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个别化个性化教育与自选游戏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一、 个别化个性化教育 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1989 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将 “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 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并进一步要求, “ 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

这些要求体现了教改的新精神、新观念,是从幼儿个性发展与个别化教育的关系的角度,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需考虑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教育。这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未来人才的特征应具有健康丰富的个性。这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总的趋向。

个别化教育即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思想古已有之,反映了教育的一条规律。中国古代远在两干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提出, “ 夫之教人,各因其材 ” , “ 各因其所长 ” ,并一直作为重要的施教原则,指导教育实践。

《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当前重申这一教育思想,提出学前教育 “ 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其意义已超出本身 ( 作为一条教育原则 ) ,而是强调个别化教育,考虑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培养儿童的和谐个性、造就具有丰富个性的未来建设者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整体,其身心各方面特征彼此以不同形式联系着,组合成一个完整体系;人的发展又是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人的个性之所有特性均以不同形式联系形成独特结构,因而成为不同的个性,正如马卡连科所说 “ 每个儿童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 ,由此展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与总体的多样性。教育具有全面整体性,就是说,通过教育促进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因人而异的教育,造就培养出一代具有丰富个性的新人。

因此,对《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应予以充分认识;

一是从个体自身发展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将每个幼儿看作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独特个体,其差异或区别 —— 包括在同一方面发展水平或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又在各方面相互关系中存在差异以及发展领域或特点的差异等,再有各人在生活经历原有的教育环境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均应受到尊重,而不能被忽视,应从儿童发展权利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具体的,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幼儿教育一定要遵循这条规律,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否则势必事倍功半或徒劳无功,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要求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要求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和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这种培养目标体现出时代特点,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出统一规格或模式的产品,教育不能压抑儿童的个性特点,而应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造就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才能培养出一代有丰富个性的新人。

总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无论对于个体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是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而不能仅仅被看作具体的教育方法或组织形式

1 .个别化教育不是个别教育。以往幼教常提个别教育,容易引起误解,以为这是指对某些表现较突出的有行为问题或其他不良倾向的幼儿给予特别关注,即对个别行为失常幼儿的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个别化教育其范围是面向全体教育对象,给予因人而异的教育指导。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幼儿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 对所有的儿童来说,教育的任务是不会改变的 ” 。教育必须将社会要求与具体教育对象的实际结合,施加有针对性的影响,才能取得成效。

2 .个别化教育并非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育形式,不是指逐一教育,教师与幼儿一对一地指导,或某种教育的组织形式。如果将个别化教育仅作为教育组织形式 ( 集体、分组、个别 ) 中的个别教育、分组教育,就会陷入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歧途,不仅于事无补,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目前有这样的苗头出现,应该引起重视。如,有些幼儿园注重分组教育,预先对幼儿进行智力测验,据以分组,继而又产生困惑,究竟应如何分,多少分为一分数段 ? 这里仅涉及智力方面的差异,幼儿其他方面如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特长等的差异又该如何分 ? 如此陷入不断组合分组的怪圈。试想,教师的精力都放在不断测查分组上,如何能很好地考虑因人而异的措施呢 ? 况且,就我国幼教的实践看,我们的班级往往班额大,幼儿人数多,教师人均照料的幼儿多,分组教学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不宜把国外做法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我也曾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小班,教师为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教育,将他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活动。这位教师特别侧重对穿珠组的个别指导,引导幼儿选两种颜色的珠子有规律地用线绳穿连起来。有的孩子穿得快,按要求穿了一会儿,就变换了活动形式;有的则只能随意穿,教师把着手教他, “ 一红一绿 ……” ,并反复鼓励 “ 我知道你会穿,一定穿得好 ……” 但这孩子仍不开窍,教师见到别的孩子变换了穿珠形式,就予以纠正, “ 这样不对 ……” 可见,教师只注重了形式,加强分组与一对一的逐个指导,却忽略了实质 —— 儿童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不能以一个标准或水平来要求大家,强求一律,而要因人而异予以指导。事实上,不同组织形式如果运用得当,扫可对幼儿个体发展产生良

好的影响。教师如能将个别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作为教育思想与原则,用以指导实践,就可能发现并创造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3 .坚持辩证观点,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关于个别化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统一要求或一般的教育原则或规律的具体化对象化。统一要求即对所有的人的共同的一般要求,体现了社会的总的要求、总的教育目标,这对于任何类型、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是适用的,可以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儿童要按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按其规定的方向发展,即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是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教育要满足社会要求、受社会制约并为之服务的规律的反映。共同的教育目标或对幼儿的一般要求还是基于对个性中的共同性、一般性因素的考虑。如,一般地,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教育据以提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任务和一般要求。然而,这里的统一要求涉及的是一般原则、一般特点,并不能代替具体的教育实施。要实施有效教育,就应在统一要求和掌握一般规律特点基础上,考虑具体教育对象的实际,必须依具体对象对统一要求加以调整,对总计划 “ 进行若干修正 ” ,具体到适合某一地方的幼教,适合于某一特定班级乃至班中每一个幼儿。这里存在着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教育要将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统一起来,要依据幼儿特点 ( 群体与个体 ) 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计划,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措施、方法,从而才能逐步达到总的培养目标或社会规定的一般标准;另一方面,要实现一般要求实现社会总目标并不排除而是需要考虑每个儿童的个人特点。教育要使每个教育对象都能按社会要求发展,同时又尽可能展示个人特点潜力,即,统一要求下的多样性,各具独特性而又达全面一般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能培养出既具特色又有着共同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和 21 世纪时代特征的品质才能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 自选游戏 有益于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个性是具体的个体积极参加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个性的丰富性取决于他与别人联系即社会交往的多样性,取决于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育是依据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引导和组织个性的发展,通过组织幼儿的生活和活动,创造发展的环境,更好地揭示具体个性的可能性,提供个性积极性表现的条件,因而教育对个性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

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教育应着眼于幼儿个性形成的全过程,综合地整体地实施影响,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即: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而非单一方面发展;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体智德美和谐发展,并相互影响促进。因此,教师需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将各种具体的教育任务、方法、手段统一起来,注重其间的相互作用渗透,使所有环节与影响协调一致, “ 在教育过程中,具决定意义的并非某一 ‘ 孤立 ’ 的手段,而是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的手段体系 ” 。

个性倾向性、个别化是个性中突出的方面,即人的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使人各具特色。教育应能了解研究个人特色,并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力,发展其长处特点,纠正其发展之偏向,弥补其不足。个性倾向性是人的积极活动的动力,制约人的心理活动,其核心是个性积极性、自主性。个性的形成即人成为积极认识与改造现实的主体。儿童是由于自己的积极性而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成为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条件下,环境才成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因此,教育在促进幼儿个性形成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就需注重激发幼儿本身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幼儿既作为接受教育影响的客体,又作为活动的主体,主客体统一,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

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实施需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同时需要教育艺术。要求教师在对全体幼儿的一般工作中,确定对每个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任务和适宜方法,将教育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灵活性结合起来。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 “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 。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利用游戏, “ 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 。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 “ 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 。

自选自由的游戏是幼儿园等集体教养机构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 “ 人为创造的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 ” ,兼有教育性、目的计划性 ( 对教师 ) 与愉悦性、自主性,并注重过程 ( 对幼儿 ) 的特点,它囊括了幼儿感兴趣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时,自选游戏又是幼儿依一定兴趣而自然结成的活动小组。可见,自选游戏有利于实施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激发幼儿的自主性、积极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幼儿个性潜力的发展、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 .自选游戏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自选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幼儿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从而个性得以全面展示,其智力水平、知识技能、情感社会性及体力状况等均可充分表现出来,因而为教师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观察了解每个幼儿,了解全班大多数幼儿 ( 群体 ) ,了解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及个体差异即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教育目标与计划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对象性和具体化。这在单一化的集体教育 —— 完全由教师组织的班级教学中是不可能的。教师依据对教育对象的充分观察了解,确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才具有客观可行性,才能切实地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可对照幼儿发展的一般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依本班幼儿实际水平和能力确定目的要求,既提出符合全班幼儿的统一目标或一般要求,又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要求,促进幼儿 ( 全班与个别 ) 在原有基础上发展。

2 .自选游戏能激发发展主体的自主性、积极能动性,有利于个性发展并提高教育效果。

自选游戏可将教师的教育要求 ( 外部影响 ) 与主体积极作用 ( 内部动机需要 ) 结合,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效果。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在自选游戏中,幼儿可在其所积极从事的感兴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其主体地位得以发挥,幼儿能自选游戏,自主行为,自创游戏条件,自我规范行为,积极主动地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影响,逐步内化教师要求 —— 社会规范,增强行为的目的意识和自制自控力,并增长社会知识,学会分辨是非界限,发展认识能力,从而幼儿的完整个性和特性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自选游戏是教育活动形式,并非使幼儿行为流于任意自发,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其行为的方向,因而有利于取得教育效果。

3 .自选游戏能将各种教育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个别化个性化教育。

(1) 自选游戏有益于发挥不同教育组织形式的互补作用。

从自选游戏的进程看,教师需在活动开始前,以集体的组织形式对全体幼儿实施影响:提出行为要求,介绍活动材料,建议活动形式、玩法,启发知识经验等,引导幼儿自选活动;在自选游戏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对幼儿个人实施影响,通过在各组间巡视,并参与其中一、两个组的活动,具体引导幼儿游戏技能,促进情节主题的丰富与深入,鼓励积极行为,引导活动方向等,教师需针对幼儿个人游戏情况,予以指导影响;在活动结束时,引导幼儿评价游戏行为,对活动质量高、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予以表扬,同时在全体幼儿中树立榜样,激励幼儿进一步游戏的愿望。

在整个自选游戏进程中,教师既照顾全体,有共同要求,又注重个别,特别加强对幼儿依兴趣而自然结成的游戏小组的影响,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发挥不同教育组织形式的互补作用,使每个幼儿均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

(2) 自选游戏可加强教师与幼儿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人而异地予以影响。

自选游戏这种教育活动的组织程度较松散,教师并非对全班幼儿统一指挥要求,而是可以使每个幼儿依个人愿望选择所喜爱的活动,积极投身其中,教师与幼儿个人接触的范围大大扩大了。教师可依教育计划、重点,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依幼儿的个人特点注重师生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有的幼儿玩桌面玩具套盒,随意摆弄,教师引导他按一定规律从大到小排列;对于能力差的可从简单入手,多予以鼓励,并具体指导方法,如比较两个套盒大小再行排列;对于能力强的可激励他以不同形式排列,如从大到小延伸或从低到高叠加等,因人而异予以教育,引导帮助,使每个幼儿均有提高。

(3) 自选游戏可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相互影响这一有效的个别化个性化教育途径的作用。

幼儿伙伴间日益增长的相互交往的需要及其在能力兴趣、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幼儿伙伴本身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影响因素,每个幼儿对于他人均为一种教育影响源。以往实施教育,只看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影响。目前对这个问题仍未引起重视,将开展活动区活动的侧重点更多地放在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 提高教师对幼儿个体的接触范围上,这种状况应迅速改变。自选游戏事实上是一种幼儿依兴趣而自然结成的小组游戏,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幼儿之间可给予积极的相互影响。如积木组幼儿在搭建主题情节、生活知识经验、建构技能等方面相互作用影响,搭建中,幼儿需共同建立并执行游戏规则,并相互监督评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可学习理解他人需要和情感,逐步能控制自身冲动,协调相互行为等等。可见,自选游戏提供了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这不仅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可作为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手段,幼儿伙伴的相互影响有益于个性社会化,有益于每个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4) 自选游戏要求教师将教育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有益于实现个别化个性化教育。

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无固定模式,需因人因情景而异。自选游戏的开展有利于教师依教育目的计划,实施教育影响,同时随时观察幼儿,了解其行为表现,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5) 自选游戏的开展加强了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个性化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配合,坚持对每个幼儿教育的一致性,是实现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条件。自选游戏的开展要求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制订适宜的活动计划,提出有针对性的目的要求,因而教师需注重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庭教育是一种个别教育的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就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及其教育相互交流、学习和探讨,并依自选游戏的开展帮助指导家长,相互配合协作,从而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建议家长结合活动的需要提供材料,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并配合训练行为规范,家园一致一贯,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自选游戏是在幼儿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教育任务、内容、方法与手段形成相互联系、影响渗透的统一整体,从而促进幼儿完整个性的形成,并有益于激发每个幼儿的个性潜在特长,使之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促使幼儿创造力潜能开发释放的方法论研宄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