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从“花儿好看我摘了”看细微处的教育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meizi 感谢 meizi 上传 0人参与

    小班正在进行“小花园”主题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花儿的爱惜之情。不过,在活动过程中意外时有发生。 
  午间散步时间,教师带着孩子来到了操场前的小花园里。这里的花正开得鲜艳,孩子们很喜欢这里。突然,乔乔眼睛一亮,她发现花园一角的一朵紫色小花好像正在朝她笑呢。真漂亮啊!于是,她左看看,右瞧瞧,又瞄了一眼教师,发现大家都没有注意她,便欢喜地将花摘了下来。 

  对教师回应情况的调查 
  一线教师想必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上述情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回应吗?又该如何回应呢?通过调查,我发现教师的回应大致呈三种情景。 
  第一种情景: 
  教师看孩子已经将花摘了下来,又看到孩子一脸的快乐,不忍批评,只是严肃地说道:“花是不可以摘的。以后可不许再摘了。”孩子看到教师没有“处理”自己,脸上的幸福表情如水中的涟漪进一步荡漾开来。同时,孩子手里依然拿着花,似乎在征询教师的建议。教师看一眼孩子,顺手将花插在了一个女孩的头上。 
  第二种情景: 
  教师看着孩子手里的花,皱起了眉头。没好气地说:“花回不了家了,要伤心了。”孩子一怔,面露愧色,手里拿着花不知如何是好。回到活动室,教师要孩子将花放在植物角里。第二天来园时,教师将由于缺水而有些枯萎的花呈现在全班幼儿面前,并引导大家讨论:“花园里的花可以摘吗?谁摘了花园里的花?花摘了会怎么样?”得到的答案是:“不可以。”“乔乔摘的。”“花枯萎了。”“那乔乔把花摘了怎么办?”“今天她不要回家了。”“让她妈妈赔。”“我不喜欢她了。”“以后我不和她做好朋友了。”……乔乔坐立不安,接受着来自大家的指责和批评。“老师,我以后不摘花了。”她怯怯地保证着。 
  之后,教师再带孩子们去花园里散步时会引导他们捡一些松果、落叶或飘落在地上的小花。孩子们十分投入,他们会把捡拾来的东西放到活动室的植物角里,经常去看看,有时还会向同伴介绍哪些东西是自己捡拾来的。 
  第三种情景: 
  教师看着孩子手里的花和幸福满满的脸,问道:“宝宝,你摘花做什么呀?”“花好看,摘下来送给妈妈。”教师略加思考后,召集全班孩子讨论开了:“花的家在哪里呀?”“我们把花摘了,花会怎么样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花要哭了。”“明天我们来的时候就见不到花了。”“花宝宝会痛的。”乔乔似乎在同伴的七嘴八舌中明白了什么。 
  这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孩子们:“那这朵漂亮的紫色小花怎么办呢?”“送给妈妈。”“送给奶奶吧。”“送给外公吧。”孩子们的答案大多集中在家庭成员上。教师不置可否,继续问:“孩子们,平时谁照顾花园里的花呀?”“老爷爷(门卫师傅)。”孩子们异口同声。“爷爷浇花很辛苦的。”“爷爷还扫树叶(落叶)。”大家纷纷议论道。这时,有个机灵的孩子说了:“把花送给老爷爷吧。”教师问:“你们同意吗?”“同意!”于是,一朵美丽的紫色小花经由摘花孩子稚嫩的双手送到了爷爷的手中,大家都笑了。 
  回到活动室后,教师又问道:“我们想送花给妈妈,怎么办呢?”“可以画一朵。”“可以用漂亮的色纸折一朵。”那天晚上很多妈妈收到了孩子的礼物:一朵或几朵自制的美丽小花。 
  第二天,教师又带孩子们到花园里散步,并对孩子们说:“你可以找一朵你喜欢的花,轻轻地摸摸她,和她说说悄悄话。如果你有什么心愿的话,也可以对她许愿,也许会变成真的。”孩子们乐开了花,各自找到了喜欢的花,闭起眼睛,握起小拳头,说:“我想要托马斯小火车。”“我想要漂亮的衣服。”“我想要妈妈第一个来接。”…… 

  对教师三种回应情景的分析 
  无疑,以上三种回应情景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花儿好看我不摘”的主题目标。然而,见微知著,不同的情景折射出的是教师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智,获得的是不同的教育效果。 
  第一种情景中的教师比较随意,她是“无为”的,她只是温和地告诉了孩子“这是不对的”。可以看出,她有颗温柔的心,爱孩子,更尊重孩子爱美的天性,这样的教师很有亲和力,易为孩子所喜爱。不过,她顺手将花插在女孩头上,这样的行为说明这位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机智。 
  第二种情景中的教师有控制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她有“一得一转移”。“一得”是指她在全班幼儿面前借其他孩子的声音批评了摘花孩子的行为,既可以抑制这个孩子日后发生类似行为,又有警示全班孩子的作用。“一转移”是指她抓住了孩子喜欢动手操作的特性,将幼儿对花的“可能操作”转移到捡落叶、松果等行为上来。既满足了孩子喜欢探索的心理,又避免了花儿可能面临的“厄运”。然而她也有“一失”。由于她当众批评了摘花的孩子,所以很可能让孩子因害怕再遭批评而疏远她。如果她能够在事后抱抱孩子,告诉她:“以后不摘了,老师依然很喜欢你。”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因受批评而产生的心理伤害。 
  第三种情景中的教师善于引导。看得出来,她是位成熟型的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捕捉教育契机实现教育目的方面体现出较高的教育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三部曲”很有效。第一步问清原由。“宝贝,你摘花做什么呀”,以免“错杀好人”。孩子的回答显示出:第一,她没有恶意,她爱花;第二,她爱妈妈,要把花送给妈妈。内心如此美好的孩子实在不适合用批评的方式对待她。那怎么办呢?第二步投石问路。虽然她也是借孩子的话说明问题,不过她问的是“我们把花摘了,花会怎么样啊”。这很巧妙,对事不对人,缓解了摘花孩子的心理压力,为孩子留足了“面子”,保护了她的自尊心。第三步让孩子送花。面对孩子们送花的各种建议,她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话锋一转,引导孩子们回忆“平时谁在给花园里的花浇水呀”。于是,难题迎刃而解了,非常具有艺术性。同时,她还用画花、折花的替代法满足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需要。更难得的是,她第二天的活动调整隐含了进一步的教育意图。首先,她告诉孩子如何亲近花——用手轻轻触碰花草。以满足孩子亲近花草的愿望。其次,让孩子面对花儿许个愿,将孩子的梦想和花的美好联系在了一起,既满足了孩子倾诉的心理需求,又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教育品质的提升。 

  结语 
  事实上,在实践中完全可能还有很多种更好的介入方式,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教师介入方式方法的好坏,而在于和更多的教师达成共识。即不同的教育行为背后是不同教育理念的表达。教育无小事。事事可育人。作为教师,我们要铭记教育的使命,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握好寻常时刻,于细微处点亮幼儿的心灵之灯。(杨继芬 林慧珍 陆玮)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玩泥的乐趣——陶艺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