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在幼小衔接中培养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来源: 06abc.com 作者: viky 感谢 viky 上传 0人参与

      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的变化,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产生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幼儿在入学后所面临的适应障碍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方面,而社会性适应则是“幼小衔接”的前提,它对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对大班幼儿进行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定位于探讨如何积极、有效地培养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具体策略,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走好正确学习的第一步。 
  一、培养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促进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环境 
  案例1: 
  在区域活动时,我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进行集中谈话,以师幼互动的形式,帮助幼儿回忆上次活动的内容,并共同提出本次活动的常规及必须完成的任务。在集中谈话时,我发现爱说的总是固定的那几个幼儿,其他幼儿回答问题时,不是支支吾吾,就是摇头说不会。我有意识地提醒他们说:“看看,语言区贴的规则图上说了什么?”经过教师的提醒后,他们在回答教师问题时,也能主动地在区域环境中寻找和问题有关的答案,自信心慢慢增强了。一些在集中活动中不爱讲话的幼儿到自己喜欢的区域里活动时,也能非常开心地讲个不停。 
  分析与思考: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集体活动,能比较容易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于是,我在活动中,非常重视多元化环境的创设,把社会性适应能力中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独立意识隐性地渗透到班级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环境的塑造来更好地塑造人。 
  1.班级空间环境 
  幼儿的在园时间大部分是在班级里度过的,所以班级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我们从空间环境规划入手,将活动室分割成若干个幼儿喜欢的活动区域,保证既有集体性活动的大空间,又有能让几个幼儿一起活动的小空间。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并用简单的前书写符号将入区活动的人数、活动的规则、必须完成的任务等画下来张贴在活动区内,营造浓浓的规则意识氛围。在材料的投放上,应提供适宜于幼儿发展交往能力的活动材料。如:在美术区提供一盒笔,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协调;在科学区的小制作活动中,提供两人一套的玩具,鼓励幼儿合作完成任务等。将社会性中的和谐合作互助的规则寓于其中,启迪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友好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进而又强化了规则意识,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 
  2.幼儿园人际环境 
  幼儿园的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园的人际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师生幼关系、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 
  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榜样,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互相关心、帮助、抚慰、进行合作等社会性行为时,如果教师与教师之间已经有这些行为时,那幼儿就很容易接受这种行为方式,并且长期稳定下来。 
  教师应注重师幼关系的融洽、和谐。幼儿的在园一日生活中,教师都与幼儿进行密切的接触、交往,幼儿能时刻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并能根据教师的态度,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和幼儿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和谐、平等、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能让幼儿充分感觉到“老师像妈妈”“幼儿园像我家”的温暖。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要尽量采用多种亲切的身体语言动作,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轻拍脑袋、肩膀等,用身体接触、表情、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态度。这样的教养方式,能使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 
  指导幼儿学会与同伴间友好相处的技能。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给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平台,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由于幼儿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善于察觉他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导致缺乏帮助、合作、关心、抚慰、同情等社会行为。所以,教师要在班上营造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良好精神环境,并利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幼儿互动,并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如:游戏时玩具共享,不能抢夺;不小心碰倒别人时,应赶紧把他(她)扶起来,并说“对不起”;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语。 
  (二) 改善指导方法 
  案例2: 
  每天上午,值日生要完成一项任务: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刚开始时,我发现值日生总是忘记,需要教师时常提醒。但是值日生对铺桌布、端饭等活动却非常有兴趣,早早就排好队,等待保育员老师的到来。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会说 “忘记了”“我们赶着排队分饭”等等。原来,幼儿对值日生的职责不够明确,只是热衷于自己喜欢的事情。 
  分析与思考: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只有当教师外在的要求变为幼儿内在的需求时,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得到体现,幼儿的活动兴趣是幼儿发挥主动性的驱动力。因此,我在活动中采取了多元化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化被动为主动,提高社会性适应能力。 
  1. 实践感受法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实践中容易具体感知、体验获得经验。因此,我们利用地理优势,带幼儿走出园门,走进隔壁的乌山小学,实地参观乌山小学的校园、教室、活动室、电脑房、舞蹈房、书画室、手工室等。幼儿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对小学环境有了直观的体验,消除了对小学生活的畏难情绪。同时,我们开展实践活动“交朋友”,有意识地增加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交流和合作活动的频率,使双方教师、幼儿获得了更多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的机会。通过采访、互动、听课等系列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教师引导幼儿在实践前做好充分准备。如:幼儿在园里先和同伴们互相讨论将要采访小学生的内容,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每天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午吃完饭自己洗碗等。这些丰富的实践感受,使教师外在的要求逐渐转变为幼儿自身的内在动力。 
  2. 游戏模拟法 
  教师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运用游戏模拟法开展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开展了模拟小学生上课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大班教学时间是30分钟,小学是40分钟,中间虽然只差10多分钟,可幼儿坚持下来还有一定困难。于是我们先进行语言激励:“你想做小学生吗?”“你真棒,能认真听课这么长时间!”利用游戏活动中的情境故事吸引幼儿:“小兔为什么迟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用问题启迪幼儿思维,延长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同时,在体育游戏“小小解放军”中,我们让幼儿过“梅花桩”“穿越隧道”“爬竹梯”,最后到达山顶完成任务。此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个性品质,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和任务的意识。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积极互动的同时,实践了社会性方面的各项要求,增强了社会性适应能力。 
  (三)优化课程 
  案例3: 
  足球场上正进行混班的足球活动,孩子们踢着球飞奔着,球被踢出了界外,只见小班的孩子一窝蜂似的冲到场外抢球:“老师,这是我抢到的球。”“哇!老师,小杰打我。”大班的孩子叫着:“老师,小班的弟弟妹妹不遵守规则!”中班的孩子玩到一半就跑掉了,有的队伍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老师手忙脚乱,整个足球场一片混乱。
分析与思考: 
  通过混班活动培养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极为重要,但在混班活动中,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及交往能力较差。于是,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1. 改变课程内容设置,将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分散在各年龄段进行。 
  以往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将规则、任务、独立性、合作交往培养要求等重点放在大班进行,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渗透社会性课程内容,将规则、任务、独立性、人际交往等课程要求有机分配到各年龄段去完成。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处在规则意识的萌芽期,这时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中班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值日生、小帮手等让幼儿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设置情景帮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记清要求、反复多遍、完成后检查),同时,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要,我们以好玩的游戏形式、琅琅上口的儿歌,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对于大班幼儿,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点突出独立性与合作交往能力方面的要求,让幼儿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开展动手动脑的“科学一条街”“手工坊”活动,在活动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进行增强保护意识的“安全自救演练区”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和同伴合作游戏,体验交往的快乐等等。 
  2. 社会性课程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始终。 
  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将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因势利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完成幼小衔接中的社会适应性准备,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教师在生活活动中注重生活习惯的养成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如:引导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洗手、吃饭、穿衣、整理床铺等,在洗手时学会等待,遵守规则不拥挤等。在户外活动中树立规则和安全意识,注重独立解决问题及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如:在活动时提醒幼儿遵守各种规则,注意安全,上下楼梯靠右行,遇到困难时想办法自己解决或请求其他朋友、老师的帮助等。在学习活动中注重学习习惯、任务意识的培养。如:在集中活动中学会倾听教师及同伴的发言,不插嘴,回答问题要举手,上课注意坐姿等。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规则及完成的任务,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再自由活动,发挥小组长的监督作用,学习做活动的主人。 
  (四)家园共育 
  1. 扩大家园联系的渠道。 
  新型的家园关系的形成为畅通家园联系的渠道奠定了基础,我们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三级网络机构(园级、年段、班级),以逐级开展的形式,保持家园共育的一致性,并通过“儿童学园网站”“年段家园互动栏”“家园信息沟通栏”“家庭教育专刊”“家园联系册”等以文字的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宣传。 
  2. 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 
  根据《规程》、《纲要》的主要精神、幼儿发展目标、课改的需要以及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开展“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教现场指导活动”“家长沙龙”“亲子互动体验”“家园汇报活动”等活动,并聘请了幼儿教育专家、大学教授、儿童保健专家等来园做专题讲座,帮助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如:在“家长学校”活动中,我们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来小学教师为家长开设了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同时,在班级开展参观小学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共同了解小学的生活等。 
  3. 加强社会性培养方面的配合,家长们的观念得到了更新。 
  入小学前,幼儿由重知识准备逐步过渡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更加支持和理解,做到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监督幼儿准备上课需要的物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帮助幼儿形成任务意识;和幼儿共同制定生活、学习常规,加以遵守;休息日能带幼儿走出家门,学习与同伴交流等。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社会性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以后的小学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后的思考 
  1. 幼儿、教师、家长要共同创设丰富、多元化的环境,有机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这是促进幼小衔接的重要基础。 
  2. 教师平时应敏锐地观察幼儿社会性方面的表现与需要,对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具体指导。这是发挥幼儿主动性,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关键。 
  3. 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要贯穿幼儿园一日活动课程之中,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加大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力度。这是培养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4. 通过多渠道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促进家园一致性。这是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培养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保障。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童话小故事:小红帽(文本)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