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生存课程与教师成长

来源: 06abc.com 作者: yilili 感谢 yilili 上传 0人参与

     编者按:1999年,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结合多年的办园经验和办园特色,开始了生存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十多年来,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历经生存课程的理念初创、完善——生存课程的实践模式探索——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三个研究阶段。现阶段,他们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初步确定了教师最需要提升的五项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反思能力、发展意识、协同意识、人文精神,并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本研究是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有效的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子课题,即“基于‘生存’课程模式的幼儿园教师成长研究”。以下是该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生存课程的研究历程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的重要。因为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而且能激励教师的专业反思与成长。1998年,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在长期实践宋庆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办园经验与办园特色,提出了生存课程的理念。1999年,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幼儿园生存课程研究”被正式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多年来,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存课程的理念初创、完善,到生存课程实践模式的探索,再到现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1.生存课程的理论建设 
  1998年,我们在宋庆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存在论哲学、进步主义教育学、实践哲学等理论,提出了生存课程的主张,并出版了《幼儿园“生存”课程的研究》一书。生存课程以儿童发展为本,从“学生活、学学习、学做人”三个方面为幼儿的生存与发展作必要的准备。在课程理念上,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如:课程目标采用“自下而上”“从问题出发”的方法来确定,课程内容通过“集体审议”来确定,课程实施重在实践取向,课程评价采用适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生存课程的实践探索 
  几年来,我们以生存课程的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大量的课程实践,特别是对课程目标的明晰性与可操作性、课程内容的多元性与本土性、课程实施的适应性与实效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通过生存课程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在“学生活、学学习、学做人”三个方面的能力。2003年,我们出版了《幼儿园“生存”课程的实践》一书。 
  3.生存课程与教师成长 
  课程改革要得到不断深入与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多年生存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参加了由吕达、顾泠沅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有效的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子课题研究“基于‘生存’课程模式的幼儿园教师成长研究”。我们运用德尔菲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逐步确立了在生存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最需要提升的五项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反思能力、发展意识、协同意识、人文精神,并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 
  二、生存课程的核心理念 
  数十年来,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始终将儿童的“生存”视为教育与课程的中心,非常关注幼儿的生存问题,即关注幼儿的生存状况与意义,关注幼儿的生存、发展与完善。所以,生存课程是注重实际、关注现场、动态生成、以实践为取向的课程,其核心理念是帮助幼儿“学会生存”。同时,生存课程还关注教师的“生存”。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发展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个人幸福、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成败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因素。 
  一方面,生存课程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考虑幼儿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生存课程不仅要适合幼儿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能促进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生存课程关注每个幼儿,强调因材施教,使幼儿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是师幼一同建立起来的生活。只有体验到生存意义的教师才会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存状况,才能引导幼儿进入良好的生存状态。传统的课程往往认为教师成长就是各种能力的构成与发展,它重视教师发展的结果,而对教师发展的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与传统不同,生存课程不仅重视教师各领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关注教师发展的丰富历程。 
   
  三、生存课程与教师发展 
  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促进所有儿童发展的关键,而且是幼儿园发展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不同的课程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同的,生存课程着重关注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以往人们往往更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教师的文化素养。事实上,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素养,它不仅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帮助教师涵养人文品性,而且可以改变教师的信念、人格、态度和价值观,意义可谓重大。从构成上来说,教师的文化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即形成文化自觉意识;二是文化品性,即从实践需要出发提高文化素养;三是文化比较能力,即具有文化比较的视野。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三方面的文化素养,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具有文化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2.反思能力 
  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带有“批评”“反思”眼光的研究者。反思研究是每一位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专业素养、改善专业生活不可或缺的品质。教师应从教育实践中跳出来,从研究的角度来评价、反思自身的教育活动,不断对教育实践活动作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总结,从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具有问题探究的意识,“有效的教师必须经常保持一种反思的状态,经常会对他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的思考,这种反思也就是教师的最主要的研究活动”。〔1〕所以,有问题探究的意识,能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就是教师研究的实质。 
  3.发展意识 
  教师应具有自主成长的意识,这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既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历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又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教师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不断形成适宜的内在教育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主动积极地参与、投入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之中。”〔2〕自主是教师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它保证教师持续、自觉地促进自我更新与专业成长,它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自觉地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作出规划。 
  4.协同意识 
  以往,人们常常更多地将教师视为家长的指导者、教育者,但事实上家长并不是被动的、缺乏教育能力的,很多家长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且,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者,他们既对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有着很多的观点与主张,又渴望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要有置于社会体系中的大教育视野,因此,教师需要有教育的协同意识,即能够引导家长积极投入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学习者、影响者、研究者,更是与家庭、社区、社会协同的合作者;不仅是家长的指导者,更是与家长、社区共同浇灌幼苗的合作者。 
  5.人文精神 
  教师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者,而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匠。知识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而人文精神主要是在教育现场中得到提升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师充分关注每一名幼儿,关注幼儿的生存状况与意义,关注幼儿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关注幼儿的美好生活与幸福。不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也许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教学者”“授业者”“解惑者”,能很好地承担与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却难以成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育者。 (作者:吴荷芬 姜勇)
  参考文献: 
  〔1〕ROGERS C.Defining reflection:Another look at John Dewey and reflective thinking〔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2,104(4):842. 
  〔2〕JOHNSON K A.Every experience is a moving force:Identity and growth through mentor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3,(19):787-800.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管理的核心是尊重需要——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有感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