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解读低幼绘本读物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 摘 要 ] 绘本读物是低幼儿童阅读学习的主要对象,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需要同低幼儿童的接受视野相融合,它所呈现的形式是语码和图码的有机结合,它所具有的价值是在接受主体阅读过程中生成的意义显现。深入解读 低幼绘本 读物的内容、形式及其价值,有利于绘本读物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低幼儿童发展的作用。

[ 关键词 ] 绘本读物: 世界图景 :图码 / 语码:意义显现

低幼绘本是以图码为主、语码为辅 ( 甚至完全没有语码 ) ,展现低幼儿童视域中的审美世界图景,并能与低幼儿童这个接受主体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互动效应的一种读物。

就对人的生存及发展的意义来说,阅读低幼绘本读物是儿童的生活需要,是低幼儿童生命价值的体现,是他们存在的形式之一。解读低幼绘本的内容、形式及其价值,有利于我们思考其应有属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反思低幼绘本应然的创作发展路径。

一、低幼绘本的内容:与低幼儿童视域相融合的世界图景

低幼绘本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它不仅有文学艺术的人文视野,还有“格物致知”的科学视野;除了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特征,还必须符合低幼儿童的接受期待,与他们的认知水准、生活经验和情感愿望以及审美倾向相吻合。

低幼绘本读物是一种精神活动的产物,解读其意识活动 ( 创作主体如何按照接受主体的视野来创作的意识活动 ) 的特殊性能帮助我们探寻其本质的属性,找到应然的创作路径。为了讨论的方便,需要对有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先加以界定。

( 一 ) 绘本读物与世界图景

绘本读物是以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展现出来的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所展现的不但有自然,有社会,也有人自身;不但有客观真实的存在,也有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展开的想像世界。毫无疑问,它是一幅把客观真实和主观幻象融为有机整体的世界图景。由于图景的展现方式是按照儿童,更确切地说是按照低幼儿童的视野展开的,因此,它是按照低幼儿童的意向活动呈现的一幅童心的世界图景。

世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所谓的世界图景是指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结果构成的复杂统一体,经过特定的认知过程形成的世界知识的总和。世界图景是对自然环境及有关人的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不同的视野所描述 ( 追求 ) 的图景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视野又是由不同的意向决定的。萨特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知觉总是意向一个存在着的事物,虽然,知觉会有错误、幻觉,但这种错误和幻觉不是产生在知觉活动中,而是产生在其后的判断活动中。所以,知觉的对象总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 与知觉相比,想像的意向性具有更大的自由,它可以设定知觉不到的事物作为意向对象。只存在于想像中的意向对象叫影像 ( 在艺术作品中经常称作形象 )= 情绪是一种把知觉对象转变为情绪对象的过程,它的自由程度更大,完全以个体的价值取向、个体的好恶来把握对象。在低幼绘本中,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知觉事物和想像影像相融合并与接受者的主观情绪相融合的形象。无论是动物、植物、日常物品,还是自然现象都是低幼儿童可能知觉到的那个事物或现象,同时,又都是低幼儿童想像中的那个影像,各种事物和现象都会感受、会思想、会像人一样说话、行动。不仅如此,所有的形象还都具有鲜明的情绪色彩,具有好恶爱憎的价值取向。低幼儿童被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由此回忆、联想原有生活经验中曾经知觉过的客观存在,并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关注角色形象的命运遭际。比如,毛毛虫的客观存在往往是令人不快的,但是《小青虫的梦》中的角色“小青虫”在低幼儿童眼中却是那么惹人怜爱、那么让人同情。

低幼绘本大多是由成人创作的,但又是按照低幼儿童视野来创作的,所以从成人视野与低幼儿童视野的联系与区别来进一步阐释尤为必要。在成人视域中,世界图景的呈现或追求取决于三种视野:朴素视野、科学视野、人文视野。

( 二 ) 朴素视野中的世界图景

远古时期的人类,受到自身因素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采用朴素的视野来认识世界、描述世界。在他们的意向活动中,还不能将主客体清晰地区分出来。在他们的眼里,外部世界和自我是完全统一、互相交融的。所以,在神话中,在民间故事和传说中,人的意识活动都是物我不分、主客不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将想像和主观情绪投射到客体之上,或将客体人格化,或将主体神化。幻想和现实、直观感知觉与主观情感、理性与感性都互相混合。人类的童年和人的童年极为相似。童年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也是主客不分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朴素的、混沌整体的。于是,我们在低幼绘本的图码符号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那种朴素视野中的所有图景,低幼绘本的语码所表达出来的概念和音响符号都是一种朴素视野下的认识和描述。

( 三 ) 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图景

科学视野追求的是“真”.是事物或现象的客观规律;解释和描述的是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性状划分的世界。低幼绘本读物,尤其是文学性的那些读物有没有科学的视野呢 ? 追溯我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看到。自真正意义的、自觉的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产生以来,成人所创作的文学一直演绎着科学的意义和精神实质。无论是鲁迅、周作人,还是茅盾、胡适,都认为低幼儿童文学具有“格物致知”的作用。尤其是低幼绘本运用直观图像来表现,可以更加有效地展现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图景。值得注意的是低幼绘本不但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性状来展现世界,而且往往将朴素的视野和人文的视野交融于其中。如《穿燕尾服的绅士——企鹅》既展现了企鹅的形貌特征、生活场所等直观的特点,还精细地展现其捕食习性、行动习性、抚幼特性以及该动物与生物界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等客观真实的科学知识。这种追求客观事物精密的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图景,又是和朴素的视野、人文的视野相互交融的。企鹅、鲸鱼和我们人类是浑然整体的,也有思想、情感,及相同的价值取向。

( 四 ) 人文视野中的世界图景

科学视野力图将目光避开人,摈弃人的主观感受,人文视野则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价值取向,将人的感受、体悟、理想和愿望、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等注入周围的世界。因此,人文视野中的图景不像科学视野中的世界那样,呈现的是分子原子的质变裂变、时间空间的毫秒光年,而是朦胧的、整体的、人文的美感和多元化的性状:人文视野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对世界进行创造性和形象性的呈现与描述。在人文视野中,人的想像、希望、需求、情感等,随着他观察世界的目光,一同注入到这个世界中:于是,低幼绘本无论是否结合科学视野,其内容都具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注重表现人与人的种种关系。

( 五 ) 低幼绘本中展现的世界图景

低幼儿童有着独特的、发展的视野。朴素的视野、科学的视野、人文的视野需要同低幼儿童的视野相融合,并起到促进低幼儿童视野发展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融合是如何产生的呢 ? 追问这个命题,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如何对待低幼儿童,对待他们的独特视野。

第一,如何对待儿童的独特视野及其童心世界。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不认为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他们的视野同成人的视野是没有区别的。经过启蒙主义运动、人道主义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洗礼,人们才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主体,并不依附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自己独特的想像。随之而来的儿童巾心思潮,更是认为儿童是一个独奇自丰的个体,我们成人所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其成熟。面对儿童,成人所应该做的是围绕儿童、顺应儿童。直到今天,我国的一些学者仍然天真而善意地断定:儿童文学应该表现的是一个纯净的童心世界,成人不应该施加任何影响于儿童他们的认识蕴涵着儿童的心灵不需要净化的意思,低幼绘本读物应该而且必须展现低幼儿童“纯净”的心灵世界。

事实果然如此吗 ? 成人只要顺应儿童就可以了吗 ? 低幼绘本读物中所应该展现的是纯净的童心吗 ? 事实是:儿童自出生那天起,就不可能离开成人的影响,离开成人的期望与要求。维果斯基和布隆芬布瑞纳 (Bronfnbrenner) 的研究表明,历史文化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强有力的影响。由成人所创造的文化,必然地作用于儿童。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的成长可以说是被文化所产生的。人的成长首先是发生在心理间的,然后发生在心理内。

儿童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视野,但他们的视野是发展中的。这种发展既是自然的成长,同时也必然是受到历史文化环境影响的成长。儿童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是由成人为主创造的。其中就包括低幼绘本这种成人创造的文化产品。因此,低幼绘本中的视野以及通过这个视野所展现出来的图景既不会、也不可能是纯净的儿童世界。

第二,如何交融各种视野,展现世界图景。

在交融的过程中,成人作者首先需要贴近低幼儿童的生活经验,吻合低幼儿童的认知特点,展现让低幼儿童容易理解的图景:其次,成人作者需要同低幼儿童的兴趣倾向相适应.展现让低幼儿童感兴趣的图景。其三,低幼绘本所展现的世界图景还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低幼儿童的发展。一句话,低幼绘本展现的图景应该是既同低幼儿童的认识水准及方式相适应,与他们的心灵积极呼应,又能在他们的发展中起积极作用的一种图景。理解、兴趣、发展是低幼绘本展现世界图景的坐标,这三者之间需要把握的尺度是低幼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坐标意识越清晰,三个坐标之间的尺度把握越恰当,绘本的创作就会越成功。

就成人的三种视野融入的意义而言,朴素视野的融入更多地是为了顺应低幼儿童的视野;科学视野的融入更多地是为了渗透科学精神,帮助低幼儿童认识世界;人文视野的融人更多地是为了培养低幼儿童的人文情怀。

成人的视野与低幼儿童的视野并非完全一致,事实上。两者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只有将这种差异或者说矛盾予以消融,加以和合,才能在绘本中展现出既是适应低幼儿童的又是促进他们发展的,既是有意思的又是有意义的世界图景。

二、低幼绘本的形式:图码与语码相结合的艺术表现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低幼绘本以语码和图码相结合的方式来感性地显现世界,连通低幼儿童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将他们引向真善美的境界。

( 一 ) 图码的视觉表现

图码具有直观性,因此,图码认知是一种与低幼儿童认知特点非常接近、非常契合的方式。借助图码,低幼儿童可以直观地感知世界。

图码是从符号学、信息论的角度来讲的。一般来讲,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图像。图像具有直观、感性、浅显和直接理解的优势。图像 (image) 来源于拉丁文的 imag6 ,意思是像某物。“图”再现了对象的外观,并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与对象世界浑然一体。因此,图像能很好地传递描述性信息。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及描述,经历了一个从图码认知到语码认知的演进过程。在电子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又进展到“全息认知”的阶段。有些学者认为,从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而言,图像认知也许最接近人的本性,它与人类最初对世界的识别形式直接统一。因此,图像是人类初始时期的最基本的认知方式。

由于图像与人的直觉形象思维具有一种直接的联系,直观面对式的感觉经验对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基础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人的情感、理性、智慧的获得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个体的人的阅读发展过程而言,图像认知总是先于语言认知。低幼绘本运用图码来直观地显现,有利于儿童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萌发情感、理性、智慧,因此,它就自然地成为了儿童直接阅读的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产品。

( 二 ) 语码的听觉表现

语言帮助人类超越眼前的直观感知觉,从具象化走向抽象化,从感性化走向理性化,朝着更加自由地认识世界、表述世界的目标前行。可以说,语言创造了一个“由语言符号所生成并由思维、想像来把握的世界:由简单的直观形象化走向丰富的意象化。”

语言具有更多的表意性、想像性、超越性。语言是非常自由的表意符号,它能通过“音响形象”和“概念”相结合的方式将客观世界以及人的主观世界自由地结合在一起。语言能突破时空的、物我的界限,把人从直观面对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将人的意识以及意识对象无所束缚地显现出来。语言可以连通人的各种直观感知,看、听、触、嗅等感知觉的经验借助语言可以无障碍地联系在一起,它还在感性经验与理 f 生认识之间架设了一道通途。可以说,世界必须进人语言才能表现为我们人的世界,人则通过语言认识世界、构建世界。

( 三 ) 低幼绘本的图码和语码的结合

低幼绘本将图码和语码互相结合,可以弥补两者的缺憾,发挥两者的优势。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图码和语码都各自告诉了我们一些对方不能告诉或说起来有困难的事情。没配图的文字是含糊不完整的,表达不出重要的视觉信息;没有配文字的图画同样是含糊不完整的,缺乏重点。”网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图码和语码的互补性是:图码的感性经验为理性的认识建立了基础;语码的理性特点又为感性的超越提供了可能。图码的浅显方便了直接理解;语码的丰富意象则为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建立了有效联系。简而言之,图码可以摹语码难言之形,语码可以言图码难摹之意。

语码同图码相结合,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 ?

第一,图码吸引注意,语码点图码之睛。

绘本的构思往往是依靠语言符号的,语言符号的表达具有“线条性”,即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开,图码符号则具有静止瞬间的特性。绘本在表现构思时,往往需要抓住时间过程中最具特点、最能够吸引读者注意的瞬间来表现。因此,绘本的图码表达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直接地、快速地吸引阅读者的注意。而语码表达时,并不意味着绘本上已有图码之形,就不必再对图码进行表达,而是需要对图码之形给予精要的、准确传神的点睛式表述。

英国绘本作家基平谈创作时的一段话是对此最好的注解:“例如画一条狗,我把狗涂成黑色。这样就没有必要再写上‘这是黑色的狗’。这时在旁边写上什么呢 ? 我只写‘狗臭’。”基平的意思非常明确,语码不但要言说图像之形——“狗”,还要点出此形之难言意蕴——“臭”。点睛之意还意味着,已经能够由读者自己感知、自己解读的意思 ( 如狗之黑色 ) 就不必再画蛇添足地予以解说。

第二,图码描绘直观之象,语码诠释象之意蕴。

图码符号的表达会有不同的风格,或夸张、或写实,或甜美、或凄哀,或平静、或激烈,或真切、或荒谬……这种种不同方式所表达出来的图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需要依靠语码来进一步解读。反之亦然。

如果是绘画作者根据文本作者的构思来具体表达,那么,画稿作者需要体悟文本的意义和文本作者精神活动时的性质,然后,依据这种感悟来描绘直观之象。如果是文稿作者为画稿作者的图码配上语码,那么,文稿作者同样需要仔细揣摩画稿作者绘画时的精神活动,以求传神地表达其意蕴:即使是图文同一作者,也需要在构思表达和具体摹绘时尽力将语码和图码的风格协调起来。图文结合的精神活动往往是“捻断数茎须”的艰难抉择。

这种协调可以理解为运用“通感”能力来建立“异质同构”的感受、体验。风格即人,风格即意识。以图像来展开意识活动和以语言来展开意识活动,是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两种意识活动。两者之间的协调,意味着必须进入人的内心,进入主体与对象交融的意识活动之中,并依照构思时的原有意图来建立不同材料、不同性质意识活动之间的有效联系。一旦建立了联系,图码和语码的有机结合就产生了。以为单靠绘画技巧或语言技巧,不必进人内心意识,不必建立“异质同构”联系,就可以使图文结合的想法是浅陋的,容易在创作时产生貌合神离的弊端。

三、低幼绘本的价值:与接受主体有效互动生成的意义显现

低幼绘本所展现的世界图景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与接受者的理解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生成一个新的可能的意义世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接受者的价值取向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低幼绘本的接受主体不仅是低幼儿童,还包括他们的成人教养者。在阅读接受的过程中,这两者有着不完全一致的价值取向。

( 一 ) 低幼绘本的接受主体及其价值取向

低幼儿童大多在成人教养者的陪伴和帮助下一起阅读绘本,因此,低幼绘本往往是成人教养者和儿童两个接受主体。虽然成人教养者只是辅助性的接受主体,但绘本的选择权却经常掌握在他们手中,因此,绘本读物必然会考虑如何适应两个接受主体的需要:也就是说,绘本不但追求打动低幼儿童,还追求打动成人教养者,以实现低幼儿童与成人教养者都能肯定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成人教养者接受主体的价值取向

一般而言,成人教养者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成长,因此,必然地更注重绘本中所蕴涵的“理念”。当这个理念能符合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甚至能“诊疗”自己的孩子时,绘本更为容易获得该主体的“欢心”和“宠爱”。这种价值取向导致国内绘本读物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主题先行的意味十分明显:直白而又训诫意味浓郁的主题非常容易吸引成人接受者,然而,“满额皱纹”的意义世界却非常容易远离低幼儿童的接受期待。

成人教养者了解绘本读物的理念,不是主要通过图码的直观,而是主要通过语码的解读,尤其是标题语码的解读;为此,许多绘本为了更多地被选择,千方百计地在显眼的位置标注吸引成人的教育性语码。

第二,低幼儿童接受者的价值取向

低幼儿童是绘本读物的终极接受主体,儿童的兴趣与理解应该是绘本创作和出版的出发点、归结点。越是能够吸引低幼儿童“自己伸手去拿”的绘本,越能体现其本质的价值。也就是说,绘本读物只有贴近低幼儿童的生活经验,符合其认知水准,洞察其本能欲望、主观情绪及审美倾向,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 二 ) 低幼绘本与终极接受主体间实现的价值

低幼绘本的价值是在与接受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中实现的,对于低幼儿童这个终极接受者来说,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第一,通过直观形象而又意象丰富的方式认识世界是低幼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这就使得绘本的语码和图码相结合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个特别有效的认知途径。

绘本读物的图码形式可以将大干世界的事物感性地呈现在接受者眼前,这种形式比单纯依靠声音来认识能够更直观、更持续地作用于接受者的注意。绘本读物的语码形式又可以使接受者在直观感知的同时,获得直观图像以外的更多信息:通过辅助接受者声情并茂的语码解读,接受者会进入一个意象更为丰盈的世界。

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远比自然界更直接地使人类理解自己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当艺术作为自然界的媒介时,自然的灵魂在艺术中变得更清晰。绘本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吸引低幼儿童,使他们不但直观地认识世界图景中的客观存在,而且让他们与客观存在产生情感的共鸣,认识客观存在的“灵魂”。绘本《穿燕尾服的坌审土——企鹅》将小读者从未见过的南极企鹅的形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直观地显现出来,并通过语码符号把人性化的意蕴投射其中,读者不但可以通过视觉形象认识企鹅,还可以感悟到人类对待客体——企鹅的一种善良的、诗意的情怀。

第二,通过主观想象而又客观理性的方式感受世界是低幼儿童认知方式的另一显著特征。绘本读物所展现的经常是一种主观想象的世界图景,在这样的图景中,呈现的是按照接受者主观意愿所 19 由设定的对象。

彼德.斯特里阐释了主观想象的本质——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地驰骋,“因此,每个人的灵魂,或精神,就是上帝的整个世界。世间万物,他自己的整个身体及其种种变化,都是他自己,是他的灵魂或精神,它从自己的泉中流溢而出,变成万物的种种形象及表象;这一切都是它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觉到、想象到或理解到的东西……灵魂常常注视着它们,有如纳克西斯注视着自己映在水中的脸,忘了那脸就是自己,忘了自己便是那脸,那影子,那泉水,因而沉溺于对自己影子的自恋之中。”

低幼绘本读物所展现的世界并非都是客观的存在,许多图景都是“幻象”——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而仅仅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影像,这种“幻象”从人的心灵中流溢而出,但又能够让读者在这个虚幻的图景中产生真切和令人信服的感受,以至于忘了这是一个“幻象”,自己是“幻象”以外存在。于是,这个“幻象”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或人文情怀的理念会自然而然地润入读者的心田。

绘本读物即使取材于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也大都予以“幻象化”,使之既是这个客体,又不是这个客体;既是这个“幻象”,又不是这个“幻象”。

例如绘本《蚯蚓的日记》中,蚯蚓这一直观形象虽有蚯蚓之形,却又是一个淘气、可爱、不时恶作剧一下的“幻象”。通过这个“幻象”,低幼儿童仿佛看到了自己,忘记了那是蚯蚓,以为蚯蚓就是我,我就是蚯蚓。蚯蚓所经历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蚯蚓的感受就是 19 己的感受。蚯蚓这个“幻象”所蕴涵的超脱、轻松、自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智慧,就在接受者忘我的阅读过程中潜入其心中。

( 三 ) 低幼绘本与辅助接受主体间实现的价值

第一,认识儿童。

教养者尤其是一般的教养者,对于儿童的认识并不总是清晰的。低幼绘本读物帮助教养者更加正确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包括认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认识其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规律。优秀的绘本读物犹如帮助教养者正确认识儿童的教科书。例如按照年龄细分的绘本读物便于教养者明确儿童的发展阶段;按照领域区分的绘本读物能让教养者了解儿童在成长的各个阶段能够习得的行为及发展的趋向。在陪伴、帮助低幼儿童阅读的进程中,教养者会感知到儿童发展的轨迹及其里程碑。

第二,理解儿童。

优秀的绘本读物展现出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的那个世界图景。这样的展现蕴涵着鲜活的生命状态,一种欲望和理 l 生交织、逆反和顺从并行、聪慧和稚拙相伴的浑然整体的生存意义以及成长欲求。直观如此生动而又充满科学理性、人文关怀的生命现象,成人教养者会在艺术魅力的吸引下,不知不觉地走人绘本,自然而然地融入绘本所展现的意义世界。于是,教养者会从意识深处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去给予充分的理解,而不会一味用片面的、机械的、抽象的教育公式呆板固执地对待儿童。通过绘本诠释儿童的方式去聆听儿童、体悟儿童、理解儿童的生活世界,成人教养者会发现更加真实、更加原生态的儿童。原来时而的乖张,蕴涵着儿童此时此刻的一种必然需求;原来喜欢夸张、喜欢无边无际的大话,是为了满足他们摆脱现实束缚,腾展想象、创造一个新异世界的渴望;原来时不时的莽撞,是他们对现象的好奇,是他们的大胆尝试、探索;原来傻乎乎的莫名大笑,是他们正在释放郁闷、投射焦虑,迈向轻松、超脱的人格境界……

陪伴儿童阅读绘本的过程会使教养者接受主体意识到:绘本读物不但是教科书,而且是别一样的教科书,它给予的不是教条的认识,而是活生生的体悟和理解,是对儿童生命意义的“圆览周照”,是对于儿童独立人格、特别认知方式、独特情感世界的生态意义的发现。

第三,支持儿童。

绘本读物不但能让教养者认识儿童、理解儿童,还能够让教养者学习如何帮助、支持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纯净得透明的世界,更不能像有些人呼吁的那样应该永远保护他们的原初生态。诚如,卡拉帕雷德所言,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一个纯净的晶体,而是上下两层安放的织布机。下面一层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这一层是混乱的,聚积着满足其本能需求的东西。上面一层则是客观性、言语、逻辑观念层,是在社会环境中一点一滴地建构的现实层。这两层处于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运动中。认识儿童、理解儿童不是要一味地顺从他们,让他们永远停留在本能欲望的、主观的、任性而为的、非现实的层面,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和支持他们成长发展.逐步地融入以成人为主流的现实社会。

绘本读物将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凝结的智慧、科学理性、人文关怀精神同儿童的原生状态互相融合,成为儿童发展中最有效的“支架”。教养者在陪伴儿童阅读,尤其是帮助儿童理解绘本的过程中,逐步习得了如何搭建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支架的方法;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儿童处于受教诲的紧张之中,而是让儿童在愉悦之中审视、反省,在倾心之中熏陶、感染,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之中成长、进步。

综上所述,无论是终极接受者的低幼儿童,还是辅助性接受者的成人教养者都会在低幼绘本所展现的意义世界里,与之发生积极的对话交流,产生心灵和应的共鸣,实现“认识自己”的意图,生成此在的生命意义。

(章 红 夏瑾岚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谈谈如何加强幼儿园饮食安全管理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