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hanxiumin 感谢 hanxiumin 上传 0人参与

        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幼儿,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其主要表现就是具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对同伴说出一些威吓、刺人的话。同时,稍有不顺,就会对同伴或家里的大人拳脚相加,或者抛物掷人。幼儿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呢 

        一、干预幼儿的攻击行为 
        如果对幼儿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会变得专横起来。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大多数心理学家赞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侵犯是习得的,但也可以通过学习予以消除。因此,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可行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如果幼儿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给予惩罚,绝不能姑息迁就。可取消他的某些权力,不许参加喜欢的活动,直到行为正常为止。对幼儿进行惩罚要注意两点:一是惩罚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其次,禁用体罚,经常使用体罚,会给幼儿提供一个攻击性的榜样。 

        二、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虽然惩罚可以阻止和消除幼儿的侵犯行为,但那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救火式”的矫正措施。如果仅仅依靠社会的外部控制,尽管可以暂时减少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个体的侵犯行为。幼儿侵犯行为的最终解决,主要取决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是从更积极的角度防范和矫正幼儿攻击行为的好办法。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的一般性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有意予以忽略和不加惩罚,而只奖励那些亲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幼儿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行为,继续实施可进一步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在父母、教师和同伴的教育影响下,通过模仿、认同、内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幼儿品德的陶冶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与情绪的能力。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即移情能力越高,侵犯性越低。一个善于觉察和体验别人痛苦的人,能有效抵御外在压力,阻止对他人的伤害。家长和教师可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通过情境教学,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用他人的情感体验生活。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换位等方法,让幼儿把自己置身于被攻击对象的地位,设身处地的想象同伴痛苦的感受和心情,产生对受害者不幸的怜悯同情。幼儿移情能力的提高,对于减少和防范侵犯行为有积极作用。 

        四、创设非攻击的环境,远离暴力和不良诱因 
        为了消除不良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我们要尽量使幼儿在比较宽敞的空间活动,因为过分拥挤的环境势必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家长和教师还应该注意少让幼儿接触那些容易诱发暴力的仿真手枪、刀具等类玩具。社会心理学家伯克维茨通过著名的“武器效应”实验证明,侵犯行为的发生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能使侵犯行为增强。观察学习、潜移默化、相互模仿,是幼儿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特别关注传媒对幼儿心理的各种积极和消极影响。家长应该对幼儿所看的电视节目加以甄别和控制,避免幼儿遭受暴力、凶杀和色情画面的毒害,从而净化孩子成长的环境。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某幼儿园市场部招生计划书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