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幼儿科学教育关键经验”导言
一、研究“幼儿科学教育关键经验”产生的背景。
徐汇科技幼儿园从1994年9 月创办之日起, 进行了“幼儿科学教育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从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幼儿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著书《幼儿科学教育新探》,“幼儿科学教育课题研究”获上海市第六届教科研论文二等奖。
1998年,幼儿园又确立了第二轮课题“幼儿园科学课程策略研究”的研究, “幼儿园科学课程策略研究”是前一轮“幼儿科学教育课题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推出了幼儿科学教育的二个原则,即“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三个方法,“感知操作探索法,情趣诱导法,设疑表述法”;四个策略,“观察型策略,探索型策略,交流型策略,表现型策略”。“幼儿园科学课程策略研究”获上海市第七届教科研论文三等奖。
2001年后,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以及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颁布,学前教育的课程研究与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使幼儿园科学课程更好地适应孩子,促进孩子的发展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重视课程的不断生成,重视师生的共同构建,重视课程决策的民主与开放,重视形成幼儿园个性与特色,我们进行了“幼儿科学教育关键经验”的研究在实践中使园长成为课程的引领者,广大一线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积累者,并确立整体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灵活把握指导幼儿学科学的关键,促进社区、幼儿园、家庭相结合的园长、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发展 。
二、概念的界定及解读
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那么什么是“幼儿科学教育关键经验”呢”?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通过幼儿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粗浅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人。
“幼儿科学教育的关键经验”是指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学科学最关键的经验。
在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关键经验进行了分类,共分为:运用感官、收集信息、使用工具、了解自然和爱护环境五大板块。我们感到: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决不是把对学龄儿童进行的科学教育内容提前到幼儿教育中去。从幼儿教育的规律来看,单纯地强调对幼儿进行知识传授、经验积累和技能培养,并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个阶段,除了要发展身体,发展动作、发展感官、发展语言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让他们都做“我能行”的新世纪儿童。
幼儿科学教育关键经验
运用感官 |
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眼、耳、口、鼻、手、脚等),通过接触、摆弄、视听等活动来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区别,产生亲身的体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
1、 愿意参加摆弄、触摸、视听等感官活动 |
2、 尝试用某一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事物 | ||
3、 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感知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 | ||
4、正确运用感官,主动感知周围生活的事物与现象 | ||
使用工具 |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常 用工具,了解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尝试借助工具进行探究 |
1、 在活动中,愿意借助工具玩耍 |
2、尝试用工具进行操作、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 | ||
3、主动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 | ||
4、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了解使用方法 | ||
收集信息 |
学会从语言、标志、报 刊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喜欢参与收集信息的活动,学习用各种方式记录信息,并乐意与人交流和分享信息。 |
1、 对生活中信息的媒介有所反应,并能产生兴趣 |
2、 对鲜明的信息敏感,并乐意接受此类信息 | ||
3、了解信息获取的多种途径、愿意参与信息收集的各种活动 | ||
4、学用多途径采集信息,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信息,并互相交流与分享 | ||
爱护环境 |
愿意感知自己生活的环境,通过参观、采集信息、做观察记录等方式亲身体验环境的各种变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环境的关心。 |
1、愿意感受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 |
2、喜欢自己生活的环境,能够参与保持环境整洁的活动 | ||
3、运用各种方法体验周围环境的不同变化,愿意就生活中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 ||
4、能运用各种方式与周围环境接触,并主动参与各类环保活动 | ||
了解自然 |
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运用感官、工具、信息等各种方法。丰富的生活经验。 |
1、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 |
2、愿意参与各种自然现象的探索活动 | ||
3、在探索活动中能发现问题,增进对自然的了解 | ||
4、初步获得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
感官运用:幼儿学科学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感官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的第一门户,婴幼儿开始运用感官都无意识的好奇心或生存需要引发,而有目地的了解事物,认识世界是必须依靠有意识地运用感官来进行的。感官运用的灵敏度,感官运用的技巧,都需要通过练习、培养才能提升。因此,可以说运用感官这一关键经验是其它经验之首,是获取所有经验之扣门砖。
使用工具:“工具”一词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等。我们指的工具操作是有意识地让孩子使用简单的工具,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如:餐具、玩沙工具、清洁工具、铁制小工具、现代化交通工具等,并要考虑层次性、差异性、独特性。其二,有意识地让幼儿认识工具简单的结构原理,帮助幼儿获取直接的操作体验,在发展操作技能的同时强化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在设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注意到操作的可行性,贴近孩子的生活、充分地发挥孩子的动手能力。
收集信息:广义地说,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然而,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类正通过各种手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发现它们。不过,人们一般说到的信息多指信息的交流。信息本来就是可以交流的,如果不能交流,信息就没有用处了。信息还可以被储存和使用: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想到或者做过的事情,这些都是信息。我们说的信息是教师充分提供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探索的对象进行了解;鼓励幼儿主动对获取的信息与教师、幼儿、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幼儿产生问题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经验。
爱护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须的,爱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人迫在眉睫要做的事,我们说的爱护环境是培养幼儿从小有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如节约可贵的能源包括水、电、煤、木材等;废旧物的再利用;爱护我们可爱的动植物;垃圾分类……需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小就有环境忧患意识,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着灾难,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环境保护给人类带来的是财富,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因此,需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教育。
了解自然:什么是自然?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我们说的了解自然首先是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其二,对不同材料的感知和使用、对不同形体结构的组合、发现一种用具的多种功能、对信息获取途径的了解、对不同事物的比较、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等等,如:四季变化、物理、化学、声、光、电等,因此了解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建构过程,正是儿童自身经历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大脑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接,使他们的学习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并不断自主地形成对周围世界、对他人的关系,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发展。
三.帮助幼儿获取关键经验
走进孩子,支持孩子
兴趣是幼儿学科学的最佳导师,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好奇、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在日常带班的过程中走进每个孩子,学会蹲下身子融入孩子之中,倾听童声世界中有价值的内容,即是大部分孩子都感兴趣的内容。“我来发现,我来探索”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态度,激发幼儿的兴趣就要把感官运用与幼儿现实生活相结合、与游戏相结合、与发展幼儿整体认知能力相结合,帮助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去充分体验自己感知觉的乐趣。例如:幼儿玩磁铁,老师们将磁铁变成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内容,小猫钓鱼、猫抓老鼠、开赛车等,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己会发现磁铁的两极不同的磁性,有一个孩子就说:“小猫有的时候抓到老鼠,有的时候抓不到老鼠的。”看似一句很普通的话语,却点出孩子的自我发现,知道了磁铁有不同的磁场。又如在“它们都在变”这一操作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浆糊和碘酒、盐和水、冰块、粉笔等材料,并组织幼儿对这些材料进行探索活动,很快幼儿便惊喜地向老师报告了他们的新发现:“浆糊遇到碘酒变成了紫色”、“冰块变成了水”、“粉笔越画越短”、“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等等。由于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都在变化”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幼儿积累了物质转化的经验。
其次,教师积极支持孩子的发现与探索,材料是幼儿获取经验的教科书,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提供合理充足的时间、自由的气氛,能让孩子一切自主,不受干扰地进行探索活动,玩水果、玩颜色、玩水、玩米,玩一切可以玩的东西,玩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方法,尽量多地感知来自自然、社会的直接经验;感知、发现有趣的自然现象,感知自己愿意感知的一切。如教师们曾设计的“钓鱼”、“会跳舞的小人”、“走迷宫”等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磁铁的特性,投放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样,但它们可以让幼儿从类似的体验中,不断获得并积累同一科学现象的多种经验。在实践中,教师们还发现,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以改变或处于“半完成”状态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尝试的愿望,为此,提供厚纸片(请幼儿预先在纸的两面分别按扇形和环形涂上红、蓝、绿三种色彩)、小扣子、细绳,引导幼儿制成旋转色轮,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后厚纸片两面颜色的变化
生活有科学,生活即科学
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在获取科学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情感和态度。孩子们在进行探究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们尽量采用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验材料,孩子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活动“声音的产生”,是让孩子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塑料直尺,纸张等,想各种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来。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
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幼儿自己动手,而并非倾听现成的概念来学习,教师们努力激励幼儿去感知周围环境,动手操作材料,描述探索过程和现象,并引导幼儿对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概括,不断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参与意识、操作意识、交往意识、表现意识,给幼儿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愿望,一份期盼揭开奥秘的向往。如:托班“喂动物宝宝”,第一层次是喂大红枣,用的是大勺子;第二层次是喂花生、扁豆,用的是小勺子和筷子;第三层次工具又有变化,用的是镊子。让婴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动手,挖掘潜能逐渐提高使用工具的能力。
镜子和玻璃幼儿天天看见,一段时间的操作和摆弄后,有一位小朋友提出:“镜子的后面有秘密的,如果把它的外包装(镜子外面包着的一层塑料)拆了,镜子会变成玻璃吗?”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马上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只要把镜子的外包装拆了,镜子就会变成玻璃了;而另一种则持反对意见。老师让孩子们说说各自的理由:“玻璃能够穿过去看后面的东西,而镜子不能,它被一样东西给挡住了,就是这个外面的包装,只要把它拆了,就可以了”;“我在家里看过镜子的,它的反面是有一层 东西,但是它是涂在上面的,拿不掉的。”还有的幼儿甚至说:“镜子要比玻璃重,就是因为它的后面涂了一层东西”;“让我们把 镜子外面的包装拆掉看看好吗?”在幼儿的提议下拆开了镜子的外包装 ,答案可想而知了。但是,还有幼儿不服气:“把后面那层涂着的东西弄掉,镜子就会变成玻璃了。”看来幼儿探究的欲望还真不小!不弄明白决不罢休。于是,老师拿出了一块旧镜子,而且后面的水银已经脱落了一部分了。“这面镜子怎么能看见陆老师的手啦?”经一位幼儿一说,其他的幼儿都发现了这个秘密。“真的, 这不是镜子吗?怎么能够看见我的手呢?”“让我看看。”有的幼儿拿过镜子一看反面,马上就明白了:“这里有层东西掉了。”有的幼儿还用手去扣,一扣,水银又稀稀拉拉地往下落 ,银白色的很好看。这一回,幼儿知道了,原来玻璃后面再涂上一层东西就会变成镜子。孩子们在自己的探索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区分了镜子和玻璃的不同,尝到了生活中学科学的乐趣。
家庭、社区是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重要课堂
爱护环境是一种环保的意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尚不丰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也很有限,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经验就必须坚持从幼儿身边做起。如“节水瓶的活动”,在设计之初就开始考虑如何让孩子们接受这样比较科学的建议,并乐意在生活中运用,甚至辐射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就出现了倡议书,从家长、社区的角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水瓶”是怎么回事,并通过他们为幼儿的理解提供适当的帮助。倡议书上便有了许多已经做过或是正在尝试这样做的人的名字,有老师、家长甚至是孩子。由于活动是孩子们生活中天天碰到的,他们的学习便是具体的观察和亲手的操作。于是有了节水瓶的分组活动,有了瓶子,用透明水缸代替马桶水箱。小班的孩子会把瓶子放入和取出,水缸里的水一会多,一会少;年龄大的孩子会发现瓶子里的水多和少也会影响水箱中水的变化。有了直观的观察和操作,回家又和父母进行了探讨、实施,在节水方面的初步意识也慢慢得以渗透,也形成了他们生活中的科学小经验。
例如“条形码”,可以说已经逐渐地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孩子们对标志的熟悉以及喜爱程度已远远地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在“条形码”单元活动中我们走出了教室,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让这个大课堂来感染我们的孩子,使他们能更加直观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没想到,孩子们看见的“条形码”还真不少。在参观和讨论的过程中,有孩子提出来:“超市里的东西有条形码。”“是的,我妈妈带我去百盛的时候,看见衣服上也有。”于是,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进行设疑,“除了超市里的东西外,其它的地方有条形码吗”“ 有的,书上、玩具上……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的条形码吗?”“我们一起来收集生活中的条形码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孩子们的活动中,与孩子一起收集生活中的条形码
教材多样性,活动组织多层面
在小、中班的科学活动中,一般我们都会以区角活动的形式,创设许多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感知注重通过孩子的实际操作、探索,让幼儿获取最感性的经验。比如:在一次观察小菜园里的玉米时,孩子们告诉老师,玉米又长高了,老师故意提出疑问,说没有看出来。孩子们立刻激动地说,“前几天在我的膝盖下面,今天已经超过了!”“前几天和这根绳子一样高,几天后比绳子高了,绳子没有生命不会变的,所以玉米长高了!”还有的孩子拿出了记录本,上面记录了自己的测量记录等等,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知积累了关于玉米生长的经验。又如区角“小超市”活动,幼儿根据计划分工为超市进了货,在开张的第一天,孩子们发现了来购物的人不多,有的物品十分抢手,能赚钱;有的没人买,要亏本。超市的小篮子也少了几只。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引导孩子讨论起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讨论结果:做海报广告,贴在大门口,让全幼儿园小朋友知道;送贵宾卡,吸引顾客;不热门的商品打折;超市的大门口再设一个保安,提醒顾客不提走篮子。在活动中,老师创设一个有助于幼儿整合迁移已有经验的环境,这环境使幼儿乐意参与其中,又在过程中不知不觉把已有的经验进行了整合迁移运用,孩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通过讨论,重新进行了调整安排,结果赚到了钱,获得了成功,同时也提升了每个人的经验。
孩子进入大班后,对人体的各个器官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很多孩子自发地带来了介绍人体的书籍、模型、资料等,常常在角落活动和自由活动中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研究着人体的一些器官。正是因为孩子们平时无法直接感触到一些人体的内脏,因此对于胃、骨骼、心脏等器官特别的感兴趣。教师观察和了解到,孩子的很多知识大部分来自自己的生活、书籍和家长,而由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书籍和家长所介绍的知识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孩子也就有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问题、经验和发现。于是,比较多的是采用正规性的科学探索活动,为孩子创设提供一些集体交流表达、探讨的机会,把各自的关于胃的知识、信息介绍给同伴,共同分享。
其次,教师们还比较多地组织整合性的科学活动,整合教育目标、手段、方法,如在幼儿查阅资料这一环节中,除了让幼儿查阅自己带来的书以外,还利用医生家长的资源,在教室的周围摆放了一些胃的模型和人体半身模型,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一个更宽松自主的环境支持,产生更多的信息刺激。孩子们依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幼儿园、在家庭和父母、老师、幼儿一起进行着探索,尝试寻找答案解决自己或是他人的问题。其中,有时会协商,有时会讨论,有时会发生争执,但这也更大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和寻找答案的强烈愿望。而孩子们寻找资料中,也确实紧紧地围绕着自己所提的各种问题,在进行查看、思考,尝试中解答。由于信息的碰撞,让孩子产生了争执和问题,由于争执、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孩子自主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展现了自己捕捉的信息,同时也在共同建构信息中累积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对以后信息经验的运用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孩子们通过自身的获取和捕捉,得到的信息将是记忆深刻的。
(二)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教育实践中与时俱进
教师作为细心的倾听者、观察者,适时的引导者,就要随时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求知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使孩子在信息交流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如:教室的自然角里养了几条小泥鳅,每次自由活动时,总有几个孩子围着它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讨论着,“泥鳅的家在哪里?”“在水里呀,你看,它没有脚,怎么走啊?只能在水里游来游去。”“不对,蛇也没有脚,它不是能在地上爬吗?”紧接着其他小朋友也发出了提问:“泥鳅能在地上爬吗?”“蛇没有脚怎么走路呢?”等等,针对孩子好奇心,“动物怎样走路”这一交流主题就产生了,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交流。
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能及时捕捉到来自幼儿的信息交流主题,在信息的交流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或有新的发现,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介入和引导,促使孩子在交流活动中进行经验提升。如在“有趣的手机”交流活动: 各种媒体的广告画、广告语、成人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玩具手机甚至家长已淘汰的手机使孩子获得了大量关于手机的信息,对孩子来说这些信息的了解是无意识的、片面的、不完整的,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孩子在观察交流手机的各种异同时,让孩子在感受手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在手机外观、功能的不断更新过程中,体现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的聪明智慧,从而萌发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时,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描述操作中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困惑和需求,以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马上给予解答,而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一份期待,鼓励和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答案。如当幼儿提出:“不用材料,光用两只手能不能吹出泡泡”的问题时,我们鼓励他自己去尝试。当他发现从指缝及用双手搭出的各种形状中,可以吹出泡泡时,欣喜地告诉老师和同伴,大家奔走相告,前来观赏他的表演。之后幼儿都跃跃欲试,此时没有一位幼儿是旁观者,他们展示的也不仅仅是操作结果,更主要的是他们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在幼儿探索过程中,一些幼儿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蕴藏着更为强烈的探索主动性,教师为此需要关注、肯定幼儿的独出心裁和新奇操作,引导他们大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发现。有一次,请幼儿观察冰在酒精灯加热下,逐渐溶化为水的过程中,有一位幼儿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将一块冰握在手心里,随着冰化为水渐渐顺着他的指缝往下流,幼儿走出了认为只有酒精灯才能让冰溶化的误区,纷纷想出了将冰放到太阳下、微波炉里、开水里等促使冰溶化的方法,从而赋予了操作活动以新的内涵,激发出幼儿创新的萌芽。
我们还发现有些幼儿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往往活动结束了,仍意犹未尽,而有些幼儿则在一次活动中迟迟不能完成操作任务,于是教师们非常注重延伸活动的展开,以不断推进活动的深入。在每次探索活动结束后,并不将其当成是活动的尾声,而作为继续探索的开始,仍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材料在科学角,让新旧材料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供幼儿再次选择探索。在延伸活动中,除了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达到探索目的,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保持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外,还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再探索,再尝试,并在引导中尽可能避免相同探索方法的简单的重复再现,而是向他们提出更高的操作目标,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探索方法和经验,促进幼儿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此,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是细心的倾听者、观察者,适时的引导者,要鼓励幼儿从多角度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引导他们大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表达和表现,在与幼儿、家长的互动中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三)执着研究,交织共振的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的兴趣,要有目的去了解社会和自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教师兴趣广泛,春生秋实自然界瞬间的变化、天文地理社会民情风俗,教师需要把握具体事物的特定阶段变化与整体变化,以全面的视角来认识。在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索精神时,教师不能只抓事物的局部,忽视了事物的整体,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积极探索的态度。
其次,教师要有解读幼儿的能力,老师运用观察与记录来解读幼儿活动中的意图和行为,了解幼儿不同的能力水平。文字记录是教师最常用的工具,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但是文字对幼儿却是陌生的,教师不能与幼儿一起共享;数码相机给老师的记录增添了许多的便捷,照片不仅能把幼儿的某些行为定格,还能让教师与幼儿重温再现活动过程,分析、评价、解读幼儿的行为,从而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为开展下一阶段的探索活动作好铺垫,对幼儿来说它是一个个性化的评定。
在探索过程中,每个幼儿都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稚气的“语言”来表达表现。在“数灯”活动记录中,一部分孩子只能记录当时统计灯时的情景,一部分孩子要与之交流之后,才了解他们观察到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幼儿已经能清晰地反映他们观察到的灯的种类及数量,并能用线条来划分;幼儿在参观完灯具市场之后自发画起了线路图,有平面的图,还有俯视图,在线路图里,有用画来表示想表达的文字;如花鸟市场,他们就画一朵花,一只鸟来表示。还有的象模象样直接写上了文字,一张充满童趣的线路图,完全超越了他们的年龄阶段。独特的图解记录,是教师走近幼儿、解读幼儿的最有力的中介之一: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经验水平,他们就是在不同的经验水平上探索、学习、解决问题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经验,聆听幼儿的理论,努力在他们的经验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成长方案。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的问题,教师应充分提供探索的空间,积极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资料,用各种方法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探索的对象进行了解。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组织幼儿信息的收集与交流,让幼儿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经验、扩展兴趣。
因此,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实践的关键,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一起带着问题寻找资料,询问长辈、从书籍、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途径去获取信息等等,在学习和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和幼儿是共同成长的。
在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我们深知:那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将结合全国“规程”,上海市“纲要”的精神,深入学习课程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本着“科学性与灵活性结合,规范性与创造性结合”的课程开发原则,积极探索实践幼儿园科学课程,积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经验,为培养国家“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继续奋斗。 (高一敏) 手工材料
关键词:科学
- 科学预防,守护健康 2023/03/17
- 幼儿园班级科学区的创建 2013/03/05
- 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 2013/03/03
-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渗透整合性 2013/02/28
-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 2013/02/2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