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走出亲子园的定位误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zhangyan 感谢 zhangyan 上传 0人参与

        目前,各地的亲子园从办园主体和性质来看,可划分为经营性、公益性等主要类型。幼儿园附设的亲子园则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形态,一般包括公办幼儿园附设的亲子园、街道幼儿园附设的亲子园、民办幼儿园附设的亲子园等。各类机构对于举办亲子园都付诸了极高的热情,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都抱有极高的期望。但亲子园的火爆局面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值得关注和认真分析。 
 
        误区一:自上而下推动、重形式轻实质 
        某些地区的社区早期教育往往是教育系统内自上而下推动,行政色彩比较浓。园所及教师对开展社区教育认识不清,内在动机不足,存在被动而为、应付任务的情况。开办亲子园一哄而上,没有能够认真探索社区教育的实质及特点,没有分析园所条件及所在社区的环境,教育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场面热闹有余,扎实不足,应景行为出现。 

        误区二: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缺乏共同体意识 
        部分园所存在功利性动机,注重获取经济利益。有的仅仅为了争取生源,未能考察分析社区公众的需求。个别园所甚至为了尽快出彩,想当然地定位于美育或体育等特色,不定期推出活动,未能树立服务社区居民的意识。有的园所从自身角度出发开展活动,没有与社区互动,导致知晓率和参与率低。有的园所一味追求收托数量,开课频率过高,质量堪忧,易误导家长和社会。目前,各幼儿园在开展亲子园活动时,未能调动多方面力量参与,对社区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不够。 

        误区三:早期教育就是婴幼儿智力开发和亲子训练 
        亲子园往往只把幼儿作为指导对象,关注单位时间内是否让幼儿学习到了什么,内容上强调认知活动,形式上倾向于训练,不能及时通过灵活的指导方式解决家庭早教问题。家长对于亲子园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理解,而是作为时尚来追捧。在盲目从众心理的支配和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参加亲子园的目的是让孩子提前受教育。将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的社会趋向未能得到改变。长此以往,家长的育儿焦虑心态被强化,而育儿信心和能力则被弱化。 
        要澄清以上误区,有必要对亲子园进行认真的理论探讨,帮助亲子园正确定位以便指导实践和促进亲子园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就亲子园的性质和功能而言,亲子园是一种社区学前教育模式。 

        1. 非正规教育形式 
        亲子园是现行教育体制之外的一种学前教育形式。首先,亲子园作为教育机构,不是游乐园那样的娱乐设施,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去影响家长和社区公众,而不能为商业利益所驱动。其次,亲子园不同于幼儿园等正规教育机构。无论指导对象、活动设置、时间安排、指导内容,还是指导形式,亲子园都具有独特性。时间安排更灵活,包括半日早教活动、周末亲子活动,以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教育内容的设计不仅针对幼儿,还重点指向家长,并重视教育活动向家庭生活延伸。指导形式也具多样性,包括亲子活动、家长交流、家教讲座、发放指导材料等。 

        2. 属于社区学前教育的一种形式 
        亲子园是社区学前教育的一种形式,属于大教育范畴,是全方位、地域性的教育。幼儿园创办亲子园,必须要突破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按部门走的工作思路和习惯定势,开放办园,加强与社区的认同、融合、联系、互动,以社区为基础发掘、整合多方面教育因素和资源,比如社区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比如家长、热心的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等人力资源,更好地为所在社区服务和开拓自我发展空间。总之,亲子园作为一种社区教育服务形式,具有地域性、开放性、参与性和整合性特征。 
        而借开办亲子园之机,幼儿园可以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早期教育中心,成为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有益于学前教育发展与社区建设相互促进,实现社区环境的和谐。 
        既然服务于社区,就应该把服务对象辐射到各种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根据社区情况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育儿支援行动。在参与课题的实验园中,有几所幼儿园本身就处于平民社区或是城乡结合部。在调查社区情况的基础上,他们因地制宜,把对社区内弱势群体的援助,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持,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特色。亲子园不仅应设有收费的亲子活动,还应深入社区,实行免费的社区学前教育。 
        团结湖一幼了解到所在社区内有较多农转非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孩子一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比较欠缺,为此展开了送教下社区活动,如发放宣传材料、开展育儿咨询、开办游戏小组等一系列免费教育活动。分司厅幼儿园还面向社区内平民家庭开展教育服务,满足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残障儿童的需求,扩大了学前教育的覆盖范围。同时,幼儿园附设的亲子园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还可以对社区内其他非正规教育(社区亲子园、游戏小组和家托等)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发挥指导、辐射和带动作用。 
        将亲子园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形式,有助于突破以往常规教育机构的发展思路,探索社区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使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教育的目的与效果、教育资源与途径方法上实现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3. 提供家庭育儿支持,建立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长效机制 
        亲子园的工作重点不在于让孩子提前接受幼儿园的教育,而是为家长提供育儿支持,逐步建立起有益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长效机制。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亲子园,在强调家长作为重要教育力量与资源的同时,也应以指导家长、提高其科学育儿的观念和方法、激发其育儿自信心为重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亲子园的教育活动要反映并满足家庭育儿需求,具有针对性。要注重针对0~3岁孩子的特点和教养方式,同时要针对家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父母、祖辈、保姆等看护人)家长的特点及其育儿中的常见问题、困惑,开展科学育儿指导。 
        亲子园对家长的指导和培训具有现场示范性、具体针对性以及全方位等特点。亲子园强调活动与指导的融合,在活动情境下给予家长现场示范指导,或可称之为参与式培训。亲子园对家长要提供全方位的保教指导,特别是对小婴儿的指导要重在养育,而不是单纯强调认知发展与教育。比如,使用布尿布,膳食不宜过烂过细,引导婴幼儿学习用杯子喝水,培养如厕等自理生活能力等,在养育中密切亲子联系。亲子园应能帮助家长实现“养中带教、教养结合”。 
        亲子园要注重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唤起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责任,重点帮助他们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使之能够给予婴幼儿持久的影响。 
        概括而言,亲子园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面向0~3岁散居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教育和指导的一种社区早期教育形式,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亲子园不仅把婴幼儿作为教育对象,而且更强调教师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示范家长,与家长结成教育的伙伴关系,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发生变化,使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同时,通过家长,进而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方法。 
        亲子园能否持续发展,能否真正成为社区早期教育中心,取决于它能否适应和引导社会需求及其与社区能否实现积极有效的互动。相应,社区在0~3岁散居儿童教育中的职责和功能以及如何协调、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和资源、提供外部支持,也需要列入议事日程。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亲子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