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看幼儿园的死亡教育

来源: 06abc.com 作者: yilili 感谢 yilili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死亡教育是幼儿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幼儿的一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但因为教师普遍对此有疑虑,所以我国很少有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从“比比·和朋友”课程中相关内容的实施效果和教师的反馈意见看,在我国幼儿园的大班实施死亡教育是可行的,效果也较好,同时也说明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园;死亡教育;“比比和朋友”;实际效果;心理健康   
  随着生命教育在我国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开始关注生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死亡教育。然而,尽管已有不少研究文献分析了在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其深远意义,也介绍了一些国外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的做法和经验,但由于谈论死亡历来是中国文化中相当忌讳的话题,很多教师和家长担心和幼儿谈论死亡会“吓着孩子”,又因为许多成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幼儿是无法理解死亡的,因此,目前在中国很少有幼儿园主动开展死亡教育,大部分教师和研究者对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是否有意义抱怀疑态度。   
  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与英国慈善机构——儿童好拍档(Parnership for Chil&en)及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在汇丰银行慈善基金的资助下,把已在多个国家获得较大成功的系统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比和朋友”(zippy’sFriends)引入上海①音B分幼儿园,在幼儿园大班开展死亡教育实践,试图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系统化课程和教育方法。在“比比和朋友”的系列课程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面对失去”,内容包括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死亡,让幼儿以合适的方法应对身边发生的死亡事件等。由于主题的敏感性,在“比比和朋友”被引入上海之初,这一单元的内容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而这一主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一直是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很多教师在尚未正式实施“比比和朋友”课程时,曾一度担心幼儿无法讨论和理解死亡,进而担心相关课程内容的实施效果及其可行性问题。幼儿家长也有很多担心。令人欣慰的是,“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实施效果让教师和家长们打消了很多顾虑。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很多教师认为,“面对失去”这一单元是整套“比比和朋友”课程中最让他们喜欢,同时也是实施效果最好的内容。家长们的态度也由抵触转为支持。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师关于这部分内容实施效果的实际反馈意见,就我国幼儿园实施死亡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为与幼儿园死亡教育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和幼儿谈论死亡。有可能吗   
  在课程开始实施前,很多教师担心和幼儿讨论死亡会让幼儿感到害怕。但是,随着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发现幼儿在讨论死亡时没有像成人想象的那样表现出恐惧和害怕,而是能够非常自如地谈论死亡。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虽然成人经常觉得死亡是一件很难与孩子谈论的事情,但孩子们却不这样认为。相反,他们非常乐意有机会探索这样的话题。而不是像成人那样把谈论死亡视为忌讳”。   
  教师在与幼儿讨论死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幼儿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有了应对死亡的经验。当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他们在生活中曾经碰到过的死亡事件时,几乎所有幼儿都能举出例子来。“去年,奶奶生了很重的病。爸爸说奶奶可能会死去。我们都到医院去看望她。奶奶看上去很瘦,很可怜。”“前几天,我家的小猫咪咪生小猫难产死了,我们全家都很难过。妈妈还把小猫埋在一堆泥土里。”   
  由此可见,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死亡事件,小到身边植物、动物的死,大到亲人、朋友的离世等。只是因为成人自身的恐惧,绝大部分幼儿生活在一个回避谈论死亡的环境里。   

  二、和幼儿谈论死亡,有效果吗   
  随着课程相关内容的实施,教师和家长们渐渐发现,让幼儿认识死亡并学会以恰当的方法去应对死亡事件是很有好处的。   
  首先,因为接受过专门的引导,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死亡时,幼儿能够比较恰当地去应对,不会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有的甚至能够去开导父母。   
  我本来担心有些幼儿不能接受这些和死亡有关的内容,但是开展活动时我发现幼儿还是能够接受这些内容的。而且这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有一次,我问小朋友们有没有谁碰到过亲人或小动物死亡的,一个小朋友就哭了起来,因为他一直很想念自己以前的一只宠物狗。这时班里就有小朋友说:“你哭出来就好了。”这是因为孩子也明白,哭是一种情绪发泄的方法。这次活动之后,这个哭泣过的小朋友还学会了另一种心理应对方法,因为他会开导自己说:“我会记得它以前好玩的样子的。”(Z老师)   
  前段时间我们班上一个小朋友的奶奶去世。这个小朋友后来告诉我说:“老师,我妈妈在葬礼上一直哭。我就跟她说,‘你不要一直伤心,你可以记住奶奶活着的时候开心的事情’。”这个小朋友的妈妈也跟我们提到这件事。她很好奇小孩子怎么会说这种安慰人的话。我告诉她这正是“比比和朋友”里的话。(Q老师)   
  其次,因为成人有意识地回避,所以很多幼儿对死亡缺少认识。一些游戏中的死后再生的情节可能会对幼儿造成误导,致使幼儿很难把死亡看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幼儿在“比比和朋友”课程中探讨了死亡的话题后,许多教师和家长发现幼儿知道了死亡就是代表再也活不过来了,是一件会让人悲伤的事情,因此对死亡有了情感认知,能够很认真地对待有关生命的问题,也知道了怎么去应对死亡。   
  五六岁的孩子对死亡有一种模糊的认识,他们提出的和死亡有关的问题常常让人难以回答。在接受了“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培训后,我认识到在幼儿提出相关问题时,成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直接、坦诚地回答幼儿的问题,而且不能漫无边际,只能提供幼儿需要的信息。   
  一位幼儿的妈妈对我说,她孩子对死亡的概念来自于电脑游戏。在孩子眼里,死亡并不可怕。他常常会说:“等我‘死了’再过来吃饭。”妈妈对这个问题很困惑。过了一段时间,在开展过“比比和朋友”单元五的第一节“改变和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相关活动后的一天。这位妈妈找到了我。她从孩子口中了解到我们谈论过关于死亡的话题,所以她在家里有意识地和孩子谈论起这个话题。   
  妈妈:小宝,这个星期你们的“比比和朋友”活动谈论了什么?   
  孩子:妈妈,比比死了,真可怜。   
  妈妈:你为什么觉得它可怜呢?   
  孩子:因为泰加很喜欢他的比比,可是比比死了,它被埋在花园里,再也活不过来了。   
  妈妈:比比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   
  孩子:泰加说,是因为他没有照顾好比比,所以比比才死的。可是泰加的妈妈说,比比是因为到了它死亡的时间了。妈妈,是不是我们到了死  
亡的时间都会死呢?  
  这位妈妈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简单回答,怕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所以,母子俩的谈话最后不了了之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这位妈妈又找到了我。“我的儿子就像一个懂事的大人一样。他告诉我,死亡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好的方法使自己好过一点。我真是觉得不可思议。”(Z老师)  
  很多教师有类似的感受。“我感觉‘比比和朋友’课程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帮助幼儿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非常有作用。幼儿原本对死亡、恐惧的感受不是非常深刻,有的幼儿甚至不大了解死亡的意思。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幼儿在这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没实施这个课程的时候,有的幼儿家里老人去世办葬礼,感觉幼儿对此很懵懂。现在不一样了。幼儿能够体验到其中的情感,也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情感。”  
  还有许多教师表示,与回避死亡问题相比,与幼儿直接、坦城地探讨相关问题更能消除幼儿对死亡的恐惧,幼儿会明白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可怕,也能让幼儿明白我们要尊重生命。  
  我们幼儿园里只有我们一个大班是“比比和朋友”课程的试点班级。有一次,我们幼儿园组织大班幼儿到上海市松沪抗战纪念馆去参观。可以看出,是否学习过“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幼儿的表现有明显不同。我们班的孩子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看到烈士的墓碑一点儿都不害怕。另外两个大班的孩子就比较害怕。本来计划幼儿每人到墓碑前献一枝花,但是另外两个大班的很多小朋友都很害怕,不肯走到纪念碑前献花,只有我们班的小朋友能比较自然地去献花、鞠躬,而且对烈士表现出应有的尊敬。(F老师)  
  三、和幼儿谈论死亡,有必要吗  
  随着课程实施效果的显现,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感到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学会应对死亡的价值。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幼儿的表现让教师和家长们更加意识到“比比和朋友”课程中与死亡有关的教育内容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各个试点幼儿园刚刚结束“比比和朋友”的整套课程,幼儿对死亡和如何应对死亡有了初步的认识。地震发生后,很多人开始担心灾区儿童的心理应对,意识到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幼儿对这次地震事件的应对让教师和家长们深刻认识到和幼儿谈论死亡很有必要。  
  和其他老师说的一样,我也感觉到幼儿的感情比以前细腻了,很多原来体会不到的感情现在都能体会了。这次地震中有很多孩子死去了。我们班很多小朋友很伤心,而且他们除了伤心,还会想办法去帮助那些灾区的孩子。有一次自由活动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小朋友在画画。他在纸上画了花朵、蜡烛、蛋糕和其他一些食物,还画了图画书等物品。我看到了就问他是不是有哪个好朋友要过生日了,他要把图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说这是要送给四川小朋友的,花朵是为了让他们开心一点。图画书是他们需要的。后来我还看到他让我们班一个会写字的小朋友在他的图画上写了一句话——“多想想开心的事”。(Q老师)  
  四、讨论  
  从“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实施效果看,在幼儿园,引导幼儿认识和学会应对死亡是可能的,同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实上,对于幼儿来说,死亡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他们会经历周围生命的死亡,如小动物或亲人的死亡等,他们也会在动画片、电脑游戏中接触到有关死亡的情节。换言之,幼儿所处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看见、听见和谈论死亡。如果让幼儿自己去建构关于死亡的认识,那幼儿只能用自己的幻想去建构,…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要么莫名害怕死亡,要么错误认识死亡。虽然一些皮亚杰主义者认为幼儿尚不具备谈论死亡的认知基础,成人应该等到幼儿8~9岁时再和他们解释或谈论死亡,但是目前的很多研究证明皮亚杰主义者有关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特点是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心理学家的临床研究也表明,幼儿早在2~3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5~6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但如果他们一直得不到关于死亡的正确信息或者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干预,那么当他们真正面临生命死亡事件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威胁。维果茨基主义者和研究死亡认知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是在社会建构中获得知识的,他们的认知应该由社会和文化的力量所推动。很多真实发生的事例展示了幼儿对死亡有着错误的认识是多么可怕。例如,有媒体曾经报道过有5名八九岁的小女孩相约集体上吊自杀。这些小女孩之所以视死如归,一是为摆脱作业负担,二是看了电视剧《聊斋》后“恍然大悟”:人死后变鬼竞能生活得如此潇洒。可以说,引导幼儿从小正确认识死亡和学会应对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对谈论死亡的忌讳,让幼儿正确认识死亡。  
  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看,大班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死亡”概念,因此,和大班幼儿谈论死亡是可行的。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与幼儿相比,其实更害怕谈论死亡的是成人”。从家长的反应看,随着课程实施效果的显现,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是能够接受的。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自己做到自如地谈论死亡,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死亡和恰当应对死亡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当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较多避讳。幼儿园在实施死亡教育时仍然必须尊重家长的意愿。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区域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探索与思考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