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活动在幼儿园如何开展
孩子们的世界充满绚丽的色彩,是一个诗的、童话的世界。他们喜欢无目的乱涂乱画,就是在这涂涂抹抹的过程中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灵感得到发挥,思维得到锻炼,所以美术教育界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呢?
1 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感是学习的根本。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美术活动中,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因此为幼儿所喜爱。
首先,我们围绕节日教育(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主题教育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幼儿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出了“月饼”、“胸花”、“绕线镜框”等,并让幼儿将这些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其次,我们还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后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在学习棉签画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幼儿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再让幼儿绘画,这样幼儿就很容易把握住花瓣的外形进行绘画,效果很好。再如:在命题画“小蜗牛打工”这节活动中,要让幼儿画出小蜗牛背着油漆刷楼房这一情节难度很大。我决定让幼儿先用橡皮捏出小蜗牛,边捏边启发:“小蜗牛要进行高楼油漆,它的漆应放在哪儿?它都需要什么颜色的漆?”这时,小朋友们就把各种颜色的泥搓成彩条背在小蜗牛的背上,还有的把“彩漆”放在一个小桶子里挂在小蜗牛脖子上,真是太精彩了。在对这节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再进行绘画就很容易了,同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学习美工的情感。同时,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创作环境,同样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的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及时赞扬和鼓励。如:“你设计的房子真是太有趣了,我也想住在里面”,“你的画用了像彩虹一样漂亮的颜色”,“你做的这只孔雀既美丽又可爱,你愿意放在展览角中与大家一起欣赏吗?”等。教师应给予幼儿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2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
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试举一例:
为了让幼儿不画小草(短竖线),我设计了“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幼儿到草地上打滚、翻跟头,让他们感受到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即“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境,以玩具小兔的口吻简捷、明了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即“在情境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得什么样子?它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的草地大、草长得多,就一定会吸引小白兔来你这儿做客”、“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高兴”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即“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对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上的草又多又密,瞧,可爱的小白兔来做客了!”这些鼓励使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即“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在进行某一具体事物的绘画中,为使幼儿在短时间内掌握绘画技法,根据幼儿感兴趣的儿歌,我还创作了趣味画画法,就是把事物的每一部分根据其特征编成顺口的歌谣,幼儿一边画一边念儿歌,很快会掌握事物的绘画方法。例如:画熊猫。(1)盘子里(头外轮廓)饼干(眼睛)加油条(嘴巴),盘子外两个小豆包(耳朵);(2)盘子下面是圆桌(身子);(3)桌子上两个大面包(两条前腿);(4)桌子下面两条腿(后腿),画好一看是熊猫。这种教学法很适合幼儿学习绘画,在进行绘画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把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东西跟绘画对象的某一部分联系起来,自画自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针对不同的幼儿,实施相应的教育
每个儿童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智商高低不等,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儿童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不同。既使在同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儿童实施相应的教育。例如:4-5岁的幼儿,有的处于涂鸦阶段,而有的已发展到了图式的再现阶段。处于涂鸦期的幼儿,他们往往对绘画的过程感兴趣,喜欢用笔和纸来表现,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纸和笔,多给他们涂鸦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已跨越涂鸦阶段的幼儿则喜欢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教师应利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积累有关的学习经验。
在了解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兼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问题儿童”,耐心地引导帮助他们,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一次美术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农田哨兵”这节活动中,我让幼儿组画猫头鹰,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上前来画猫头鹰的各个部分,轮到一名叫龙龙的小朋友了(他属于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的弱智儿童),他怯怯地走到前面,用颤抖的手在头部画了一条竖线和一个圆,小朋友们看他画的什么都不是,又看他那呆呆的样子,都禁不住发出了笑声,龙龙小朋友羞得赶紧藏在桌子下面,还不时地偷看老师。这时,我没有训斥发出笑声的小朋友,也没有管龙龙,而是引导幼儿仔细看,这一条竖线和圆像不像猫头鹰的两只眼?小朋友们说不像;我说,猫头鹰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条竖线代表闭着的一只眼,圆代表睁着的一只眼,龙龙画的是睡觉的猫头鹰。小朋友们仔细看看确实像。这时,刚才发出笑声的幼儿都有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龙龙小朋友不知什么时候已端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一次耐心的引导使一颗受伤的心得到了安慰。从此,这位小朋友上课回答问题很主动,绘画水平提高也很快,班内幼儿不再对他另眼相看。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活动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儿童在原有水平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这才是我们实施的教育目标。
4 正确评价幼儿作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儿童绘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艺术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儿童绘画表现了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当前的心理状态,所以没有好坏之分。每次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我们尤其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力求打破那种“范画十临摹”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使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大班美术“植树忙”这节活动中,幼儿画完不同姿态的小朋友之后,老师让同桌之间相互欣赏。这时一幼儿报告他的同桌在画好的小朋友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乱七八糟的不知是什么,太脏了。当时,我没有评价那名幼儿作品的好坏,而是走近他说:“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画得是什么吗?”孩子回答:“这团黑色是小朋友的影子,小朋友要是在太阳下玩,身后总是拖着一个黑黑的影子。”我随机对这位幼儿独特的构思和创造进行了表扬。这团黑色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是他经过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出来的,是他创造力的表现。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终究还是创造。再如,一次绘画课“我的家”,一幼儿在画好房子还有院落子里的小鸡时,为了丰富画面他在天空添画了一个太阳,他把这个太阳涂成了黑色。当时,我带着几分责备问他为什么不把太阳涂成红色?他说他画的是晚上的太阳。是啊,画“黑太阳”的孩子并没有错,如果他平时不是注意到了白天黑夜的变化,就不会有要画出“晚上太阳”的想法,他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用画笔来进行表达,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美术教育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幼儿想象的驰骋,美的发挥。只要我们加以正确指导,孩子们用七彩画笔定能描绘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手工材料
关键词:美术
- 将自主性培养融入美术区域活动 2013/03/02
- 我眼中的幼儿美术教育 2013/02/28
-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三大误区 2013/02/25
- 美术活动与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 2013/02/25
- 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语言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