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领域论文:优化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若干尝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纲要》中对数学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标志着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然而,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不足之处:
一、环节脱离目标
教学目标表达了教学活动所期望的成果,它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使我们组织教学活动有了方向性,而在活动中,往往出现环节开展脱离目标现象。例如:《谁是猜拳高手》目标之一定位为: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教师既然把统计设计为目标,在下面的环节设计中,就应该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活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出猜拳后各种表示自己输赢的记录方法,而在最后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并未让幼儿进行统计,而是直接问幼儿谁赢了,这个目标在此活动中并未得到突破,因为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记录,在这个活动前就已经有原有经验,此活动并未提升幼儿的学习水平,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得到突破。
二、语言表达过于随意性
在语言表达上,数学活动虽然不要求教师表达得那么优美、生动,但我们在语言表达上起码要做到表达科学,容易让幼儿理解。但往往会出现教师语言表达过于随意的现象。例如:教师开设《宝龄球馆》来学习6的组成时,在最后的归纳总结时,教师本意想让幼儿找出相同数字不同位置的两组数字,如5和1,1和5,但教师却说成:“找一找相似的记录,就是有一点一样,但不完全一样”,这样的语言表达让幼儿不理解什么叫相似,结果出现冷场现象。
三、材料干扰幼儿的探索结果
教材过于复杂化,这样的情况容易出现在公开课上,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具,本意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一不小心,就容易适得其反。例如:教师设计了《水果丰收》来学习分类,教师设计了3类水果:苹果、桔子、犁,让幼儿按照水果名称、大小、颜色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分类的标准不够科学,按照水果名称这样的分类表达不够科学。第二:幼儿分类的结果被严重干扰。因为是分别把三样水果进行分类,特别是出现三个盘子进行分类大小时,出现最大的、最小的和中间大的这样说法,在最后的用标记记录大小结果过程中,中间大的没有标记可以记录,让最后的分类没有科学划分及标记的依据。
四、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灵活性不够强
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形式化,这样的现象较多出现与一些公开课中。只要是参加评选观摩的公开课,一定是经过本人甚至专家精心设计的,教师只需按照预先设计组织教学,好比是执行一个软件程序,只要点击“开始”,按步就班进入“下一步”,便会取得圆满“成功”。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容不得幼儿出现“意外”的,即便是有,教师也会予以“纠正”或“不予理睬”,幼儿就像教师表演的陪衬。例如,学习6的组成中,幼儿已经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的记录方法,但教师却一定要说成自己发现的一种
6
/\
1 5
2 4
3 3
4 2
5 1
很好的方法,课堂的灵活性不够强。
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把握好幼儿园数学教学,使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得到优化呢?我根据自己的一点思考,从以下5个方面内容与大家分享:
一、精心准备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
1、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案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关键。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没有好的教案,课堂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学质量也要打折扣。教案就是课堂教学前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分析幼儿情况,在头脑里形成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和策略的表现形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四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如何突破重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对现有教材内容的处理、组织等方面多下工夫,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设计并组织幼儿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2、教具的选择性准备是优化教学得到落实的条件。准备教具时我们要根据需要(即能够服务于目标的材料)去准备教具。例如:《水果丰收》分类活动中,教师如果只准备两种水果进行分类,幼儿会非常清晰地掌握好分类的依据点。
二、教学情境的良好创设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催化剂
《纲要》中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是抽象而又枯燥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乐于结束,主动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优化数学教学的情境需要做好以下2点:
1、情境创设的游戏性。《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例如:为了按物体的不同特征分类,我在活动中增加设计了《大风吹》的游戏内容,分别在每个幼儿手背上贴一个图形片片,这些图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老师扮演 “风婆婆”,幼儿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到三种图形标记,如大标记、圆形标记、红色标记,有该图形特征的幼儿就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不动,“风婆婆”趁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继续开始。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按不同特征条件进行分类的目标,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2、情境创设的生活性。《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去感知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例如《自动取款机》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7元货币的等价兑换,我设计一个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超市购物,在活动前师幼共同为各种玩具粘贴价格——幼儿拿着7元钱进行购物——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7元钱全买完可以怎么买?买了几样东西?让幼儿在生活化的亲身购物中真正去体验钱币的含义与作用。
三、教师讲解提问的精辟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数学教学的新增内容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让幼儿明白具体概念及操作方法,因此,教师的讲解是否独到精辟是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得到落实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需要做要以下4方面的要求:
1、 语意简洁明确。 即要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活动的要求。如“要做什么”(操
作目标);“怎么去做”(活动规则);“做时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操作内容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例如:《认识人民币》里设计一环节请幼儿用7元钱去超市购物,讲解要求时就可以从以下4方面进行讲解:(1)、大拇指超市开张了,看,超市里有什么,他们各是多少钱?(复习对钱币的认识)(2)、我们每人有7元钱去买东西,买几样东西都可以,但必须把7元钱买完,可以怎么买?(要做什么,怎么去做。)(3)、强调重点:先想一想你想买几样东西,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买这几样东西时你的7元钱用完了吗?(完成操作内容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教师的讲解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时间的掌握上,一般以5~7分钟为宜。语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并且要做到讲解围绕目标进行。
2、教师使用的概念必须准确、合乎规范。如“高矮排序”不能说成“长短排序”;“倒着数”不要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不要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还要使用统一的概念用词,如横排叫“排”,竖排叫“列”,遇到横向两组物体比较时,就使用“排与排的比较”;遇到纵向两组物体的比较时,就使用“列与列的比较”等。
3、交代的规则、要求,要仔细推敲。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放在操作过程中说,要仔细的编排。比如:新活动先说、详说,其他活动后说、略说;新活动中主要规则先说,意外情况的处理等到出现时再说;操作是按什么顺序做,就按怎样的顺序说;各组不同的操作要求分别说,需要共同遵守的秩序统一说。
4、语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体说来方法很多,或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或从思维最近区导入,从而逐步构建;或从实际引入,研究绕有兴趣的实际问题;或开门见山,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我们讲解时形象化、简单化;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我们讲解时逻辑化。
5、幼儿的参与性。有没有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有没有注意帮助幼儿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注意引导幼儿,激励幼儿。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课堂情景即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同时对幼儿探究问题的方式和时间做相应的改变,灵活地采用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时刻关注幼儿的参与教学情况。幼儿没有参与到我的思路中来,我该怎样调整,如果他们对于我所设计的环节过于热烈,我该怎么拉回他们的思路,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反应中,也是对于自我调整的一个成长过程。
四、提高幼儿操作过程的效率是优化数学教学的核心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学习数学,因此,要想提高幼儿操作过程的效率,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操作性。幼儿的思维离不开操作实践活动。《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操作性的道理。一看就懂,一做就错,这就说明只有真正地去操作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学具操作性强。无论是集体数学活动还是幼儿个别或小组的数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操作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南京版的数学操作内容操作性非常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多增强一些自制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来操作探索。
2、多样性。同一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设计操作内容时,可以围绕同一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的操作内容。例如:在进行数物匹配认识6的含义时,我就安排了:“看数字送草莓”“送生日蛋糕”“数物连线”“接着往下排”“看数字添去圆点”等5种活动内容,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多种感性经验,从不同的形式去认识数字的真正含义,这样也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层次性。有时上节活动需要复习的,在此节活动中可以继续安排相似内容,让幼儿得到复习巩固,如:接着往下排、看图形送标记、添去点子体现的就是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4、个别差异性。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幼儿对形状感兴趣;有的幼儿对排序较敏感;有的数概念掌握较好,对于10以内的数量,目测即能说出总数,根本不需一一点数。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孩子,时时做个有心人,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数学学具的准备要能真正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幼儿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力好的幼儿在完成所有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再提供一组自选组有点难度的操作内容让他去做,让水平各异的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发展水平中发展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
5、可检验性。数学内容的特点就是有个非常明确的标准答案,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操作内容要进行及时地指导检验。对于幼儿操作的结果对错,教师要及时地指导检验,也可以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进行检验,从而在检验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检查能力。
五、优化教学评价使数学教学得到升华
评价活动具有总结性的作用,但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以下两种评价出现的比较多: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
我觉得评价一要注意针对性,对于活动中幼儿哪些地方难度比较大,幼儿出现的错误率较多的地方进行针对性地评价。例如:大班数学《动物园里装电话》中,针对操作过程中同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和个别数字漏掉没用到的情况较多的现象,教师在集体评价时,就可以例举一号码:164362,用电话打不通的方式检查:为什么这个电话打不通,哪个数字重复了,哪个数字漏掉了,这个漏掉的数字5可以放在哪个位置,师生共同检查操作结果,可分别请做错的与做对的两位幼儿进行讲解,这样针对性地去评价是为了让幼儿明白本次操作的具体要求:1——6中所有的数字都必须用到。
二要注意精确性、科学性。例如中班数学《对称》的操作中,教师在一张白纸中间折出一条折痕,并在折痕的左边粘贴了一半的花朵 ,要求幼儿把另一半花朵粘贴上去,变成两边相互对称,老师的本意是要求粘贴在折痕的旁边,那半朵花的右边,结果有个幼儿并未去理睬中间的折痕,而是把操作内容粘贴在原先花朵的左侧。教师在评价时,问:大家说××做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老师也并未进一步去评价这个操作结果。其实他这样粘贴也达到了对称的目的,但只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把那半朵花粘贴在原先半朵花的右侧,结果老师就否认了他的操作内容,这样的评价方法不仅伤害这个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大大挫伤了这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只要老师换个评价的方法,如:原来我们粘贴时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对称的效果,大部分小朋友都想到了和老师一样的一种方法,但这个小朋友想出来的粘贴方法和我们的不一样,但他这样做也让两边图案对称了,这说明他是自己动脑筋做出来的。所以在评价时教师自己一定要精确、科学,这样才能让数学活动的内容得到更好的总结和深化,才能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探讨实践交流中,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改善。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