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anli 感谢 sanli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符号语言”是幼儿语言世界中最早出现的书面语言,是儿童想用绘画、图像、标记等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想的事描述出来。是儿童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件,是儿童心象的自然流淌。孩子们掌握的文字不多,可以把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情和感想用图画标记描绘下来,它能够弥补幼儿期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活动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段,它的解读体现着教与学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 解读    绘画   符号语言      

        一、符号语言解读的意义 
         瑞吉欧的理念: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其中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并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瑞吉欧经验显示 “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象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将图像、绘画等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愿望是幼儿期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绘画过程中幼儿的任何涂鸦都有他特别的意义,都是他心里的所想。在选择座位时,他们会根据桌子上的线条符号或具体的水果、小动物图案来辨别。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开始产生了表达的愿望,对简单的符号标记感兴趣。用一根线条,一个记号,或是一个毫不引人注意的小点,但它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一种独有方式。也正因为符号语言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工具,所以在绘画活动进行的各个环节中,幼儿经常会利用它进行必要的探索和表达。也许画面并不精美,构图并不完整,表达也不清晰,但却从中透露出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教师反复咀嚼的信息。这种咀嚼的过程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还需要什么但是表达往往具有随意性。而中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图案、符号来表达他们的经验和愿望。正如《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中指出的:教师要具有越过高墙的眼睛,才能看见孩子的思想。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走近幼儿;耐心地品读符号语言,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看见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样的解读,才能让教师更有目的地把准教学进程,活动教学开展的才会有意义。 

        二、符号语言表达的内容 
        其实,图画也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一种早于文字而且比文字。更加直观的语言,它能够弥补幼儿期语言表达的不足。要想看见孩子的所思所想,如果仅仅在幼儿表达完后询问一下“你画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对解读最浅表的理解,所以除了要了解最基本的“画了什么”,还要在活动的开始、开展、结束阶段,对符号语言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的解读,了解到已有经验、能力差异、情感表达等问题,解读才是有成效的。 
        1、符号语言中了解幼儿原有的观点与经验 
        每个孩子都拥有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想法与思考,活动刚开始我们着重了解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比例点是多少?哪些是孩子已经有知识点,这些孩子所拥有的经验又来源于哪里等等。这些已有的信息虽然看似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体现。在解读中了解到的幼儿原有观点与经验,就能帮助我们依据地确定活动内容,知道活动展开的切入点。【1】《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我请孩子们用符号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瘦西湖,孩子们有的画了瘦西湖边长发飘飘的柳树;有的画了公园里五彩缤纷的小花;有的画了大运河水面上泛舟游玩的人群,这些都是孩子对家乡原有的经验。从表现上看似乎孩子们对家乡的感受很丰富,但是细细观察却发现,不少孩子所描绘的树都是一个格式树干咖啡色,树叶子的大小也没有什么差异变化。花园里的花除了整朵颜色上有点不一样外,也是同一模样的朵朵开放。所以,当深入到表象内部去分析孩子的观点与经验时,就会发现孩子对家乡的了解,有的只是初浅的感知。他们凭着想象和电视的传授或是无意的观察,并没有目的、细致发现过身边的家乡,所以表现的景色都是千篇一律的。了解了这些原有经验和观点后,老师觉得接下去可以从孩子最容易观察的植物开始,给予“把家乡藏在相机里”的命题,让幼儿能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更细致地寻找植物发生的显著变化,并一步步了解家乡。 
        2、符号语言中的发现与差异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会用一些符号语言记录自己的绘画过程,而这些小小的记号、线条和色彩中往往蕴藏着幼儿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会流露出解题方法。因此,这一阶段要侧重解读幼儿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是个别幼儿的困惑还是群体幼儿的困惑?他们是否解决了发现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怎样的?这个方法对活动有怎样的帮助作用?捕捉符号语言中幼儿不同的发现与差异,分析背后所关联的原因,才能使活动有的放矢地推进与深入。【2】《风雨来了》的活动中,孩子通过实验,记录着雨和物体的关系。李雷是这样记录,他用5根斜线表示出雨飘过来的状态,四个箭头表示风车在转,弧线先向下再向上一个微微弯曲的走势和箭头的方向正好相同,可以看出李雷认为正是因为风从这个方向吹过来,引起风车这样的一种顺时针的转动,他已经发现了风向和物体转动间的关系。【3】第二幅是苗苗记录,她用一个箭头表示风吹来的方向,而她手上飘带的走势正好与风吹来的方向相同,天天觉得前面风吹来,所以飘带才会向后飘动,她也发现了风向和飘带飘动之间的关系。从这两张作品可以看出,孩子正处在发现风向与物体被吹之间关系的关键学习期,可以利用这两个孩子的发现转化为一个全班孩子都值得探究的新命题。 
        3、解读符号语言中的情绪体验。 
        活动进入尾声,幼儿总是尽情地将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大胆地表达出来,他们满足于这样的情感再现和表达过程。此时,教师要侧重解读符号语言中的情绪体验,从中了解幼儿对活动中什么最有兴趣?收获了哪些知识和内容?又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当幼儿滔滔不绝地向老师和同伴介绍自己表达的内容时,他们的所学所获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也让活动活动在幼儿真实的情感再现中画上圆满的句号。【3】《长大的我》活动中,老师请孩子们画画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韩红伟画的画头的下面有一个大大的圆,里面画了一个小人,还有一个个圆圆的东西。大大的圆应该是妈妈的肚子,小人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宝宝,里面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圆。画完后韩红伟毫不犹豫地把妈妈的肚子全都涂成了深蓝色,把原来的细节部分盖住了,他说:深蓝色是妈妈的肚子,妈妈的肚子里没有灯也没有光有水,所以是深蓝色的。虽然没有光线,但我在里面觉得很舒服,一点也不暗,我还能感觉到妈妈在笑,妈妈肚子里还有心脏、胃……老师终于明白了圆圆东西的含义,也知道他将画全部涂深蓝色的原因。一向大大咧咧、毫不懂事的韩红伟,也有如此细腻温和的一面,老师感受到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浓浓亲情,感受着这份母子间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 

        三、符号语言的策略与方法 
        下面我们用四步曲,按照解读的逻辑关系从整体到局部从皮肤到内部做一准确的判断。第一步:“问”,即通过询问,了解符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缘由。第二步:“闻”,即听懂幼儿有声语言和动作、表情等无声语言的表达。第三步:“看”,即观望分析符号作品所呈现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水平。第四步:“切”,即及时准确地寻找到与众不同和看似难以理解的细节之处,再进行有效分析。在这样层层递进、深层剖析的过程中,老师才能抛开表象看见幼儿学习特点的本质,从而进一步走近幼儿。 
        第一步读懂童话。 
        1、从“问”中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表达 
        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想知道他们表达了什么,耐心地询问不乏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有的时候看似简单的记录,却能看到幼儿丰富的想法,有的时候看似语无伦次地线条,却能传递出幼儿重要的学习信息……此时的询问要更多地使用宽泛类的问题,如“这是什么意思” 、“画了什么”,才能让孩子更为放松地将原始想法呈现老师面前,而不受老师的干预。询问后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表述记录在作品旁边或纸上,这些文字有时也会提供老师再一次倾听、再一次观察、再一次思考的机会。【4】在“风雨来了”的活动中,老师请大家把感受到的风雨画下来。奇奇作品的右下角画了几跟类似于树杆的咖啡色线条,树杆上还有零星的几片叶子,而画面上大部分的地方画着半圆形,并在半圆形后面也有一些绿色的细线条。看上去老师会认为作品中有树有绿叶,奇奇表现的是风吹来时雨又打过来了,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的意思。可是询问后老师才知道漫天飘的这些半圆是小鸟,她在观察风和雨的时候正好看到,树上的鸟儿在躲雨,风吹来时小鸟飞舞起来。这一“问”让我们更真实、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表达。 
        2、在“问”中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 
        当教师对幼儿表达的内容有所了解外,加问一句“为什么会这么想”,可以了解幼儿表达背后的原因,知道思考背后的故事。当“为什么”和前面的“什么意思”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帮助老师对幼儿的思维水平更加了解。此时的询问要多使用能启迪幼儿思考的方法,在互动中拓展进一步思维的空间。在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中,孩子对用传声筒做的传播实验进行了记录。【4】扬扬在纸的左右两头画了两个人表示鲁健和自己,在中间用一条弯弯的绳子连接着。并在绳子下面画了一个叉。这个记录出现在扬扬和鲁健实验之后,说明通过实验,两个孩子有了实验记录最直观的感受:绳子弯了就听不到声音了。老师问扬扬:为什么还是原来的绳子,一弯曲绳子声音就听不见了呢?扬扬摇着头告诉老师“不知道。”从扬扬的情况中老师发现,他对先前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他不会去发现绳子弯了,手上的振动就没有了。这表明,后续的活动中老师需要引导贝贝继续回忆声音和振动,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闻听童声 
        1、闻画笔思想情绪 
        我们总说幼儿是最天真无邪的,因为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也从不吝啬自己的表达。因此,听听幼儿符号语言表达时的思想情绪,成了解读常用的方法,而他们的表达只有在成人的仔细聆听下才会变得更有意义。聆听也要注意方法与时间,给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表达尤为重要,从而能在连续回放的过程中辩析出孩子思考的每一个情节。【5】《长大的我》的活动中,老师仔细聆听了韩红伟对符号语言的表达,让老师明白了韩红伟选择深蓝色表现在妈妈肚子里感觉的原因,同时也了解了她对妈妈真挚的爱。如果在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如果没有倾听孩子的表达,了解孩子的想法,那么对作品的解读就会有所偏差,更不会对韩红伟情感的表达有新的认识和了解。 
        2、闻笔下伴随情绪 
        如果说闻思绪是一种有声的语言,那么闻情绪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老师可以关注幼儿在记录表现时是立即动手、还是无从下手?是反复擦涂、还是淋漓顺畅?是充满愉悦、还是有其他另样的神情?……虽然这些无声语言不像有声语言那么直接,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幼儿的一种思维状态,而这些情绪的解读,能弥补单用有声语言解读带来的不足,使老师对幼儿的情况更加地了解。【6】,在一次安全教学中,老师请大家为奥运设计一个禁止跑来跑去的标志,许多小朋友的表现是无从下手,有的画了标志的外轮廓后,又停下笔看看这,有的撑起了脑袋,开始东张西望。孩子的这些反映告诉老师,他们对跑来跑去动态的表达遇到了困难,虽然对大班孩子来说有画人物动态的经验,但要表现一个特有的动态,并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将立体的表达转化为平面的表现,成了我们接下去制作标志该克服的难题。 
        第三步:观看不同 
        1、看不同的内容 
        对于每个幼儿所表达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后,我们可以尝试把所有符号作品一一呈现出来,并对所有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内容的整理,如果所呈现的记录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可以将表达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以便了解全班幼儿所共同关注的点是什么,对班级整体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为接下去的活动做好准备。【7】《我的家乡》的活动中,在了解了每个孩子所呈现的内容后,老师就将他们一一摆放在黑板上,由于孩子的表达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老师就寻找内容上的相同表达。长发飘飘的柳树、高达挺拔的梧桐树、各式各样的花,都是绿色的植物可以放一起;水中的小鱼、飞翔的小鸟可以放在一起。划船放风筝的人们似乎不能和植物归为一类,也不能与小鱼他们放在一个地方。这样一整就有了植物类,动物类、人的活动类三大方面的内容。而其中植物的表达最多(约占全班90%),这说明这是班里孩子共同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因此我们选择了植物作为家乡活动的内容,并将动物类、生活类的观察发现设置在区域中,作为活动中的补充。 
        2、看不同的层次 
        整理内容,可以让老师关注到幼儿的大概兴趣指向,紧接着,老师就要再按经验层次进行深层的整理,才能帮助老师了解到全班幼儿在纵向水平上的差异。比如有多少幼儿对这一概念比较清楚,有多少幼儿还比较模糊,是否存在完全不清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人数所占的比例,来思考应该先解决哪方面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7】《风雨来了》的活动中,教师对孩子们记录表现的风雨进行解读:王宇轩描绘了第一幅图一面国旗,国旗直直的说明在飘动,可以看出这样的感受来自于生活经验,考虑到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它利用了国旗这一媒介来表达。第二幅图除了利用生活中的灯笼和小草来表现风雨外,还画上了多条灰色弯曲的线条来强调了所感受到的风雨,但是风向和灯笼、小草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这说明 :孩子对风向特征的理解是不明确的。第三幅图中的孩子用一些不同方向、不同长短的线条来表现风,线条很零乱可以看出孩子对风的感受也是很模糊的。这三张符号作品,刚好表现了班里三种不同的经验层次。分析了以上情况后,我们觉得活动可以从大部分孩子感受到的,风带来的具体变化入手,从而进一步让孩子探索风雨的特征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切准细节 
        1、切与众不同 
        对活动活动而言,有时一个呈现的方式、一个记录的符号,甚至只是一个细小的黑点都为成为活动开展的关键力量。教师要学会比较同伴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的细节,思考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表达对活动有怎样的帮助?怎样捕捉需要成为活动的突破口等,从而找到幼儿学习的关键期。【8】在《我的家乡》的活动中,老师带着孩子们第二次出去寻找。韩红伟运用了简单的表格形式,把发现的不同现象分别画在每个格子里,还写上数字表示共找到几处。为了能更清楚表示出植物前后两次的变化,他还把前一次春天的样子画在旁边进行比较,一下就把两次不同呈现出来。老师受了启发,在总结时找出两次观察到的春天照片请大家边对比边总结,两次的变化更是一目了然,原来春天的每一天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两次记录春天的不同中,有的孩子只是简单呈现,而有的则会运用比较分析。从韩红伟的作品中老师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尝试让自己表达更清楚的一种方法。作为老师应该捕捉到孩子这份关键的需要,给予提升,让它成为帮助孩子输理经验最好的工具。 
        2、切疑惑之处 
        有时幼儿的符号总让我们深感疑惑,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现,所以在比较发现的同时,老师还要继续寻找看似不可理解的细节,从中发现幼儿独得的思维角度和认知特点,看到他们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过程。【8】《奇妙的声音》活动中,妞妞通过操作一个小汽车的发条玩具,记录表达着自己对声音和振动的发现。妞妞的记录和其他幼儿有很大的不同。他在纸上记录了好多汽车不同的样子,右上角有一只手,碰着卡车,手上有一条条的线条,应该是手一摸声音就没有了的意思。这辆卡车下面有两个圈,似乎是玩具的轮子。轮子旁边还四辆车。这让老师很是不解。那么多汽车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老师通过询问寻找答案:原来左上角的汽车是手一碰就没有声音了。她在花的右上角表达了汽车发出声音时振振麻麻的感觉。而下面的汽车则是实验中他发现声音来自小轿车轮子振动的表达,轮子外那些发散的线条就是转动时嘈杂的声音,汽车下面象弹簧一样的线条则表示振动时汽车开的轨迹。当这些不解之处一一得以解答,老师清楚地感受到小末比其他孩子更丰富的学习理解。老师请小末向同伴介绍了自己的发现,让大家一起走进他的探索世界。 

        四、符号语言解读的要领  
        1、从技能的审查,到思想的解读 
        我们知道技能是幼儿表达的工具,在活动活动中也往往是那些表达清楚、内容丰富的作品,能最先吸引老师的眼球。但是水平一般,甚至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并不代表一无事处,它也是幼儿内心的真实体现,是最为朴实的观点与思想。作为老师要正确地对待幼儿的每一次表达,仔细地聆听其中所呈现的内容,传递的情感,衡量其中的教育价值,从而做好下一步的规划。当然,在活动活动之余,老师可以结合现有水平,根据幼儿的需要,指导新的技能和方法,使幼儿通过学习,技能得以提高,这才是对他们最有帮助的。 
        2、从一次性的阅览,到反复的解读 
        有的时候对幼儿作品的解读并不是一次就成功,一次就正确的。当前一次的解读在活动开展的进程中遇到困惑、产生疑问时,需要老师回过头来重新面对幼儿的作品,重新进行分析:寻找幼儿的表达中有没有被疏忽的地方?多多思考这样的解读是否合理?发现问题所在,通过反复的解读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3、从单一的审视,到全面的解读 
        在对幼儿符号语言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尽量减少片面、主观的理解,不能因为幼儿画得不好就不看了,记得不清就不问了。要多问、多听、多看、多想幼儿的行为、表情、心态、事件,各方面的策略要灵活地结合起来运用,协助老师对符号语言进行更为客观、全面地解读,“问”、“闻”、“看”、“切”杜绝单一割裂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孩子绘画技能的局限带来的误会,使解读更有效。 
        在对幼儿符号语言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越来越喜欢做这样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欣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解读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思考,也让我们和孩子一同学习,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近了,又近了……我们也在思考:符号语言的解读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效?如何能将符号语言的解读与其他语言的解读相结合,一同帮助孩子学习?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去实践和探索的问题。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符号语言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创设幼儿园隐性课程教育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