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也谈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性思考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qingpin 感谢 qingpin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幼儿园常规教育方面作了反思,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1)把握常规教育的实质性内涵;(2)幼儿的发展是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3)常规教育要讲“主体参与”,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4)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内在的规则需要;(5)常规教育要“以研促教”;(6)家长是常规教育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常规教育 自主 理性思考

  关于幼儿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有这么一段佳话:在一次为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举行的聚会上,一个老学者受到采访:“请您谈谈,您是在哪个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以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老学者略想了一下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我重要的思想:东西要放整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幼儿时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常规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内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渐渐培养起来的。还记得“非典”时期全民所接受的教育吗?我们一再被叮咛开窗通风,全面饮食不挑剔,尤其是洗手的科学方法。就是这种最简单的防卫方法,有效地帮助我们走进安全地带。然而,“非典”时期提醒人们这一切早已是幼儿园里的工作常规和教育内容。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幼儿常规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标准化、具体化要求,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的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常规不只是日常规范,它涉及的范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1)关于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安排的总体规定;(2)关于幼儿园中各环节中各种活动及每一种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规定;(3)关于幼儿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实在,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体化的初始阶段(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起,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但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补充和完善方面,很少涉足常规本身和教育过程、方法的研究,从而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无论是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教育方法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这充分说明体验和理解是幼儿遵守常规的基础。现就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常规教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但在教师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的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捆绑式的常规教育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停留在口头上。
  (一)在常规教育中过分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些教育者认为小孩子幼稚无知,只会服从,出现了制定常规的“权威性”,教师成了常规的供应者,支配者、执法者,是集体中唯一的智者,是至高无上的,幼儿在常规制定中没有权利,只有服从的义务,只会让幼儿形成对权威盲目的信奉。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见教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反感、挫败感。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而我们的有些教师却至今都没有认识到这种传统的常规教育的危害。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甚至是心灵的麻木。
  (二)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
  教师总要等到幼儿全部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强化使幼儿形成自控并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不难看出,教师是在常规训练上而不是在如何激励幼儿发挥幼儿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下功夫,常规在这里不仅被当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于个体利益至上,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忽视强调遵守常规的个体差异。”这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教育培养上,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活动中常规的确存在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地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三)过于强调规则的利他性
  遵守规则,意味着替别人着想,同时要限制自己不合规范的行为。在班级生活中,当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与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按要求得放弃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体或他人利益受到损害,如“洗手时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规则。教师强调规则的利他性,使幼儿认为规则总是有利于别人的,别人需要规则而自己不需要,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而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四)教育方法失当,言教多于身教
  常规教育大多是这样完成的:教师一般是首先介绍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中不断地提醒,督促,对违反常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要求是外部的,使教师有意地强调出来的,是在说明常规“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这种常规教育与幼儿以无意学习为主的规律相违背,而且只能引发这样的效果:常规只需要幼儿接受即“能说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幼儿去理解它,实现它即“能做到”的东西。当幼儿觉得常规与我无关时,任何说教与强制都将难以真正奏效,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
  (五)教师自我反思不够
  有时候班级常规状况不令人满意,教师往往把原因归为幼儿常规意识不足,自控能力不够,不尊重老师…其实有些常规问题原因可能在老师本身,在常规教育中,教师时常反思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想办法改善,比一味训斥或懊恼要更有意义。
  (六)教育合力不足
  要幼儿学会遵守规则,也是一种行为塑造技术。规则要反复强化,才能最终转化为幼儿的习惯。有些教师在常规教育中时而强化,时而放纵,教师间沟通不足,教育交流不够,影响了幼儿有效内化规则的建立,常规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常规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把握住常规教育的实质性内涵
  新《纲要》为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界定了一个范围,一是科学的生活常规,二是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里面至少包含了教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三层意思,而这恰恰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乃至未来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所以说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的核心内容。
  (二)幼儿的发展是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应当反思“常规是活动的前提”的观念,常规教育不应单纯为各种教育活动服务,而应为幼儿主体服务,常规本身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常规教育的价值和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规则应该被幼儿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应始终把幼儿及其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问题,而不是把“控制幼儿”作为目的。一个静态的、封闭的、高压的环境当然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幼儿从此失去了学习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常规教育要讲“主体参与”,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
  尽管普遍认为规则是客观的,预定的,但从幼儿的角度看,对规则的意义的确是自主建构的。尽管幼儿在教师的强制手段下可以勉强接受,遵守某些行为规则,但这并不能真正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因为对于幼儿而言,规则不是一个早已知晓的结果,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幼儿需要去体验其中的滋味。所以,幼儿作为规则理解和执行的主体,其对规则的体验与理解自然不应该被忽视。教师需要帮助幼儿体验规则对他的意义,主动建构关于互惠性的认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听到了,随后就忘;开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这说明孩子实在体验中学习的。让幼儿执行规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意识到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内在的规则需要
  自由和控制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世界中的一个根本矛盾,常规教育就这样处于自由与控制的两难选择之中。作为常规,它原本是儿童自然生理特征和文化传统的自然结合,原本是为了促进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但现在伴随着常规教育标准化和科学化而出现的“常规异化,确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成为限制、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条框”。常规教育必须还其本来面目,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由。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为主体”的纪律观,即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指出:“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再需要遵从某些生活规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称他为守纪律的人”,“这种机率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道德、不容讨论的、高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可见,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时,他才能真正守纪律。
  在常规教育中,我们不能将规则视为钉入幼儿身上的一颗钉子,而需要将它看成是播种在幼儿心里的一颗种子。为此,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地限制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如果教师多说“你能”“你会”等,那么,幼儿在班级生活就会始终信心满满,他们将会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

  常规教育要讲“以研促教”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日常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常规教育若开展不力,不但影响幼儿的发展,也会令教师感到疲惫。基于此,幼儿园又必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常规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个案难题,特别是那些两难的常规问题,管理者可适时组织教师进行讨论或学习,一起总结、分享好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常规教育活动活泼有效地开展。

  家长是常规教育的重要资源
  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很有关系,因此,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有着老师无法替代的作用。玛丽克莱尔说过;“父母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常规教育是利用规则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一种教育,规则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规则因人而设,也应该因人而废,在幼儿的发展面前,一切规则都可以改变。
  在常规教育中,幼儿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性思考》沈艳凤,《教学研究》2007年2月
  2、《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唐田,《幼教观察》2006年3月
  3、《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郑三元,《人民教育》2006年11月
  4、《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童时,《早期教育》2003年1月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强化教师的保健知识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