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国内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综述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ugu 感谢 bugu 上传 0人参与

  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但对幼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乃至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影响。幼儿时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幼儿期的饮食行为问题便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截止到目前,国内对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进展如何?研究者以“饮食行为”“儿童饮食行为”“幼儿饮食行为”以及“幼儿进餐行为”为关键词对1990年-2010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网”上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文章进行检索,通过整理与分析发现,自1990年至今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行为的概念界定 
  关于“饮食行为”,目前尚无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有人将这一问题描述为:因个人意愿而制约自己的进食行为。…马冠生等把“饮食行为”界定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金星明认为饮食行为的内涵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和进食氛围。 

   二、幼儿饮食行为现状的研究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幼儿的饮食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关于幼儿进餐的速度。研究表明大部分幼儿能在半个小时内完成进餐,但也有调查显示部分幼儿存在进食过快或者过慢的现象,并且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有上升的趋势。黄土云(2001)对297例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家每次进餐所花时间:小于15分钟21人(7.1%),15分钟-30分钟182人(61.3%),大于30分钟94人(31.6%);孙吉(2006)在关于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研究方面,不仅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还对幼儿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是,幼儿吃饭时间占20分钟~3.0分钟的占68.6%:而魏梅、袁丽娟(2008)在对2岁~6岁儿童的生活习惯、饮食行为的调查中发现,在饮食方面,1/3的儿童存在进食过快的现象。
第二。进餐的规律性。孙吉(2006)的调查显示,有72.9%的幼儿能在固定时间内用餐,还有27.1%的幼儿存在饮食不规律,吃饭时间不固定的情况。
第三,挑食或偏食行为。这种行为目前在幼儿饮食行为问题中较为普遍,发生率占半数以上,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学龄前儿童现有饮食行为中最大的问题,应该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梅节等(1998)调查了广州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现有饮食行为最大的问题为挑食和厌食。
周立清(2007)调查显示,幼儿中存在挑食偏食行为的幼儿所占比例较大:
魏梅、袁丽娟(2008)指出,1/2以上的儿童都有挑食、偏食等现象:
徐浙宁、顾秀娟等(2008)调查发现,存在偏食现象的幼儿比例高达82.4%,有“零食偏好”的幼儿达到51.7%。
而敖春美(2010)的最新调查研究也证实了以往研究者们的结论,目前幼儿的饮食习惯状况令人担忧,在诸多的饮食行为问题中,挑食偏食占到调查幼儿的59.6%,菜肉不均的幼儿达到57.7%。

第四,进餐的专注性。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幼儿存在进餐不专注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进餐时“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边走”等。
黄土云(2001)的调查显示,进餐时看电视181人(60.9%),偶尔看11人(3.7%),不看105人(35.4%);
周立清(2007)的研究也指出进餐时看电视的幼儿所占比例较大;
徐浙宁、顾秀娟等(2008)指出“边吃边玩”(59.3%)、“边走边吃”(31.4%)和“饭吃得太少”(21.5%)是当前学前儿童最突出的三大饮食不良习惯。
另外,敖春美(2010)通过调查问卷显示,“边吃边玩”和“边吃边看电视”分别达到29.4%和20.6%。
第五,进餐的独立性。有关研究还对幼儿进餐的独立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有大约54.1%的幼儿能够独立完成吃一份饭菜,还有45.9%的幼儿不能或不完全能独立进餐。另有研究也证实,不能独立进餐的幼儿所占比例较大(孙卫民,1994;孙吉。2006;周立清,2007)。该结果既反映出该部分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第六,吃零食行为。相关研究均指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零食种类的日益繁多,目前幼儿中存在“吃零食过多”“零食偏好”“餐前吃零食影响吃饭”等不良行为(周立清,2007;徐浙宁、顾秀娟等,2008;敖春美,2010)。此外,孙卫民(1994)还指出,多食、厌食、拒食和异食也是幼儿中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徐浙宁、顾秀娟等(2008)认为“饭吃得太少”也是目前幼儿中存在的三大不良饮食习惯之一, 
  纵览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现状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诸多,需要家长和教师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与教育。 

  三、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纵览已有的研究,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塑造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万钫,1995)。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家长的营养知识、饮食观念(态度)、饮食行为、教养方式、父母(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遗传素质等方面分析家庭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第一,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态度)。众多学者和医师都认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密切接触的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的影响。许多研究均证实,家长饮食行为与幼儿饮食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家长与儿童在早餐食物、零食和喜爱的食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家长不喜爱食物和儿童食用食物之间存在负相关。有的家长带头挑食,也让孩子挑食等。(梅节,1998;胡玉蕾,2000;马冠生,2005;范新宇、陈忠龙,2005;孙文杰、高永清,2006;张富洪、麦彩屏,2008;)第二,家长的教养方式。孙卫民(1994)认为造成幼儿出现不良饮食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自己吃饭时把饭弄得脸上、手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甚至一边吃一边玩等现象时就会不让他们自己吃:有的家庭两代人照看一个孩子,娇生惯养,总认为孩子小,什么事都干不了,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依靠喂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第三,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与幼儿的饮食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营养知识水平高、接受营养态度好的家长。能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饮食中,对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起指导和帮助作用(梅节等,1998;包如萍,2007)。第四,父母(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林志萍(2004)、陈玉(2010)等的研究均证实,父母(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有明显影响,认知水平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饮食行为越好。另外,有少量研究关注到家庭的遗传素质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刘湘云,1997;张富洪、麦彩屏,2008)。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自然也成为家庭中幼儿的主要养护人,幼儿在家中的饮食几乎全部由祖辈照管。这就使祖辈成为对幼儿饮食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他人”之一。蒋竞雄,夏秀兰等(2006)采用定性的方法对三代同堂家庭中祖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祖辈存在促使幼儿过度进食的现象。因此,幼儿时期饮食习惯形成过程中,祖辈的影响和行为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 
  2.幼儿教师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而幼儿教师就成为幼儿另一个“重要他人”,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饮食行为也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梅节等(1998)的调查结果表明,除父母外,幼儿园教师的营养知识、饮食行为与孩子的饮食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3.生物因素的影响。有研究关注遗传和生理等生物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刘湘云(1997)指出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与生物因素有关,如神经肌肉的发育、味觉、嗅觉、温觉等的发育、消化、吸收、代谢功能的发育,以及气质与性格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金星明(2008)也认为,有些儿童天生食欲好,喜欢进食,吃什么都香,另一些儿童却对食物缺乏兴趣。并且指出这种差异与生俱来,呈现正态分布的格局。同时提出生理因素也是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重要因子。幼儿的胃容量有限,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速度各异,这些都是导致幼儿进食量有限的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学者也关注了某些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作用。卢慧兰(2009)提出,传播媒体也是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一个社会文化因素。刘湘云(1997)指出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受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影响, 

  四、饮食行为的养成与塑造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研究者们不仅从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而且开始关注如何从多个角度促进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 
  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幼儿进行饮食行为的塑造:第一,家庭养成教育。首先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尽量不挑食、偏食。(万钫,1995;晓丽,2007)其次。家长适时的提醒与及时的教育和鼓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减少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王福先,1999;范新宇、陈忠龙,2005:晓丽,2007)再次,通过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制定合理的食谱和饮食制度等方式能促成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王福先,1999;刘力、李云辉,2006;张富洪、麦彩屏,2008)另外,有学者提出,对待孩子的饮食行为应少些人为的干预(劝、喂、吓),不强迫,不威胁哄骗,要讲明道理,让孩子弄清吃饭的好处,不吃饭的坏处,用诱导的方式代替训斥,取得孩子的合作。(万钫,1995;范新宇、陈忠龙,2005:晓丽,2007)第二,发挥幼儿园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梅节等(1998)提出应教育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进食新的食物。同时提出幼儿园应该改进已有营养以及健康教育的模式,通过编写一些有关营养和健康饮食知识的拼图、儿歌等改善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措施。张红敏(2005)提出,在幼儿园中通过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做好餐前的诱导工作以及通过游戏和教学活动等措施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林弘(1999)、敖春美(2010)提出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开家长会、聘请专家做讲座等方式,以提高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各个环节的认识。第三,针对在有些家庭中祖辈是幼儿的主要看护人,提出在儿童早期倡导良好饮食行为的过程中,对祖辈进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蒋竞雄,夏秀兰等,2006) 
  可见,已有研究主要从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的关键人物和主要生活的场所(如家庭和幼儿园)的角度提出了多种改善饮食行为的措施,同时有关研究也开始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等探询改善幼儿饮食行为的措施。 

  五、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的视角、方法 
   从研究视角上看,已有研究的视角是多样的,分别从营养学、教育学和医学角度对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因素以及不良饮食行为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询和分析。但是缺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更加系统、全面的视角来帮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行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主要以定量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家长和教师的调查获取幼儿饮食行为的信息。仅有少量研究采取定性的方法对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祖辈进行深入访谈,在整理访谈资料的基础上编码分析得出结论。 

  六、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建议 
  1.对影响幼儿饮食行为因素的研究视角相对多样,主要从与幼儿生活有关的人和事件的角度即影响幼儿行为的外在环境探讨促成幼儿现有饮食行为的动因。虽然也有少量研究关注到幼儿的遗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研究不够深入。研究结果较零散。目前从检索到的资料看,仅有两篇文章关注到幼儿个性心理品质。探讨了气质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刘湘云。1997;刘月芬。2009)。刘月芬(2009)通过对研究间就诊的儿童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家长喂养技能》问卷,进行气质测评与咨询等发现,儿童的饮食问题主要与儿童的气质类型和家长的喂养技能等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其气质特点的反映。而已有研究在探询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上从这一角度切人的研究较为欠缺。 
  2,现有的研究视角反映出对于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关注以医学领域和营养学领域研究的较多,而与幼儿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 
  3,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研究较为少见。关于幼儿饮食行为的硕士论文近二十年来仅有三篇,并且仅其中一篇是从学前教育的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其他两篇分别是从医学和营养学的领域进行研究),目前学前教育领域对该问题的实践方面的系统探讨,相比学前教育的其他研究领域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极其薄弱。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幼儿饮食行为的现状、影响幼儿饮食行为形成的因素以及幼儿饮食行为养成与塑造的策略探讨等方面,而对于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不良的饮食行为缺乏科学统一的判定标准。 
  4.现有研究多数采用问卷调查的量化方法对幼儿的饮食行为进行研究,较少以质化的方法深入挖掘与幼儿饮食行为有关的各类问题,目前仅见有研究者在研究祖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上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而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文章更是少见。 
  针对上述局限性,对幼儿饮食的研究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以期探询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内在机制,追溯可能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生物性因素。第二,扩展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期待教育领域尤其是学前教育领域深入系统对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探讨塑造幼儿饮食行为的有效策略。第三,提升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应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影响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第四,尝试质的研究,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深描与幼儿生活有关的人和事件,从生活中探讨改善幼儿行为的有效策略。(崔爱丽)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早期阅读教案:找朋友(三原色变色)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