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托幼一体化亲子活动设计思路探究

来源: 06abc.com 作者: dinger 感谢 dinger 上传 0人参与

     随着脑与认知科学、托幼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潜能开发和早期教养研究日益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在四川教育学院早教学院的牵头下,我园承担了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学前教育专业0~3岁保教课程模块设计与教学资源建设”的子课题“0~3岁婴幼儿认知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以下是我们在探索中得出的一些认识。 
  一、以认知领域按顺序发展的核心经验为主线来设计活动——体现亲子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在以往的亲子活动设计中,我们习惯把几大领域(社会、认知、动作、语言、情感)的内容相加,将“情感对对碰”“律动蹦叉叉”“探险动动动”“聪明转转转”和“剧场哈哈笑”等几个环节简单串联,以此形成亲子课程的主体结构。这种随意拼凑型的内容组织,只是在趣味性、动静交替上有一定的优势,缺乏对0~3岁婴幼儿递进发展水平及特点的科学分析,活动的教育针对性较弱,家长通过活动也只能学到零星孤立的知识和方法。 
  为了让亲子活动具有更强的教育针对性,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帮助家长了解婴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掌握相对应的指导方法,我们认为有必要梳理出0~3岁婴幼儿在各领域按顺序发展的核心经验,制定不同等级的婴幼儿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亲子活动设计,活动将更具有整体感,游戏环节之间的过渡更连贯,也更有利于0~3岁婴幼儿的发展和家长的学习的。比如,在“颜色认知”这个核心经验上,25~30个月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次序是对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进行配对,再指认颜色,进而说出颜色的名称。以此为依据,我们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活动来发展婴幼儿的颜色认知能力。就第一等级目标——颜色配对,我们设计了《毛毛虫穿新衣》的活动,提供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毛毛虫身体与头部卡片,请婴幼儿将同色的毛毛虫头部与身体进行配对连接。就第二等级目标——颜色指认,我们设计了《摘果果》的活动,请家长说出摘什么颜色的果果,再让婴幼儿摘取相应颜色的果果。就第三等级目标——说出颜色的名称,我们设计了《给毛毛虫喂水果》的活动,请婴幼儿给毛毛虫喂各种各样的水果,再由家长提问:“你给毛毛虫喂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水果?”这三个活动都指向颜色认知这个核心经验,难度层级依次递进,且前后连贯,不仅能帮助婴幼儿进行颜色认知的系统练习,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婴幼儿颜色认知发展三个等级的系统知识和相应的指导方法。 
  对0~3岁婴幼儿认知领域的核心经验及相应的等级目标进行确定是活动设计的依据和前提。为此,我们前期开展了扎实的测评工作,对0~3岁婴幼儿在认知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发展水平进行了解,同时辅以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教师的日常观察,整理出我园各月龄段婴幼儿的认知核心能力发展目标。 
  二、从生活环节和生活事件中开发认知活动——让亲子课程更具生活化和情境性 
  在3岁之前,养育的任务是首要的,对婴幼儿的教育只能在养育的过程中进行,如果脱离婴幼儿的生活,是没有办法谈“教”的。“以养为主,教养融合,”是我们在进行婴幼儿教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1 。在设计亲子活动时,我们要关注和观察0~3岁婴幼儿的生活,从生活环节、生活事件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开发,融认知活动于吃喝、穿戴、洗漱、睡觉、外出等各生活活动中,以增强教育的自然性和隐蔽性,达到以养融教的目的。比如,在“大小认知”这个核心经验上,为锻炼婴幼儿对不同大小的物体进行配对的能力,我们设计了生活活动《我是能干的小宝宝》,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帽子、手套,请婴幼儿找出大的给家长戴上,找出小的给自己戴上。又如,在“对应能力”这个核心经验上,为帮助婴幼儿了解常见的物品及其功用,我们设计了生活活动《起床啦》, 在教师营造出的清晨起床的情境中,家长和婴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模仿起床后刷牙、洗脸、梳头的动作,帮助婴幼儿了解牙刷、毛巾、梳子的用途,随后还提供了洋娃娃,让婴幼儿用相应物品帮洋娃娃刷牙、洗脸、梳头。 
  生活化和情境性的亲子活动让婴幼儿感到亲切自然,他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身心的发展。 
  三、重视材料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亲子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0~3岁婴幼儿心理的无意性决定了他们对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看到什么就拿什么,拿到什么就玩什么。因此,设计亲子活动时要注重材料的选择,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促进婴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发展。材料选择有两个原则。一是选择婴幼儿生活中的熟悉物品。0~3岁婴幼儿对熟悉的物品有亲切感,乐于探索常见的事物,教师要注重挖掘这些物品的教育价值。比如拨浪鼓,可以利用其发声的特点,上下左右摇动,训练婴幼儿的视觉追踪能力和方位感,还可以时快时慢地摇动,训练婴幼儿感知时距等。二是选择的材料应当适宜,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要通过操作让婴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概念。比如在“认知大小”的活动中,为了让婴幼儿练习大小配对,有的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大碗和小碗,大水果和小水果,要求婴幼儿把大水果送进大碗,把小水果送进小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碗也可以装小水果,小碗也可以装大水果,因此这样的材料并不符合生活逻辑。可以将材料改为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瓶盖和小瓶盖,这样的大小匹配关系是科学适宜的、富有生活逻辑的,有助于婴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准确认知大小概念。 
  四、尊重0~3岁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差异性——体现亲子课程的自发性和个性化 
  我们较为熟悉3~6岁幼儿的认知特点及相应的活动设计,而在0~3岁婴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方面知之较少,因此,在进行0~3岁婴幼儿的活动设计时,常出现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如向语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婴幼儿频繁提问,或要求他们从一个环节的游戏较快地转换到另一个环节的游戏等。0~3岁婴幼儿的学习特点是独自玩耍、乐于模仿、喜欢重复、自发性强、依靠动作对外界进行探索,因此强制他们从一个环节快速转入另一个环节、强调游戏材料的交换和更替,不利于他们自发学习,也会阻碍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性太强,也不利于婴幼儿的学习探索。亲子活动应当给予婴幼儿充足的时间自发摆弄、操作材料,给予他们通过动作建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比如,在“认知大小”的核心经验上,为达到对两个同形状物体进行大小配对的练习,教师设计了“送球球回家”的游戏。教师出示一个小木盒,上面有小洞,再提供一个小筐,里面装有乒乓球和玻璃球,让婴幼儿把两种球分别放在小洞上,通过球是否会掉进洞里来判断哪个球大、哪个球小。婴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所获得的关于大小的感知经验远远多于通过教师的直接示范和说明所获得的。 
  对0~3岁婴幼儿来说,年龄越小,发展得越快,发展的差异性也越大。因此,即便是以6个月为1个月龄段进行亲子活动,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差异仍然相当大。为了保证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都能获得经验的积累和潜能的开发,教师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月龄和发展水平的分析,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个体需要,让亲子活动富于个性化。比如,在以“对应”这一核心经验为认知目标的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好玩的动物园”的情境,投放了两种难度层次的材料,预设了两个层级的对应目标:低层级的是相关关系的对应,即将食物喂进对应的动物嘴里;高层级的是数与量之间的对应,即按照动物个数对应发放食物。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游戏。除了提供不同的游戏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不同的场景等,尊重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便于婴幼儿选择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材料、游戏和场地等,保证婴幼儿在同一活动中都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重视对家长进行贯穿始终的指导——加强亲子课程的有效性和延伸性 
  0~3岁婴幼儿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家庭,主要教养者是家长,因此,每周一次或几次的亲子活动要想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对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必须注重对家长的指导,注重将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通过亲子活动“影响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氛围,进而去影响儿童成长的微观系统”2 ,最终达到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目的。在活动中,家长不仅仅是婴幼儿的照料者、互动者,也是受教育对象。教师需要指导家长通过亲子活动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帮助家长理解科学的教养理念,掌握婴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方法和技能。那么,如何利用短短的几十分钟实现对家长的有效指导呢?我们从家长目标、家长指导语、家长观察记录表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探索。 
  1. 每次活动制定明确的家长学习目标 
  既然亲子活动定位于对家长的教养理念、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示范课,那么每一次活动都要制定明确的家长学习目标,让家长知道某一方面的知识、掌握某一种教育方法或技巧等。 
  (1)家长学习目标是与婴幼儿发展目标相对应的。要发展婴幼儿的某项核心能力,家长就应当了解婴幼儿在这个核心能力上的等级发展水平,掌握帮助婴幼儿达到各等级水平的方法。以“颜色认知”的亲子活动为例,婴幼儿发展目标是“能对四种颜色进行配对、指认和命名”,那么家长学习目标就应当是了解婴幼儿颜色认知的三个发展阶段,掌握指导婴幼儿颜色认知的方法等。 
  (2)家长学习目标要集中表述要求家长学会哪方面的知识、方法、技巧等。仍以“颜色认知”的活动为例,我们曾将家长学习目标定为:引导宝宝按指令选择相应的颜色连接毛毛虫;引导宝宝找出红、黄、蓝、绿的玩具;引导并鼓励宝宝说出颜色名称。以上表述只是本次活动中家长指导婴幼儿的重点,以此作为目标不太适宜。家长学习目标应集中在要求家长学会什么,可以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描述:认知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家长需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等;技能方面,主要是家长需要掌握什么方法、技巧,如掌握了语言提示、平行示范的方法等;情感态度方面,主要对家长参与度、主动性、细致、耐心等方面的要求,如家长能耐心等待宝宝自己把颜色相同的头和身体连接在一起。 
  2. 家长指导语要精练、准确、有针对性 
  经过多次实践,我们认为,穿插融入在活动的前中后三个时段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面向集体为主个别指导为辅的家长指导语能达到有效指导家长的目的。 
  (1)活动开始时的家长指导语可以简明扼要地介绍本活动的目的和对婴幼儿的教育价值。比如,“排序”的认知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头用了这样的家长指导语:“排序是0~3岁宝宝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宝认识事物规律、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次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三个不同难度层级的游戏,让宝宝建立初步的排序概念,掌握比较、找规律等排序的技能。”这样的指导语很好地帮助家长了解了活动的内容、目的及价值。除了现场指导语外,有时也可以将活动目的和教育价值在活动前以书面等形式告知家长。 
  (2)活动过程中的家长指导语主要是提示家长观察、指导的重点,帮助家长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教育方法和技巧。比如,在进行“点数”练习时,教师需要提示家长注意观察宝宝是不是手口一致地点数,手指是不是点到了物体,是不是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顺序点数等。家长指导语是用来引导家长理解和掌握发展婴幼儿核心经验的知识和方法的,一定要与家长学习目标一致,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另外,在各对亲子进行互动活动时,教师要针对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指导,有时教师也可以辅以动作进行平行示范。 
  (3)活动结束时的家长指导语可以对活动进行简单的小结,并提出家庭延伸活动方法及生活中易于找到的替代材料等。比如,以“按物点数”为核心经验的认知活动《点数棒棒娃》,教师用了这样的家长指导语来结束活动:“25~30个月宝宝的点数经验发展顺序是从点数实物开始,再点数图片上的事物,最后能在点数后说出总数。家长在家可以做的事情有:将点数技能与宝宝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练习,如点数家庭成员人数、分发碗筷、点数家庭用品等;家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加工成点数玩具,如有凹槽的鸡蛋包装盒、立方体的饼干盒或面霜盒等;家长可以利用点卡、图片或图书让宝宝进行点数练习。”以此加强家长将教育向家庭延伸的意识和能力。 
  3. 合理使用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的作用在于记录当时的反应和表现,便于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作为评估本次活动和设计开展下一次活动的基础。每次活动中,我们都会设计儿童观察记录表和家长观察记录表,前者由家长填写,便于家长明确活动目的,关注婴幼儿表现,了解婴幼儿发展水平和认知风格;后者由教师填写,便于教师了解家长的教育行为,以此为据做出家长行为建议,长期记录还可以掌握家长稳定的教养观念和态度,增强交流的教育针对性。 
  只有重视对家长的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亲子活动的作用才能延伸到家庭中,延伸到婴幼儿的每日生活中,改善其成长的环境,最终有效地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我们的探索对于认知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整合,对于活动材料的真实性、层次性的挖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同时对于将0~3岁婴幼儿认知领域的核心能力及发展顺序运用到环境创设等方面的问题也还研究得不够,这将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大班打击乐活动设计:波基进行曲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