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学前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ugu 感谢 bugu 上传 0人参与

       基础教育新课程把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总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此相适应,学前科学教育的课程总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幼儿科学教育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方有可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的最初本意足为丁界定人门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最低读写技能。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随后,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 
       Miller(1983)强调科学素养应视当代的情境加以定义,它包括:(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的本质)的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的知识)的了解;(3)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意识的理解。 
       美国学者K10pfer(1985)认为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五个方面:(1)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2)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3)具有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4)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5)具有明智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具有与科学有关的兴趣。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课程委员会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下列特征:(1)与人或环境相处时,会运用科学概念、过程、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2)了解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依赖探讨过程以及相关学说;(3)能分辨科学证据和个人意见的不同;(4)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5)了解科学和技术对促进人类福利的限度和功能;(6)了解科学和社会的关系;(7)知道科学起源于人类,并了解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当资料充分之后,知识会改变;(8)因为拥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能够称赞别人的科学成就;(9)对世界充满了乐观的态度;(10)能够采用和科学相同的价值观念,所以能够使用科学和享受科学;(11)一生都持续探讨科学并增加其科学知识。 
       1995年10月加拿大大西洋省编制的科学课程中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6个特征:(1)理解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及技术的性质;(2)能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界进行调查,解决问题和做出有见解的决定;(3)能够理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概念和原则;(4)理解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5)具有科学的态度,并对科学技术持正面态度;(6)对科学技术职业感兴趣,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嘲国内也有学者对“科学素养”作了与此类似的界定。 
       对上述科学素养的界定进行比较后,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正好与我国基础教育科学(含分科科学和综合科学)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相一致。潘苏东博士也认为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三个维度构成;1~1985年10月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召开的科学课程研制会议上,专家们也把科学教育的目标界定为:一般地说是给予每一个人适应改善生活质量所急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旧顾志跃先生也曾指出:科学素养是一个包括科学观(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能(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科学行为与习惯)的综合结构,这个结构以科学观为核心,以科学知能为基础,以科学行为的养成为标志,形成整体功能。 

       二、学前期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结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应是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幼JLI~I、小学、初中、高中)的科学教育都应统一于这一课程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但由于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基础不同,因此科学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是不一样的。 
       进入幼儿期后,儿童脑和神经系统发展快,幼儿末期的脑重已相当于成人的90%,条件反射建立的速度加快,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在急剧发展,这些都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幼儿大脑发育的日趋成熟为其接受科学训练提供了生理基础,幼儿动作的进一步发展为其接受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为其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因此,学前科学教育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科学知识内容的启蒙性;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与参与;注重教师适时适度地指导。 
       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科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学前期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可以具体化为: 
       第一.使幼儿知道身边最浅显的科学知识。 
       通过直接让幼儿进行最简单的科学活动,使幼儿获得广泛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和直接经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内容,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忆、推理、分类、创造思维等能力。 
       第二.让幼儿了解最基础的科学方法,初步经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索过程。 
       通过让幼儿参与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索活动,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幼儿意识到应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去发现。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三.让幼儿初步了解科学的态度、精神与价值观,训练幼儿初步养成最基本的科学行为和习惯。 
       上述三条课程目标对应于科学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维度,其最主要的目标是注重对幼儿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的启蒙教育。这是因为.学前期所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经历的科学探索过程也是最基本和非常简单的,而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的启蒙却能成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动力,甚至可能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和生活方向。实际上,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概括的科学课程的5条具体目标也町以对应于这一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细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态度。通过趣味性的科学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初步培养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态度。 
       第二.对人和事物的积极、正确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家人物、科学发现小故事和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事例的介绍,让幼儿从小崇尚科学、崇拜科学家,知道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了解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形成对人和事物的积极、正确的态度。 
       第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幼儿初步了解科学活动中科学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如自信心、毅力、敢于挑战、实事求是等,以此激励幼儿,初步培养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四.科学的个人行为和习惯。通过有计划地训练使幼儿逐步养成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究习惯,初步具有环保意识,逐步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周围环境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科学态度”具有自相矛盾的两方面特点:一方面,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这似乎代表一种强烈的科学精神。幼儿对成人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现象都怀有许许多多的疑问,特别是对于环境中新颖、陌生、有趣、不协调、神秘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索的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观看、触摸、摆弄等行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幼儿在坚持科学的客观性上显得又很薄弱,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代替科学的思考,从而得出和事实背离的结论。学前科学教育应该注重科学探究精神的萌发,不能因为幼儿科学的客观性的薄弱而忽视对科学态度的培养。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向儿童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的探索,保持儿童心中的好奇,不能把儿童的这种“科学精神”扼杀在摇篮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该更注重人文色彩,伴随幼儿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幼儿科学态度的客观性很薄弱,所以,对幼儿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还应包括客观态度的培养。教育者要从幼儿的认识特点出发,让幼儿体会到科学方法是一种客观的方法,科学的认识要有客观的态度。我们可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如培养幼儿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让幼儿通过简单的调查和实验操作收集信息,教育幼儿客观地描述观察、调查和实验操作的结果,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学前科学课程目标的内容要求 
       前面所讨论的与科学素养相对应的学前科学课程的目标比较概括和抽象,下面把上述三维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 
       (一)过程与方法 
       “探究式学习”既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又是幼儿的学习目标。学前儿童通过“做”和“游戏”等探究学习过程,在安全、充实、愉悦的心理状态下,依据现实条件,从自身的好奇心、兴趣点出发,通过对操作材料的使用、动手、动脑,体验和理解探究过程。利用“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幼儿仿照科学研究完全或部分的过程来学习有关浅显的科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勇于探索、乐于创新以及好奇探究的热情,关爱和保护周围环境、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交流等精神品质,最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通过学前的学习,在进入小学时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应该达到的内容要求有: 
       * 乐于参加科学活动,喜爱动、植物,具有对身过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 
       * 有初步的感知能力,初步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能够观察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和基本变化。 
       * 学会从一组物体中根据某些特征挑选出物体归入一类,学习用词汇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 
       * 会运用简单的非正式测量工具(如绳子、棍子等)和正式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等)进行测量并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简单的记录方法。 
       * 具有动手操作的习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工具进行操作,进行科技小制作。 
       * 能用语言与成人或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过程和方法,表达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愿望。 
       * 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二)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幼儿提高关于物质和材料、地球和宇宙、生命和生命过程的科学经验,学习身边最浅显的科学知识。在进入小学时应该具有的知识与技能有: 
       * 获得有关季节与人类、动植物、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初步概念。 
       *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的明显特征和主要用途。 
       * 了解身边最常见的物理、化学现象,获得有关的感性经验。 
       * 认识太阳、地球、月球等最常见的天体,获得有关宇宙的感性经验。 
       * 能按指定标准对物体进行两个或三个特征的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让幼儿参与一些简单的科学活动,了解一些最简单的科学方法,还可以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科学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体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 乐于并能较长时间地参加科学活动。 
       * 对周围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活动,喜欢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有关信息和答案。 
       * 了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尊重科学劳动和对科学家的崇敬的情感。 
       * 初步了解常见的动植物与人、环境的关系,关心爱护周围环境,爱护动植物,亲近大自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 
       * 了解常见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 能表达、交流、分享科学活动中的快乐,初步具有交流、合作意识。(刘健智 西南大学物理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动物植物自我保护--科学课件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