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把握绘本的主流价值-幼儿园绘本教学
众所周知,绘本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就一个绘本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不可能通过一个教学活动得以实现,因而,教师如何把握绘本的主流价值,对于能否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至关重要。
我曾经和部分教师研讨如何根据绘本故事《小猪变形记》开展教学活动。
《小猪变形记》是英国插画家本科特创作的一本图画书,故事描述了一只满脑子奇思异想的小猪,用各种办法让自己变形,先后模仿了长颈鹿、斑马、大象、袋鼠、鹦鹉等动物的主要特征,并由此体验了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虽然小猪的每次模仿都以失败告终,但它却从中找到了做一只小猪的真正乐趣。
初读这个作品,感觉故事生动有趣,蕴含的意义也显而易见——作者通过小猪为了寻找幸福进而不断改变自己形态的过程,表达了“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道理。显然,这个道理对孩子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如果我们决定将此意义作为主流价值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让孩子去体会小猪变形后失败沮丧的情绪以及小猪回归自己后的快乐心情。可实际教学后,我们发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孩子却不快乐。同时,我们又发现,阅读时孩子们对小猪不断发生的一个个有趣的变形表现出很大兴趣,可这种兴趣却随着教师一次次强调小猪的失败而逐渐减弱。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难体会“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获得快乐与幸福”的道理。从现场看,当教师最后小结说“小猪最后明白了,不管自己变成谁,还是做自己最好”这句话时,孩子们虽然跟着应和,但在他们的眼神里,却看不到愉悦与兴奋的光芒。
人们常说:故事对孩子教育的主要价值,应该体现在“文道结合、以文载道”上。确实,故事也好,绘本也罢,都出自于作家、画家的手笔,都承载着作者、画家所希望传递的思想与精神。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了解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一旦绘本作为教师教学的材料,教师在呈现时就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我们必须要思考:孩子能够在绘本中获得什么?这样,教学价值才能得以有效实现。
仍以上述教学活动为例,我认为活动之所以得到如此结果,原因在于我们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认识,想当然地加给了孩子,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把握孩子的兴趣、特点与经验,进而去设想孩子的感受、体验与需要。
我们重头来过,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小猪变形记》对孩子发展的价值。教师们分析到:首先,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对孩子来说,模仿既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又是他们学习与创造的手段。孩子在模仿中观察、思考、操作、想象并创造。其次,孩子是喜欢装扮的。装扮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地表达与表现。沉浸在装扮中的孩子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再次,孩子是喜欢变化的。变化让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向往,他们渴望并期待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发生。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猪,其寻找幸福的经历始终是在一系列的模仿、装扮与变化中完成的,在这种充满想象和创造性的装扮与变形中,小猪获得了无尽的乐趣。让孩子通过阅读,和小猪一起经历思考、想象和创造,这不正是我们期待孩子发展的重要目标吗?
于是,我们将教学活动的主流价值定位在:阅读理解小猪改变自己形态的有趣过程,感受变化的乐趣与小猪的聪明。围绕以上目标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把重点落在了以下问题上:小猪是怎么把自己变成长颈鹿、斑马、大象等动物的?你喜欢小猪吗,为什么?如果你也想让自己变一变,你想变成谁,怎么变?我们发现,当教师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感受小猪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小猪“变形”时丰富的想象时,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活了,观察、想象、表述、表现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由此我们认识到:把握绘本的主流价值,首先应关注绘本内容能否对孩子的意识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应思考该价值与孩子年龄特点的关系,即目标价值达成的可能性——孩子是否有兴趣、易理解、会模仿、能迁移等。在这样两个基本点清晰的前提下,再适当考虑教学活动的手段等,就容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虹口区东余杭路幼儿园 陈定儿)
手工材料
关键词:绘本
- 绘本故事《一根羽毛也不能动》活动反思 2013/05/11
- 多媒体让幼儿园绘本教学更生动 2013/01/07
- 浅议如何实现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 2012/12/31
- 如何欣赏绘本图画的色彩美 2012/12/24
- 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绘本活动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