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社会支持理论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xiaohe 感谢 xiaohe 上传 0人参与

    一、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始于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Homes&Rach,1967)。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的心理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总的来说,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各种社会联系对个体所提供的稳定的物质和(或)精神上的支持,包括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方面:客观支持即个体获得的实际可见的物质援助、社会网络以及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它是独立于个体感觉的客观存在;主观支持指个体感觉的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各种社会支持。这些支持涉及到学习、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良好的社会支持将会给个体带来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资源,并增强其自信心,为其提供归属感。这些也正是我们幼儿社会教育所极力追求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社会教育内容是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由此可见,二者对人社会化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将幼儿社会教育放在其所处的社会支持网络中进行考察,应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社会支持理论不仅强调社会支持对个人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强调各种支持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合力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分析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宏观上看,家庭和幼儿园无疑是其社会化的最主要场所,父母、老师和同伴应是其最主要的支持来源;从微观上看,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是其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这些分析,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对幼儿的社会支持网络作整体性的探析,对其社会教育来说,应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幼儿的社会支持来源 
  (一)家庭 
  幼儿早期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幼儿最早接受社会教化的场所。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就幼儿乃至人类的社会化成长历程而言,婴幼儿的生活经验必将深刻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不论是发展的趋势还是发展的水平,均与幼儿早期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密切相关。由此可以认为,家庭生活及教育中态度选择、方法选择、态度与方法是否适度,深刻约束着社会教育功能,约束着幼儿社会化成长的过程。西蒙兹有关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能很好的说明我们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要素,一是接受——拒绝(给予孩子爱——拒绝给予孩子爱);二是支配——服从(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服从孩子的要求)。这两种基本的关系要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作用中。研究结果显示:被父母喜欢的孩子多数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和理想的行为特征,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以及某些反抗社会的倾向。由此可见,父母的爱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基本动力。父母的认可和支持是孩子顺利社会化的第一步。 
  具体来说,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形成幼儿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文化的信念、价值和态度都通过父母一种高度个人化、选择性方式向幼儿传递。父母的人格、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性别都影响着他们向孩子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标准。由此可知,家庭是幼儿将来进入社会与人交际的最初经验来源,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经验融合在幼儿的期望、知觉和情感中,这些都是幼儿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需的最重要的支持。 

  (二)幼儿园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承担着教养和教育的双重任务。正是在幼儿园,幼儿开始减少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依赖,开始获得许多前所未有的交往经验。幼儿园是幼儿表现自己的人生第二舞台,让幼儿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获得丰富的社会支持。 
  1.教师。除父母外,教师也对幼儿社会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研究发现,幼儿尤其是低龄幼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亲子关系的翻版。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生理和情感关怀,已经成为幼儿的重要依恋对象。但与亲子之间建立的依恋不同的是,教师对幼儿不仅仅是保育功能,更强调的是教育功能。归根到底,就是为幼儿传递知识和社会规范,为幼儿树立行为上的榜样,教师对幼儿的社会强化和幼儿对教师的模仿认同就是最好的代表。 
  (1)社会强化。积极的社会强化是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方式。幼儿对教师给予的社会强化影响是相当敏感。积极的社会强化,能使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幼儿获取各种新技能、巩固已形成的正确的行为习惯。研究者对幼儿园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喜欢运用微笑、爱抚、拥抱、赞扬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社会强化。这些形式有利于教师与幼儿彼此沟通,友好往来,促使幼儿形成有礼貌、关心人、喜欢参与、能与别人合作等社会行为。 
  (2)模仿和认同。幼儿喜欢模仿、认同教师的行为。就模仿行为来说,研究证明: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时候,引进一个榜样,能大大推动幼儿对一定行为方式的掌握;同时,不同榜样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比较而言,幼儿更可能去模仿有威望的教师;幼儿倾向于模仿热情、亲切的教师,而不是冷淡、严厉的老师;幼儿喜欢模仿与自己在知觉上类似的榜样,例如,男孩喜欢模仿男教师;体力强壮的幼儿喜欢模仿运动员式的教师。就认同而言,幼儿喜欢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美国研究者认为,幼儿对教师的认同可分为四种方式:模仿学习、禁令学习、认同强者、分享体验。不同的认同方式体现出幼儿在气质类型上的差异。尽管对教师认同的方面不同,但这四种方式都导致了幼儿个体与榜样之间明显的类似性。 

  2.同伴。幼儿走进幼儿园就生活在平等的同伴群体之中。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观察表明,幼儿游戏中积极的社会活动(诸如友好的交谈、合作、分享、轮流)超过消极的社交活动(诸如争吵、抢夺、打骂)。这说明幼儿喜欢寻求支持、保护自己,并以自己一起活动的同伴作为朋友。我们将选取“互帮互助”和“同伴冲突”两个互动场景,以此来说明同伴对幼儿社会化所带来的有益支持。 
  (1)互帮互助。一般认为幼儿虽然能表现出同情心或同情行为,但不能在同伴遇到困难、尤其是身体处于危险之时给予帮助,他们还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和利他主义行为。但近期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幼儿能够认识和考虑别人的需要,同伴之间彼此尊敬、支持、帮助,正在成为幼儿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幼儿已具有帮助别人的意识,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支持性的环境,组织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和区域活动来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助。以此帮助幼儿增强助人意识,让幼儿逐渐成为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2)同伴冲突。年龄较大的幼儿,有很强的自信心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处理同伴之间的冲突和侵犯行为。他们通过表现自己不愉快的感情、抵御同伴的不合理要求、期望同伴公正地对待自己等方式极其成功地阻止同伴的侵犯行为。在冲突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明白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冲突迫使幼儿迅速地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这个过程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在冲突中,经常伴随着引证规则、提出要求、说服同伴、与同伴谈判的过程,这些不仅仅是幼儿交往技能的提高过程,也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萌芽。 
  另外,相关研究证实:环境是活动的载体,良好的物质环境也能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幼儿的依赖、求助心理,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教师的互动,主动与环境、同伴互动。因此,幼儿园在环境设置方面也应十分重视“儿童化”,创设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物质环境,以支持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三、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 
  社会支持理论给幼儿社会教育最大的启示就是告诉我们,幼儿的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中;幼儿的健康发展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任何一方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在众多社会支持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与他人互动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为了实现多种社会支持在整体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家园应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缔结,不仅能提升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密切保教人员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合力支持下,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取得成功。要建立伙伴关系,双方应先更新对彼此的认识。因为在伙伴关系中,每个成员都被认为是重要的:教师了解许多不同的儿童,具有关于儿童发展、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的专门知识;而家长则比任何其他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认识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就不应该再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将教育孩子的事情消极地推给幼儿园,而应认识到自身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幼儿教师的合作中去。其次,家长应在与幼儿园的合作过程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在以往的案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合作中,教师和家长的地位不平等。教师往往是“指挥者”,而家长是“服从者”。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是幼儿园教师的亲密伙伴,应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对幼儿园来说,首先,也要从根本上转变对家长的看法,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因此,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到自己和家长的不同优势,承认家长的教育地位和教育权利,不把家长看成敌对者、局外人,而把家长看成同盟者、合伙人。其次,促进家园积极互动。要使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一方面要满足家长的心愿。调查显示,家长都十分关心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并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幼儿园可以以此为契机,把幼儿的学习活动、班级的课程改革活动、年级的教学活动作为与家庭开展合作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吸引家长的广泛参与,使伙伴关系从普通的公共关系活动转变为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引导教师的行为。教育研究证明,教师和家长之间良好的伙伴关系起始于频繁的双向交往。在教师和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可接近”行为、“敏感”行为、“灵活”行为、“依存”行为显得特别的重要,因为它们能有效的增强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的建立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无形地联系起来。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应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可以在老师那里得到强化。由此,面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在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的多是一致性的答案,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2.重视幼儿多渠道互动的实现。互动,是实现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形式,同时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在家庭中,亲子互动是幼儿最初的经验来源,也是幼儿处理与人交往问题时最重要的支持来源。为了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首先应该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以及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其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关注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从而形成健康心理,使其社会性得到正常发展。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又一重要他人,师幼互动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社会化水平。所以,面对幼儿,教师应首先认识到幼儿的个性差异。每个幼儿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如有的孩子积极、主动、独立性强;有的孩子被动、依赖性强;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而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等等。因此,教师不能凭主观愿望或个人爱好对待那些达不到要求的幼儿,应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其次,多对幼儿进行肯定性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的天性,对幼儿来讲,他们更需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做肯定评判还是否定性评判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幼儿的行为有时会达不到教师的预期要求,有时会偏离甚至于教师的意图发生冲突。但绝大多数幼儿不是故意的,而且是有理由的,教师最好不要采用太多的负向评价,而应以正面教育、正向引导,肯定性评价为主,多使用自己对幼儿的“权力”——奖赏力,以此来激励幼儿积极与教师互动。 
  同伴互动,与亲子互动和师幼互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发生在同龄人之间的;双方在互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可以通过相互妥协来建构新的规则。这些对帮助幼儿认识自由、平等、互惠的关系,帮助幼儿去中心化都是极其有益的。同时,也是幼儿将从与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中学习到的交往技能付诸实践的过程。另外,相关研究证实,幼儿间的平等交往可以使幼儿有可能从事一种新的人际探索和尝试,特别是产生一种新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将成为发展社交能力、社会正义感和爱的能力的基石。鉴于此,我们要从根本上重视同伴互动;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动,鼓励幼儿独立解决冲突矛盾,鼓励不同类型的幼儿之间的交往;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为幼儿之间的互动提供环境上的支持等,以此来保证同伴互动的有效进行。 
  总之,幼儿的社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延续一生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把握幼儿社会化规律,重视幼儿社会教育。这些都是社会支持理论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使我们站在新的理论基点上开展新的研究和探索。(李紫阳)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侯春在.儿童心理成长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儿出版社,1995. 
  [4]芭芭拉·鲍曼,苏珊娜·多诺万,苏珊·勃恩兹.吴亦东等译.渴望学习[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郭芸芸.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2007,(2). 
  [6]李燕燕,桑标.亲子互动中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电影故事MP3:好猫咪咪 下集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