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中班数学活动“接下去是几”中,教师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数扑克牌游戏。
教师准备了有数字1—10的10张扑克牌,每次游戏时教师从中任意抽取一张,请幼儿报出相应数字并从显示的数字起一直数到10。如:教师抽出的扑克牌上的数字为6,幼儿就应该从6开始数数,一直数到10结束。
第二环节:游戏“找朋友”。
教师示范:教师任意抽取一张扑克牌:“谁比我多一呢,快来和我做朋友!”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牌,判断配对的数字;
幼儿游戏:教师讲好游戏规则后,请幼儿自主游戏。可是在轻松有趣的音乐中,孩子们找朋友的活动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随意地玩耍,扑克牌被抛得到处都是……此时再集中讲解补救,似乎教学都难以有效地开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以“数扑克牌”的游戏导入“接下去是几”这一新的学习活动,既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但是在第二环节中,虽然教师在游戏“找朋友中”示范了如何找朋友,但是由于在让幼儿操作时自由度过大,还是丧失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有梯度的游戏,呈现的效果却不是那么的有趣和有效呢?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为老师们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师们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游戏、趣味化的风潮下,很多教学的呈现脱离了我们预期的设想,有趣变成了无趣、无效。本文从幼儿数学趣味化这一角度,在实例的阐述、分析中来谈一谈自己对幼儿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给广大的一线幼教工作者提供一点启示和帮助。
一、幼儿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我的玩具(小班)
1.活动描述
[目标]
·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并说出物体的数量(5以内)
·能比较细致的观察物体。
[准备]
不同种类的玩具小汽车、玩具小恐龙(每种5个):《有趣的数学》人手一份
[过程]
第一环节:教师通过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玩具吗?”,开启活动。
第二环节:集体活动时,教师提供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小汽车、玩具小恐龙等让学习目测数群:“桌上有什么?” “两个玩具盒里都有小汽车,谁能一下子说出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
第三环节:小组活动时,幼儿通过《有趣的数学》中相关练习进行巩固,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2.案例评析
谈话环节通过孩子喜爱的玩具开启,很好地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在第二环节,由于教师提供的是对孩子诱惑性较大的实物玩具,致使孩子过度关注材料本身,对老师交代的活动要求并没有理解。因此,在动手操作时幼儿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学习目测,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玩具的玩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接下来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不得不再次向幼儿重复讲述活动的要求。但每次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的有效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虽然这是老师花心思准备的活动,但活动本身的目标却并未实现。单纯的看活动设计,其实并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教育活动就是这样,特别是学前教育,如果过分的追求活动的趣味性,就会丧失活动的有效性。
[案例2]“帮帮美羊羊”——按规律排序(中班)
1.活动描述
[目标]
·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学会观察与比较,提高判断推理能力。
[准备]
各种几何图形若干:胶水、幼儿操作纸
[过程]
第一环节:老师以设疑式谈话:“今天我收到了羊村美羊羊送来的礼物,小朋友,你们想看吗?”作为活动的开启。
第二环节:在活动重难点的解决上,教师以幼儿熟知的“美羊羊”形象贯穿活动始终。通过欣赏、观察美羊羊的帽子,对图形排列规律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帮帮美羊羊”中,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建构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第三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评价,巩固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2.案例评析
教师以情境性的设疑:“羊村里的美羊羊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在这种探索欲望的驱动下,活动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环节: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帽子”,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初步发现了“帽子”上图形排列的规律。在解决重难点时,通过活动“帮帮美羊羊”逐层展开:首先,在请幼儿说一说中学会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排列,通过老师开放式的提问:“他是怎么排的,我们来说说看,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排法?”,让幼儿学习多种排列规律;最后,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教师的组织评价:“你是怎么设计的,他设计的帽子好看吗,为什么?”,对幼儿图形规律的排列认识进行巩固。整个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幼儿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以幼儿熟知的“美羊羊”形象恰到好处地服务了活动。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通过游戏的设计,实现了巩固教学目标的目的,并且,整个教学有趣并不无效。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乐趣。”或许,我们的幼儿数学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运用什么有趣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材料,其目的都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但从上述教学活动来看,教师虽然运用了许多“花样”,却没有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效呢?
1.正确把握活动的目标
目标是一个活动总的纲领。它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认识,是正确把握重难点和对班级幼儿发展水平的认识的直接体现。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分析,能组织出一次精彩的活动?笔者认为正确把握活动的目标,首先要参透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确定活动的重难点。其次,教师对本班幼儿的能力发展状况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目标的合理定位才是一次活动成功的开始。
2.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目标准确定位后,活动的有效开展依赖的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情境的创设、操作材料的提供、教师巧妙的引导等多样、合理的方式。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坚持游戏化的教学,并创设了多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但从一些教学案例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案例“我的玩具”,本身就是一个很吸引孩子的活动,因为这是孩子熟知和喜爱的。虽然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幼儿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操作实物,活动也坚持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但呈现的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因为,材料投放后教师并没有向幼儿交代相应的常规要求。活动开始时虽然老师对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但因为幼儿的缺乏目测经验,致使幼儿对老师组织的活动难以跟进,而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玩具本身:在案例“帮帮美羊羊”中,教师同样选择的是孩子熟知和喜爱的“美羊羊”形象作为整个活动的媒介,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活动在揭晓羊村里送来的神秘礼物中开启,极大的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热情。在活动的主体部分,教师通过层次分明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探索、发现及动手操作中学习了图形的有规律排列。
因此,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考虑的孩子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及班级常规发展水平。探索也应该是幼儿自主,主动的活动。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活动的难度和高度,但决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难以跟进教学活动。这样,活动不仅实现了有效,更是有趣、开放和生动的活动。
3.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什么是有效的评价?教学评价的发出者是教师还是幼儿々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标准吗?如果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合理的组织我们的活动。走进我们的幼儿园,经常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评价:“嗯,不错。”“好,真棒!”“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这类应答式的评价,反应的是老师评价语言的匮乏。那么怎样的评价是丰富适宜的呢?笔者认为,评价不仅是老师的专利,幼儿同样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其次,我们的评价应该有内涵。对于孩子的表现,不应该以单纯的是非判断来应答,应该让幼儿知道“好”或“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的教师认为,幼儿数学活动的评价应该简练扼要,笔者认为,这与追求评价的“内涵”并不矛盾——有“内涵”的评价是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怎样的讲演,为什么幼儿有如此的想法、怎样的回应能让幼儿豁然开朗?当然,有“内涵”的评价也是让幼儿在评价的同时时,不仅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了解别人的“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正如《纲要》中所说:“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我想,关注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有效的活动评价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结语
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或许,这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老师,我们不仅要做到这一点,还应该多思考怎样的方式容易被孩子们接受、理解,而不是一味追随专家的理论。“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很多时候,我把这种坚持理解为不断地自我剖析和反思。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