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关于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寻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本文中关于 幼儿与动画片 的关系、动画片对幼儿的价值的分析都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义无反顾”,即尽量单纯地将幼儿的需要作为考察问题的出发点,而较少地将成人要求、社会制约、文化承继等因素考虑在内。

一、动画片的历史源头与特性分析

( 一 ) 神性

人类的灵性和不甘演化出神性。神话故事在无奈和单调下催生,美妙壁画在灵性和不甘中复活。人头牛身怪物、生着蝎子尾巴的人、为宴会送酒莱的狮子和狼、演奏音乐的熊、驴和鹿,孙悟空 ( 猴 ) 、猪八戒 ( 猪 ) 等等,这些都是在人类璀璨文明中孕育产生的。人类为陌生的世界绘出可以交流的色彩,动物被赋予了人性的光环,会说、会笑、会思考、会与人交流 …… 于是就在不可思议的想象中,人类获得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个天地饱含着人类的向往,这个天地的一切意味着可知、可把握,因而也营造着安宁和惬意。动画片所创造的形象大都体现人性的神性。在远古的神话故事和斑驳的壁画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动画片的雏形和动画片真意的影子。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动画片从它的历史源头起就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神性。在人类之初的代际传递过程中,口耳相传式的神话故事充当了教育的工具,一代又一代的人类从中吸取着智慧的养分,感受着真善美的意韵。时间流逝,远古旷野的神性和口授的教谕在忙碌的现代,衍生成一种关于知识、道德、社会的教育,人类发现和重视所有可以负载这种教育的载体。于是,在现代,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由弥散的神性演化成的无所不在的教育性。

( 二 ) 幽默性

“ cartoon( 卡通 ) ”一词最早出现在幽默漫画杂志上,由此动画片与幽默有了一层难以言明的关系。可以确定,动画片天生具有了幽默的特性。现今,人们习惯于用 “ 娱乐 ” 这个现代意味很强的词汇来表现幽默。娱乐是比幽默更 “ 俗 ” 的一种表达方式,娱乐和幽默都是轻松的。但是幽默需要文化和知识背景的铺垫,幽默是需要感受和体味的;娱乐则不然,它是适合于所有知识背景、社会背景的人的,是现代社会中俗文化弥漫的结果。在娱乐中,在不可思议和出人意料中,人类的精神和欲望得到了释放和宣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神性之源和幽默性之源派生出的正是当今动画界、教育界、媒体等热烈讨论的两大派别:教育派和娱乐派。动画片对于幼儿而言,其价值到底是为了教育还是为了娱乐 ? 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二、幼儿园情境中的研究与分析

( 一 )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幼儿在动画片的观众群中占了不小的比例。由于研究时间、研究经费所限,以及研究过程中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问题,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大班幼儿。至于研究能否外推到其他年龄阶段的幼儿,本研究不作考察。

2 .研究方法。

在幼儿园主动营造一个动画氛围,让幼儿每天观看一段时间的动画片,时间持续一个月。在幼儿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及看完动画片之后,通过听幼儿互相谈论动画片、和幼儿聊动画片等方式,了解幼儿对于动画片的真实感受,并从中探求出动画片对幼儿的意义在哪里,动画片对于幼儿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3 .研究所用动画片素材的选择。

幼儿眼中的动画片究竟是什么 ? 它充当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 这是本研究要搞清楚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提供一些动画片给幼儿观看。我在选用动画片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动画片市场,主要以中、美、日三国的动画片为主,当然其中也兼顾考虑了动画片风格的典型性,即它能代表这个国家现在的动画片样式。

( 二 ) 分析思路

具体的研究和分析部分关注三个要素: ① 剧情和角色的介绍; ② 事件 ( 看动画片 ) 的过程展示,即指幼儿在看动画片时的反应; ③ 对幼 儿 考察剧情开展中幼儿的反应,我们基本可以分析出幼儿对这部动画片的喜好以及具体的情感倾向等等,从而可以推导出幼儿对几类动画片的看法。最后通过综合,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幼儿对于动画片的整体看法,从中追寻幼儿和动画片的关系,探索动画片对幼儿的价值。动画剧情:在本研究中,剧情介绍就是将动画片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用一种平实的语言描述出来,即以近乎白描的方式简要展示整个剧情。这是内容性的研究要素。放映过程:事件展示描绘了在动画片播放前、播放中和播放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能够间接表现出幼儿甚至是教师对于动画片的态度,为分析提供不可或缺的素材。这是过程性的研究要素。幼儿访谈:幼儿表现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反应层面的表现。该反应在时间上同步或稍滞后于刺激的呈现。在这里,是指出现动画片这一刺激时,同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反应,包括幼儿个体、幼儿群体以及与其他成人围绕动画片而发生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其二,再现层面的表现。在这里作为与反应相对应的词汇使用。发生的时间在一二天之后。由研究者通过访谈,唤起幼儿对动画片情节的追忆和看法,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对动画片的看法。

( 三 ) 观察结论

1 .幼儿对动画片人物的动作较为关注。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情节不是取胜的关键,关键在于人物的动作。动画片中人物的动作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绪化动作 ( 用以辅助表现动画人物当时的情感的 ) 、模式化动作 ( 贯穿动画始终的人物的标志性特色动作 ) 、情节性动作 ( 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自然而然会出现的一般动作 ) 。应该说,幼儿对于前两类动作的兴趣远远大于后者,因为情绪化动作夸张、出乎幼儿的意料,它用幼儿善于理解的动作来表现幼儿难以理解的情感和心理,可以说,情绪化动作是可见的心理动作。因此这一类动作更易引起幼儿关注。而模式化动作是一部动画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动作,它的特点是重复性、简单性和鼓动性,幼儿容易模仿,如果说,情绪化动作带给幼儿的是即时的快乐,那么模式化动作则是幼儿看完动画片后永久的回味。

2 .幼儿对个性语句比较关注。

我们可以把个性语句理解为主角所特有口头禅。幼儿对于一般的语言并不在意,但对主角的个性语句非常着迷。比如叮当猫有一句“变,变,变,要你好看”,转眼便成为了幼儿的话语。个性语句的作用类似于模式化动作的作用。

3 . “ 有什么动画片就看什么动画片 ” 。

动画片对于幼儿而言,不是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的问题,而是只要有动画片,他们就看。幼儿对具体的故事很难回忆出来,甚至要说出那些曾经带给他们快乐的镜头也不容易。因为在幼儿眼里,动画片本身就是乐趣,而不在于动画片刻提供了什么乐趣。

4 . 5~6 岁幼儿对动画片的关注重点不是谁是善的,而谁最有力量。

幼儿崇拜有力量的英雄胜于所谓正义。这给研究者的启示在于,如果想在动画片中体现出某些教育性,最简单并且最实用的方法是使正面人物远比反面人物更为强大,而无须挖空心思考虑如何体现出善与恶的关系和复杂的斗争。幼儿乐于看到也乐于接受最直观的划分。但是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了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不自觉地突出了它怎样打败敌人的暴力过程,但结果是幼儿没有学习到榜样的德,反而只记住了暴力本身。这点非常值得关注。

我所观察到的事实表明,指望 5~6 岁的幼儿能从动画片得到智慧的启迪、道德的学习是有困难的,他们看动画片是因为 “ 好玩 ” ,在看动画片中他们学习了某些语言和动作,但往往这些言行都不是成人所要真正传递的。他们忘记了复杂情节,忘记了角色之间大段的对话,因为动画片角色所发出声音的语调、语气之于声音所负载的意义相比,前者更重要。

三、关系和价值的认定

( 一 ) 动画片和幼儿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

为什么用“伙伴”来描述动画片和幼儿之间的关系 ? 在汉语词典里,“伙伴”泛指“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伙”多含有共同、联合的意思,“伴”多含有陪伴、陪同的意思。

下面我们先从“伴”的意义来理解动画片和幼儿之间的关系:

现代幼儿的生活世界和动画片是形影不离的。一方面,电视的大范围普及、电视节目内容的空前丰富、城市人群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以及家长工作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动画片在家庭中成了一个事实上的 babysit—ter ,陪伴幼儿度过在家的孤独时间。另一方面,现代幼儿无时无刻不与动画形象面对面,动面形象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可及。数量、获取途径以及内容的极大丰富,保证了动画片作为幼儿的 “ 伴 ” 的角色的存在,动画片陪伴着幼儿度过短暂而珍贵的童年时光。

“伴”只含有陪同的意思,而“伙”则是“共同、联合”的意思,这是比陪同、陪伴更高层的含义。“伴”是以一方为主角,一方为配角的,在动画片与幼儿的关系中,前者是配、后者是主。但是从“伙”的意义上来说,动画片与幼儿的关系是对等的,是同样层次的,是两个平等的、在一起的两端,在双方的交往中,是有来有回、相互配合的。

现代儿童本来应该和伙伴在一起活动的时间被看动画片取代了,相应地,动画片也代替了原来伙伴所充当的角色。幼儿的交往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虽然在幼儿园中已经有了很多交往存在,但是在家庭场景中、在社区场景中幼儿之间进行的交往感受是不同于在幼儿园的。而在家中幼儿缺乏同伴交流,很多时候,幼儿会和动画片进行交流,准确地说是和动画人物在进行交流。笔者看到过一个场景: “ 我是范一哲,你是孙悟空,我比你厉害,我们来比比。 ” 孩子和 “ 孙悟空 ” 在比试,手在挥舞,嘴巴发出怪叫。这里的 “ 孙悟空 ” 究竟是动画人物,是幼儿自己,还是幼儿假设的另一个真实的人,我们没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但幼儿的确在和一个动画片中曾经出现过的角色进行虚拟交流。在这里,我们可以称动画角色为幼儿的对象性伙伴。虚拟的动画人物在特殊的场景下幻化成幼儿生活中真实的伙伴。

上面这个例子是个体幼儿在想象营造的世界中找寻虚拟的伙伴,下面这个例子则是幼儿群体在利用动画片进行着幻想的交往 —— 看完动画片后,幼儿之间经常发生这样的交往:一个说自己是孙悟空,一个说自己是超人,一个又说自己是葫芦娃,他们几个打闹在一起,比试谁最厉害。于是虚拟动画世界的人物来到现实的人类世界,成了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人,因此幼儿不再是自己,动画人物也不再是本来的样子,他们两者结合了,孩子具有了孙悟空、超人、葫芦娃的本领,孙悟空、超人、葫芦娃也获得了人的身躯。他们搅和在一起,互相玩耍。没有动画角色的参与,他们之间的交往是缺乏刺激和同感的,也许,没有这几个虚拟动画人物的参与,孩子的这次交往可能不会产生并且无法发展。与其说幼儿在扮演这些动画人物,不如说幼儿在和动画人物游戏。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自己和动画人物游戏,或者通过幼儿群体的想象,遵守一种内在的游戏规则。

( 二 ) 动画片对于幼儿的价值

从一个不带价值偏见的原初状态,我们推导出儿童和动画片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伙伴关系。然而关系的得出并不意味着终结,我们从避开价值的预设到现在又重新回归到价值问题上来。

我认为这种价值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表显性的价值和潜隐性的价值。

所谓表显性的价值是可以从前文总结的 “ 关系 ” 直接得到的,潜隐性的价值则是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推导推理出来的。在羁绊和藩篱充斥的现实社会,在缺乏同龄交流的现代儿童世界,在充满想象和向往、渴望交往的儿童时代,儿童需要一种手段,需要有平复他们内心渴望的对象。否则,在现实的催促下,在孤独的笼罩下,儿童可能会渐渐失去原初状态的真、善、美,走到一个忘却理想、忘却想象的世界中。动画片可以成为帮助儿童追求理想生命状态的工具,它是一种适合儿童表达理想生命的艺术形式。幼儿在动画片世界里发现了不同于自己的自由的生命体,他们上天入地,他们力大无穷,他们神机妙算,于是在这种羡慕、欣赏和体验中,幼儿感受着童年、感受着生命、感受着未来。为什么许多成人并不喜欢动画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 ? 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呆了太长的时间,他们已经无法或者不愿去理解和体验所谓的理想和虚幻。而幼儿则不用刻意去追求现实,动画片便成为一种对应于他们生命发展的艺术。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语言:《方脸和圆脸》教案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