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在不断使用双手的同时,孩子的智力与人格发育会提升得更快,发展得更成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幼儿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在这些设想的驱使下幼儿会进一步动手探索、摸索、发现,直至闪烁出创造的灵光。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所说的:“应该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他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发挥他的创造才能。”
所以,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触摸、摆弄、拆装等等动手的机会,并重视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培育出美丽的创新之花,坚实地做好“扎根”工作。具体的操作如下:
一、变想为做,激发幼儿动手创造的热情。
培养幼儿创新意识是让幼儿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出来的。要创新,就不能只停留在想上,要动手去做,做出自己所设想的才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生活中幼儿的奇思妙想很多,如:“把连接纸杯电话的线绳,换成铜丝,声音还能传得清吗?”“把不倒翁的铁珠移到头部或胸部,它还能不倒吗?”等等。这些好奇的想法是非常宝贵的。只可惜多数幼儿都只是停留在想上,很少有人去动手摸索,进一步研究它。针对这一问题,我有意选择了一些在发明、创新方面取得成果的人和事,给幼儿讲他们是如何在想法产生之后,刻苦钻研,动手试验直至发明成功的。如:英国的瓦特小时候看见水开了,壶里的蒸汽推动壶盖直往上冒。他想:如果用很大的锅烧水,发出更多的蒸汽,不是可以推动更重的物体吗?长大后的瓦特勤奋工作,不怕困难,经过无数次的动手试验,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从这个事例幼儿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他们知道了有创新的设想还要靠勤奋的双手去尝试,去摸索,去创造。幼儿心中动手创造的热情涌动起来。以前幼儿经常说的话是:“老师,我想到……”现在我耳边经常响起的话是:“老师,你看我做得怎么样?”变想为做,是引导幼儿迈向动手创新的第一步。
二、为幼儿营造一个广阔无比的动手空间,提供适宜操作的材料与工具。
幼儿生来就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要摸摸、看看、尝尝,甚至拆拆装装,摆弄摆弄。也就是说,幼儿需要亲自动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是不被人看重的差学生,在他退学回家的日子里,他的母亲将他带到了地下室的工具间,在那里为他准备了各种宜于操作和试验的材料与工具,爱迪生就是从动手摆弄这些材料开始走向发明之路的。可见,适宜操作的材料与工具对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乃至创新幼苗的萌芽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多的,恰到好处的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宜于操作的材料与工具,让幼儿在广阔的动手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
生活中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我认为凡是幼儿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教师应当注意积攒,并注意旧利废。例如,废旧手电筒、汽车可以让幼儿拆开、修理或重新组装,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需要,也让创新才能再一次得到发挥。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的工具来帮忙。如测量工具(天平、秤、尺子等等)、光学用具(放大镜、凹凸镜等等)。准备充足的材料与工具,会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机会,正是这样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重视幼儿动手的过程,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创新幼苗茁壮成长。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动手做的过程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我们应当看到幼儿的许多创造行为就表现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之中。所以,教师应当更多的关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有利于养成幼儿再创造的信心。
幼儿动手创造还需要一个和谐的,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儿童。为此,教师要多对幼儿说些支持鼓励的话语。例如,在蒙台梭利实验室里,听到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慢慢来,总会越来越好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秒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幼儿与教师形成了一种良好、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孕育的创造幼苗定会茁壮成长!
多给幼儿一些动手的机会,重视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要让创造的灵光从他们的手指尖上闪烁出来就必须从“扎根”开始做起,唯有从“扎根”开始培育出的创新之花才会越开越艳,越开越美!
手工材料
关键词:动手
- 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2013/02/26
- 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 2013/01/05
- 幼儿园运用动手操作学习法的误区及应对 2012/12/09
- 幼儿园亲子活动七则(动手操作类) 2010/07/26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