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游戏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竞赛游戏在当前幼儿数学课堂中使用的误区
1.过度广泛使用。
为了改变幼儿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很多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首先使用的教学策略就是竞赛游戏,因为竞赛游戏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游戏内容,教师只是将原本的活动内容改为竞赛的形式,这样可以随时使用,比较方便。但长期、广泛地使用,往往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
2.关注了赢,忽视了输。
竞赛游戏关注最多的就是“谁赢了”。如:“红绿两队谁先把运算结果算出来,哪一队就赢”,“看谁找到的星星最多”等。这些竞赛游戏规则的设计往往都是以输赢为指导语,而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也关注结果,赢的幼儿得到了奖励,而输的幼儿就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这部分幼儿的情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3.关注了时间,忽视了方法。
竞赛游戏有很多都是在规定时间内的操作,一些指令性的语言也都与时间有关。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关注最多的是时间到了,谁赢了,而忽视了幼儿为什么能赢,怎样才能赢。
二、正确使用竞赛游戏的方法
1.根据年龄段采取合适的竞赛游戏形式。
由于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该选取合适的竞赛游戏。小班幼儿竞赛意识、合作意识不强,都希望能胜利。因此小班下学期比较适合采用个人竞赛的形式,而且不宜过多使用,在结果上应让他们“旗鼓相当”,都得第一,都有奖励。中班幼儿竞赛意识增强,这时竞赛性游戏可逐步增多,并且应能分出一定的胜负。中班可以采取的是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的形式。而到了大班,由于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的增强,三种形式都可以采取,而小组竞赛和全体竞赛更能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
2.根据具体的数学内容和目的指向采取合适的竞赛游戏形式。
(1)全体竞赛游戏——使已知经验的梳理变得生动
案例1:
中班分类数学活动——马路上的车
第一环节 挑战你的眼睛
1.教师出示“立交桥”图片。
师:这是一座几层高架呢?(幼:3层)
2.全体竞赛游戏。
规则:在老师提问后,以最先敲铃者为抢答者,答对获一枚五角星,看谁得到的五角星数量最多,他就是眼睛最亮的小朋友。
提问:(1)大家仔细看,开在第2层第6辆的是什么车?它可以帮我们什么忙呢?
(2)高架上哪些车也是有警灯的呢?(警车、救护车)
(3)警车在哪里?还有哪一层也有警车呢?
(4)能够载着我们一个班级的小朋友去玩的,有6个轮子的车在第几层?它叫什么呢?
(5)还有什么车也能载着我们去玩的呢?
教师总结:不同的车子能够帮我们做不同的事情,有车真方便。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竞赛游戏规则“挑战你的眼睛”,刺激幼儿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回忆已有经验。在竞赛游戏过程中,教师归纳提升,梳理幼儿关于车子特征的认识,帮助幼儿初步形成类的意识,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竞赛游戏的介入,使得教师梳理幼儿已知经验的过程变得不再枯燥,发展了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幼儿的学习速度,激发幼儿荣誉感。
(2)小组竞赛游戏——使操作运用更有趣
案例2:
中班数学活动——春天的朋友
第二环节 智力大冲浪
1.整队游戏,集中注意。
师:大家听清楚了哦,现在8个人一组,竖着排成一条直线,看看能排成几队呢?赶快行动吧。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16个孩子,8个人为红队,8个人为绿队。
2.分组竞赛。
规则:红绿队轮流帮这些事物找朋友,并大胆说出这些事物和春天的关联,说对了就在自己队的标志下记上一面小红旗。
3.讨论比赛的结果。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操作环节使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幼儿桌面图片操作的形式,幼儿分红绿两组轮流操作,并以小红旗为奖励刺激,使得整个操作环节更有趣,幼儿在竞赛的过程中不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判断了别人的对错,使幼儿的注意力时时跟着教师,而且为了获得小红旗,幼儿积极地投入了活动中。
(3)个人竞赛——使交流分享环节更有效
案例3:
大班数学活动——我是小裁判
操作后交流分享环节 合格小裁判
1.师:你们都做好裁判了吗?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合格小裁判”的游戏 。
2.规则:出示两组同样项目的结果,比一比谁的结果是对的,谁就是合格小裁判,答对的小朋友能拿到小裁判的标记哦。
从案例中看出,由于比赛的项目比较多,交流时就出现了多组项目,通过个人竞赛的形式,在相同项目的幼儿之间进行个人竞赛,以“小裁判标记”为获胜刺激,激发幼儿跟同伴之间进行比较,以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
(4)三种竞赛形式合理结合
在大班关于统计的数学活动《谁是猜拳高手》中,第一环节采用全体竞赛,选出两名猜拳高手;第二环节分两次游戏,第一次是男女小组竞赛的形式猜拳,第二次是个人竞赛猜拳。这三种形式的竞赛游戏在活动中相结合,激发了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发展了幼儿统计的能力。
三、注意事项
1.关注情感,保护信心。
在采用竞赛性游戏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时候,通常会直接以目标作为导向来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自信心的培养,所以我们教师要对那些输了的幼儿多加关注,保护幼儿的信心。我们还要关注幼儿的纵向发展,对输了的幼儿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评价,如速度、得分、语言表达等。幼儿有了进步,我们就要适时表扬,颁发进步奖。
2.重视方法,淡化结果。
竞赛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获得正确的知识,而非仅仅是输赢,所以教师在进行竞赛游戏时要把握好方法,发挥竞赛游戏这一组织形式的最大价值。如:在小组竞赛时可以分层结合,每组的幼儿要能力相当,避免差异过大从而影响比赛结果。在个人竞赛时,竞赛的对象也应该是能力相当的幼儿,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在奖励刺激上,我们可以采取全覆盖、多等第的形式,如每个幼儿都有小旗,只是小旗的颜色不一样等。这样可以激发所有幼儿的竞争意识,保护幼儿的自信。
3.多元整合,全面发展。
竞赛游戏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不仅仅是游戏,还融合了很多能力的发展。如在个人竞赛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竞争能力,在小组竞赛中发展幼儿的小组合作能力等。同时,幼儿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观察能力、倾听习惯都能得到培养,教师不能仅仅围绕比赛与结果本身,而应更注重整个过程中幼儿的多元能力,使幼儿全面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