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唤醒幼儿的道德意识
如今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又是不幸福的。幸福是因为他们从呱呱坠地开始,挚爱着他的长辈们都会尽其所能地给他充足的营养、舒适的衣物、五彩斑斓的玩具……不幸福是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穿梭于田间地头,静听田边的蛙鸣;很少有机会站在高高的土山上,凝视天边冉冉升起的红日,或来到忙碌的农人中间,一起体味劳动中的趣味;少了可以任他们嬉戏的空间,少了自由交流的小伙伴……所以,他们不知道谦让与体谅,不懂得分享与付出。因此,笔者觉得唤醒孩子的道德意识尤为重要。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知道他是在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刚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我尝试着用故事来打动孩子,用心来感知孩子的内心,因为教育的无痕,才能真正地触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案例一:在故事中让孩子们明辨是非,学做明白人。
这是一个充满童趣,浅显易懂的故事《绿色的和灰色的》:
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
一天,一只灰色的狐狸来到这里,它在等小兔的来临。一只绿色的小鸟听到了这个消息,它向小兔报告了这个秘密。
聪明的小兔头顶着绿色的荷叶,轻轻地走过草地,趟过小溪。
灰色的狐狸等呀等呀,它只看见绿色在摇曳。你听,风儿送来了狐狸的叹息,唉——!
我在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时,利用这个故事设计了一节亲子活动。
第一个环节:欣赏故事。让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并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接着告诉小朋友我要讲的故事里藏了两种颜色在里边,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听……完整地欣赏故事。孩子们在故事中找出来的颜色就是故事的题目,让孩子们充分地体验成功。再通过记忆想想:故事中什么是绿色的,什么是灰色的?
第二个环节:理解故事。让孩子们说说喜欢故事中的绿色还是灰色?为什么?通过交流讨论孩子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故事中,绿色是和平的,美丽的,聪明的,善良的,对的,所以我们喜欢;灰色是有危险的,丑恶的,不对的,所以我们不喜欢。
第三个环节:初步运用是非判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小朋友及爸爸妈妈每人发一面小旗子,一面是绿色的,一面是灰色的。如果你看到的是美丽的,好的,对的就举绿色的旗子;如果看到的是丑恶的,坏的,不对的就举灰色的旗子。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几幅画,如果认为这种行为是好的,就举绿色的旗子,反之,就举灰色的旗子。因为孩子们大多表演欲望很强,接下来通过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表演在家中经常发生的事给大家看。如:吃饭的时候抢着发筷子、睡觉时要妈妈陪……让孩子判断对错并举起旗子表白自己的观点。
第四个环节:活动延伸。布置区角“我是乖宝宝”,将两面旗子带回去,如果幼儿认为自己在家里表现好,第二天就带绿色的旗子过来;如果幼儿认为自己表现不够好,就带灰色的旗子过来。你想每天带什么颜色的旗子到幼儿园?
通过故事的教学,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进来,并让故事发挥长效的意义,孩子的思想中逐步树立起是非的意识。
案例二:在故事中让孩子们放飞想象,学做文明人。
在一本图书赠送的小册子中,我得到一本可爱的连环画《追追追>,整个故事充满童真、童趣。为了方便讲给小朋友听,我把它制作成幻灯片,故事也稍作了些修改:
春天的公园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小草绿了,小花开了,蜜蜂蝴蝶也随着春风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远处,一个小男孩飞快地跑着,咦,你为什么跑这么快呀?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说:“我在追东西呢?”“追追追,到底在追什么?
袋鼠邮递员说:“我猜肯定是一封重要的信,我来帮你追!”小兔音乐家说:“我猜肯定是一页重要的乐谱,我来帮你追!”老鼠探险家说:“我猜肯定是一份秘密的藏宝图,我来帮你追!”熊老板说:“我猜肯定是一张万元大钞,我来帮你追!”小狗警察:“我猜肯定是一道罪犯通缉令,我来帮你追!”小鸟说:“我猜肯定是一床神奇的飞毯,我来帮你追!”
终于,小鸟追到了,它对小男孩说:“追到了,还给你。”小男孩微笑着说:“谢谢!谢谢!”他指了指垃圾桶说:“这才是它该去的地方呢!”
大伙儿一看明白了:“原来是一张雪糕纸呀!”
我给孩子讲故事时常会在悬念处停下,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个故事讲到很多小动物都在跟着追时及时打住,我设置了提问:“这张纸有多重要,这么多人都在追。它到底是什么呀?你们也来猜猜?”幼儿充分想象后回答。
“那故事中的那张纸到底是什么呢?”接着将故事:“终于,……‘原来是一张雪糕纸呀!’”我再提问:“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男孩吗?”“为什么?”“平时你们应该怎样做?”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标牌,并让孩子贴上。“环保小卫士们,那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吧。让我们到处去看看,有废纸垃圾我们也把它送到垃圾捅里。”那天下午,孩子们可高兴了,幼儿园边边角角里的纸屑垃圾一个也没有逃脱孩子们的“火眼金睛”,孩子们表示每天都要做“环保小卫士”,从那以后,教室里整洁多了。良好行为习惯、道德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案例三:在故事中让孩子们体验谦让,学做明理人。
千古传诵的故事《孔融让梨》中,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弟弟,这跟他以后的成就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还是在亲子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们的碗中准备了大小不等的两块香蕉(用牙签签好),请小朋友拿去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大多数孩子都吃了那块大的。造成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然后我引出《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讨论孔融为什么吃那块最小的梨呢?幼儿内心的道德意识在故事受到了启迪与净化。当再一次的品尝水果时,幼儿动情地对爸爸妈妈说:“你吃大的吧,我吃小的,因为我小。”在与家长交流的中我得知孩子们在家中,也懂得谦让了。这时候我要求家长配合工作,如果孩子让家长吃大的,家长千万不要推辞,并表现出满足的神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与他人分享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故事中增加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
当然,给孩子们讲的故事,也并非都得是经典的故事,很多时候随口创编的故事,把小朋友作为主人翁编在故事中,语句可能不太通顺流畅,逻辑可能也不是很强,但依然能让孩子们听得津津乐道。作为幼儿教师,平时如果多静心地观察孩子,把一些需要解决的不良行为,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创编成简短的故事,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孩子们不会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我给他们编《爱听故事的小猫咪》;孩子们间有冲突了,我给他们编《小鸭子和小公鸡:孩子们不爱惜粮食了,我给他们编《漏嘴巴的小袋鼠》。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思考、判断的能力,重要的是道德意识的养成,它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故事”这样一种形式,一切变得那样自然,那种恰到好处的心灵顿悟,像盛开的玫瑰,虽不曾永远保留着光鲜,可它却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一抹淡淡的余香。
手工材料
关键词:道德
- 说谎意图对儿童谎言道德评价的影响 2013/01/26
- 家庭道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2013/01/21
- 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3/01/15
- 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2/12/04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