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活动科学化的思考
从近十年我国各省市每年一次的国民体质调查结果来看,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的体质普遍存在各项指标负增长的现象。另有国内权威机构对中日学前儿童体质对比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我国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和胸围都大于日本新生儿,但长到六七岁时,日本儿童只是身高与我国儿童接近,而体重、胸围、腿围、臂围均超过我国儿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近些年,我在各地观摩幼儿园体育活动,总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早锻炼时,幼儿或三五成群地拿着轻器械自由活动,或按教师的要求分组,随意地进行着动作练习。不同年龄班幼儿使用的器材相同,动作练习的内容也基本相同。早操时,幼儿跟随音乐做着柔软无力的“舞蹈操”,操节的年龄班特点也不明显,中、大班的操节缺少将不同身体部位肢体动作组合运动的“复合动作”,仍停留在小班阶段的“单一动作”上,时间也不足。这种早锻炼没有使头颈、上肢、腰腹、下肢四个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得到自上而下、左右对称的“举、摆、屈、伸、转”等练习,呈现出“随意化、娱乐化、舞蹈化”的倾向,弱化了运动的特点,运动量明显不足,造成了早锻炼的低效能化。
幼儿园缺少精心设计和组织的高水平的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活动,大多为松散、玩乐的游戏活动。例如,在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把幼儿带到操场上集中后,往往只简单地说一下用什么器械进行游戏,便让幼儿直接进入器械运动环节,很少做准备活动。即使有一些准备活动,也是千篇一律地让幼儿站在点位上,跟着教师一起做不针对心肺机能锻炼的操节。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时,教师或是在一旁维持秩序,纠正一些不良动作,防止发生运动事故,或是阶段性地叫停,提示幼儿“除了这种玩法,还可以怎么玩”“大家再来探索探索,还有什么新的玩法”。教师把体育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游戏的娱乐性或玩法上,忽视了提高幼儿运动能力与锻炼身心的根本目的。体育活动结束时,有些教师也不引导情绪不稳、身心躁动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适量的放松活动。
综合观察到的现象,经过仔细研究和思考,我觉得中日学前儿童体质在六七岁时之所以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幼儿园体育活动欠科学,其主要表现为:体育活动内容和要求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育活动过程没有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体育活动内容安排要注重年龄班特点
目前,许多幼儿园在体育活动内容安排方面虽然普遍有计划、有责任人,但缺乏针对不同年龄幼儿动作发展、生理机能特点的思考与实践。如何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动作发展特点、生理机能状态、运动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地选择、构建不同年龄班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制订出合理、科学的计划,使幼儿园体育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呢?
1.基本动作练习要有年龄班重点
基本动作练习主要指走、跑、跳、爬、投掷、钻、平衡等动作,幼儿在动作、生理机能与运动能力的发展上具有较明显的年龄班特点。例如,小班幼儿重在走、跑动作以及手脚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呼吸机能方面的发展;中班幼儿重在变速跑、双脚跳、上下爬动作以及协调能力、运动节奏感、心肺机能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重在单脚跨跳、投掷、翻越动作以及速度、灵敏度、力量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安排各年龄班基本动作练习内容和要求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在全面练习基本动作的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班的重点动作进行强化练习。例如,三岁幼儿应重点进行走、跑、平衡等练习以及四肢协调能力等的锻炼;四岁幼儿应重点进行变速走、变速跑、双脚跳、单脚连跳等练习以及动作的稳定性、身体协调能力、呼吸机能等的锻炼;五岁幼儿应重点进行左右脚单脚连续跳、投远投准、跳越障碍、爬越障碍等练习以及速度、力量、躲闪能力、综合运动能力等的锻炼。
2.基本体操要有体操的要素和年龄班特点
幼儿基本体操是以徒手操动作为主、辅以简单的技巧动作,加上形式多样的队形变化和造型,配上节奏鲜明而欢快的音乐,集体团结协作完成的一种体育活动。它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锻炼身体、纠正不良体姿、锻炼呼吸机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独特的作用。但是,纵观当前幼儿园的体操,大多呈舞蹈化、娱乐化的特点,既没有发挥保健的功效,也没有达到锻炼幼儿身心的目的。为了提高幼儿园体操的实效,我认为,一是要回归体操的本源,即“肢体对称运动的曲直、劲力和阳刚”;二是要区分各年龄班体操动作练习的密度与强度。
小班幼儿体操重在参与和感兴趣,身体部位自上而下、平均分布,呼吸自然,一套体操不少于6个操节,全身动作练习时间不少于2分钟。
中班幼儿体操重在动作到位、富有节奏,身体部位自上而下,重点在上肢与下肢部位,呼吸均匀,一套体操不少于8个操节,其中4节应为不同肢体部位的复合动作,全身动作练习时间不少于3分钟。
大班幼儿体操重在有力、多变,身体部位自上而下,重点在腰腹与下肢部位,呼吸深促而有变化,一套体操不少于10个操节,其中6节应为不同肢体部位的复合动作,全身动作练习时间不少于4分钟。
3.体育游戏要分类型和有年龄班重点
体育游戏既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幼儿需要学习的对象,它既包括徒手游戏,也包括一些运动器械游戏。体育游戏具有简单、自发、自由、多变的特点,深受幼儿喜爱。但目前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过分追求游戏自发、自由和玩法多样的特点。很多游戏不仅大班幼儿玩,中、小班幼儿也玩,看不出年龄班的特点。体育游戏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嬉戏,锻炼健身的目的被淡化了。
富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游戏综合了“运动”“游戏”“指导”三个要素。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好的体育游戏必须以锻炼为目的、以娱乐为形式、以指导为重点。教师如果过分侧重身体运动,难免相仿于成人的训练,幼儿就会感到枯燥、有压力;教师如果过分侧重自由游戏,幼儿就难免散漫和嬉戏;教师如果过分侧重教学指导,就会压抑幼儿的自主性,降低体育游戏的锻炼功效,偏离愉悦身心的目的。所以,体育游戏不仅是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是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笔者观察,目前幼儿园体育游戏根据其功效可以细分为“身心娱乐”“动作发展”“一物多玩”三大类。教师在安排不同年龄班体育游戏时,既要做到各类游戏都有,也要做到有所侧重,各年龄班三类体育游戏的比例分配要有差别。比如,小班幼儿动作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为走路不稳、方向摇摆、动作迟缓,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比较被动。所以,身心娱乐类和动作发展类体育游戏的比例要稍高。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逐渐喜欢上了体育活动,也掌握了一些运动器材的简单玩法,但是在动作发展方面还存在节奏感差、动作变化的灵活性弱、动作速度与力量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减少身心娱乐类游戏,增加一物多玩类游戏的比例,并加大体育游戏的运动量,促进中班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已经形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身体动作、生理机能、运动能力也有明显发展,但是他们在不同动作的组合、不同运动之间的转换、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以及运动的节奏感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大班阶段要突出多人或分组式的一物多玩类游戏,加强肢体动作的多样化练习,在运动过程中做到快速、准确、有力、灵活、协调,使身体动作、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上升到更高水平。
二、构建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结构
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时间、方式、重点来看,体育活动分为“早锻炼”“体育游戏”“体育教学活动”三种类型。这三类体育活动各有侧重,例如,体育游戏的娱乐性强,早锻炼的保健特点明显,体育教学活动的技能学习与身心锻炼目的突出,但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增强抵抗力是它们的共同目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必须遵循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在进行大运动量的肢体活动前,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幼儿的神经、运动、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功能,使幼儿注意力集中、情绪积极,肌肉、关节和韧带预热伸拉,心肺机能有所提升,从而为高潮处的锻炼做好身心方面的准备。在准备活动之后,幼儿进入动作练习或大运动量素质锻炼的阶段,此时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神经、运动、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达到锻炼身心、发展体能的目标。在身体动作练习、素质锻炼后,要引导幼儿放松身心,使超负荷的心跳和呼吸、兴奋紧张的心情、膨胀疲惫的肌肉得到放松,使幼儿身心恢复到平静与稳定的状态。那么,如何合理地构建幼儿园早锻炼、体育游戏、体育教学活动的流程呢?具体方法如下。
1.早锻炼的结构
(1)小班:操前活动→基本体操→音乐游戏。小班幼儿年龄小,早晨来园时多表现为精神低迷、动作迟缓、注意力分散,所以,在做操前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身心预热活动,使之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产生对肢体活动的兴趣。
(2)中班:队列练习→基本体操→动作练习→音乐游戏。中班幼儿肢体动作的节律、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有所提高,此时可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提高其方位知觉能力。因此,在做操前要安排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做完操后要分组练习3~5个基本动作,以加大早锻炼的运动量。
(3)大班:热身活动→基本体操→素质锻炼→放松活动。大班幼儿在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速度与力度方面已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在早锻炼中,一方面要通过增加操节节数和动作难度来适应和提高幼儿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爆发力、柔韧、敏捷、速度、耐力、平衡性等身体素质的培养。
2.体育游戏的结构
体育游戏的结构是热身→身体运动游戏→放松与总结。体育游戏需要参与者不同部位肢体动作的参与,需要心肺机能的调动与配合,需要精神集中、运用智慧。为了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体育游戏的过程安排须考虑以下几点:要调动情绪和集中注意力;运动量的安排要体现“小→大→小”的规律;心跳、呼吸频率要体现“稳定→激烈→稳定”的规律。因此,幼儿在进行运动量较大、肢体活动激烈的体育游戏前必须有一个身心预热、准备、协调的过程;在大运动量、情绪激烈的运动后,一定要有一个身心放松的过程,以免因运动系统、心肺系统长期的不规律活动而造成身体的损伤。
3.体育教学活动的结构
体育教学活动的一般结构为身心准备部分→运动技能学习、巩固部分→身心放松部分。
现在有一些幼儿园为了增强幼儿的体质,专门设有体能锻炼课程,并配有专职或外聘的体育教师,对中大班幼儿实施有计划、有运动特点、锻炼价值高的体育教学活动。但有些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结构、对专门性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和重点理解不透,导致活动过程的设计不太科学,多按“准备部分做体操,基本部分玩游戏,放松部分拍肢体”这种模式进行,将体育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变相的运动化游戏,混淆了两类体育活动的特点与作用。我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与体育游戏的最大差别在于活动的计划及运动密度与强度的控制。在体育游戏中,肢体动作练习比较关注其趣味性和多变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肢体动作练习比较注重其有一定密度和强度的重复性过程,只有当动作的频率、速率、密度、强度适宜,幼儿才可能掌握运动技能、改善生理机能、提高运动能力,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三、体育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研究表明,儿童的身体具有“超量恢复”的潜能,即当运动和锻炼不断突破幼儿原有的新陈代谢、生理机能、运动能力的水平时,幼儿经过阶段性恢复,他们的身体代谢水平、身体素质就会超越原有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从目前国外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可以根据心率的变化轨迹来判断儿童的锻炼是否有效。要判断3~6岁幼儿的锻炼是否有效有两个指标:一是运动时心率能否达到140~160次/分,二是运动时140次以上的心跳能否维持3~5分钟。纵观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状况,大部分幼儿在锻炼时未能达到以上两个指标,因此运动量不足是幼儿园体育活动普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它直接造成我国幼儿生长发育迟滞,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偏低。如何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加大运动量,并控制好运动的节奏,把握好运动的强度和密度,是实现幼儿园体育活动科学化的关键所在。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设计各类体育活动时,要合理组合、调配单位时间内体育活动的内容,将运动量小的走、投掷、平衡、爬等动作练习与运动量较大的、心肺机能锻炼效果明显的跑、跳动作结合起来。
第二,在实施各类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说教、示范、停顿、更换器材的时间,使各个环节流畅、紧凑,从而提高运动的效率。
第三,在组织方法上要少用“接力式”,多用“鱼贯式”,减少大多数幼儿的等待时间,让更多幼儿在某一动作或不同动作组合的练习中,能一个接一个地在场地中持续运动3~5分钟的时间。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儿童的健康源于科学的体育”应该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了真正落实“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个目标,让我们都来研究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科学化问题,都来实践科学化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努力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殷切期待——“大家都来做儿童健康教育之神”。
手工材料
关键词:体育
- 幼儿体育活动中应注意哪些安全 2013/03/04
-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规则问题探析 2013/02/23
- 体育活动教法的探索 2013/02/23
- 亲子园体育游戏形式初探 2013/02/16
- 教”与“玩”结合是幼儿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2013/02/15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