手铃的黄色叶宝宝……各种颜色的叶宝宝都带着自己的小乐器来进行演奏了,可真动听呀。    然后,教师和幼儿讨论刚刚故事中小树叶都做了什么。接下来,教师请幼儿自行选择小乐器跟随音乐进行稳定拍的练习。熟悉音乐节奏和小乐器的演奏方式。  教师请幼儿按照乐器分组,用相同乐器的幼儿戴上相同颜色的树叶头饰(戴红色树叶头饰的用小响板、戴绿色树叶头饰的用三角铁等)。教师用手势和言语提示小乐器的演奏一个个进入音乐。教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提示,  “红色的叶宝宝开始演奏了”,  “现在黄色的叶宝宝也加入了进来”。最后,教师讲述音乐故事,幼儿根据教师言语提示进行合作表演。活动结束后,幼儿将音乐和小乐器放在音乐区,自行游戏表演。
    我们知道,小一点的孩子集体演奏活动的经验较少。但与之有关的经验,如与成人一起玩奏乐游戏等,可以养成儿童对他人演奏活动的初步注意,以及初步地与他人相一致的意识。在《多彩的树叶》这个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孩子能够学会在演奏时与大家一起整齐地开始和结束;能够初步学会理解简单的指挥手势,并及时地按指挥意图做出正确的反映;能够初步体验到合作协调的愉快,愿意在演奏活动中用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与他人沟通、配合。如在蓝色叶宝宝演奏时,指挥者(教师)与小撞钟演奏者(扮演蓝色叶宝宝的幼儿)都能面带微笑,相互注视,并将身体左右摇摆,不时用眼睛互相注视并互相点头,表示更乐于接受对方。
    集体活动结束后还可以进行活动区活动的延伸,幼儿能进一步学会:在许多声部合奏中主动地关注整体音响的协调性,如全体树叶宝宝共同演奏的环节,每个幼儿都会关注整体的效果进行自己的演奏;能迅速理解指挥手势并积极准确地作出反应;如果有的幼儿在担任指挥,能以明确的手势对演奏者做出指示,能以脸部表情和体态表情与演奏者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以唤起全体参加幼儿的合作表现的热情。音乐教育中儿童秩序感的发展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加者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音乐教育中的秩序表现为: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他有关设备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等。
    在《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与美妙的音乐相融合,音乐的美感与音乐活动常规和谐并存。
    第一,导入的常规。教师带着孩子做划船的动作,脚步上和着三拍子的稳定拍进入场地,然后孩子坐在自己的常规位置上。导入活动一般是用辅助的方法引导孩子进入活动状态。所以,选择三拍子是为新学内容作铺垫,并且做划船动作提示孩子,课堂的内容是和“水与船”有关的。
    第二,感受环节的常规。教师出示挂图,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古诗,体会古诗意境。教师和幼儿根据挂图对古诗进行简单分析,讨论古诗表达的情感。聆听音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音乐的意境和美感、跟随音乐尝试歌唱古诗。教师先做示范或上下句对接熟悉歌曲旋律。简单介绍一下3/4拍,教师可用小鼓敲击,让幼儿感受3/4拍的长短。总体说来,感受的常规就是:故事或意境——稳定拍——节奏——旋律——综合的模式进行。其中,稳定拍的常规练习应作为一个重点,很多老师教授音乐的难点就出现在这里,缺少拍子的常规练习,所以后面的节奏旋律等环节无法进行,或者效果不理想。
    第三,表现表达环节的常规。等幼儿熟悉节奏后,请幼儿用小乐器跟随音乐进行3/4拍的演奏。鼓励幼儿大胆想像,根据古诗内容尝试用动作表现古诗意境,跟随音乐进行律动。将幼儿分成伴奏组和表演组进行歌表演。表现和表达常规根据侧重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常规练习方式,比如律动表现,重点在空间与动作的练习,而节奏乐表现,重点应落在乐器的取放和演奏技法的常规练习。
    第四,  过渡环节的常规。一节课的好坏,过渡环节设计与实行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的。比如,从感受环节到表现表达环节的过渡,教师就用一首儿歌“滴答滴答开飞机”进行,教师讲的速度不断地变化,到“滴答滴答睡着了”这旬,大家闭眼睛,安静地休息一会儿。然后,教师又带着幼儿边做边唱“滴答滴答坐好了”,孩子就很自然地知道,这是休息时间,然后要进行下一个环节了二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兴奋点较集中,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会更好。
    第五,延伸环节的常规。比如,将音乐和小乐器放在活动区,让幼儿自由律动;根据音乐进行古诗词意境的绘画活动,鼓励幼儿家长和幼儿一起伴随音乐吟唱古诗词等等。其中,重点应放在对乐器、道具和其他有关设备负责,以及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表现等等。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培养的。而且这种培养应该和当前儿童教育的全部课程与活动整体联系起来设计和实行。另外,教师自身的态度、行为榜样和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行为习惯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音乐教育作为发展儿童的社会性能力的载体,具有可操作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成为这样的人:他们不但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能很好地把音乐教育当作与他人平等友好交往的方式与机会,并且,在其他领域中也能表现出很强的能力。(文/中华女子学院  王  丹)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大班识字教案:上海一日游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