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观察记录系列之一:《我来做老师》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文/上海满天星 幼儿园 陈茹彦  华东师范大学 朱家雄)

  离园前,几个 孩子 围成一圈,在玩 “谁来做老师”的游戏。这些 孩子 中,红红特别引人注目。她的说话语气和身体姿势,让人感到她就像是一位小老师。谁都想做老师,特别是红红,更急于要求大家让她做老师。很显然,最初红红低估了别人想当老师的想法,或者她太急于表达自己想当老师的愿望,她对大家说:“谁想当老师,谁就当老师。”

  别人给她的回应是每个人都想当老师。她的这个提议没有达成她原有的目的。她马上改口说:“谁真正、真正喜欢做老师,谁就做老师。”也许在她的眼里,只有她才是“真正、真正喜欢做老师”的。然而,出乎她的意料,好几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真正、真正喜欢做老师”的愿望。
   
  强强发言了,他说:“我们假装来上课,谁举手最多,谁就来做老师。请回答:‘小猴怎样才能吃到树上的葡萄呢’。”
 
  强强的提议,让大家有点措手不及,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以前,强强就理所当然地当上了老师。事实上,有些 孩子 甚至还没有察觉到他已经当上了老师。
   
  强强以“老师”的身份让“学生们”通过举手发言的方式“回答”问题。由于红红平时的“威慑”作用,强强先请红红发言。红红以“学生”的身份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有 孩子 对“老师”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也许这时,红红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扮演了不愿扮演的“学生”角色,当别人对“老师”提出质疑时,红红马上觉得有机可乘,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好”、“这个老师太凶了”等理由将“老师”弹劾了。
   
  谁来做老师的争论在继续。红红提议:“谁坐得最好,谁最听话,谁就可以第一个做老师。”只有一个 孩子 赞同这个提议,开始坐得规规矩矩的,其他 孩子 对她的提议没有任何反应。在这种情形下,红红的这个办法又失败了。
   
  这时,红红又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她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叫爸爸妈妈做小朋友不就行了吗?”接着,她就像老师一般地分配起任务来了:“你做中二班的,我做中三班的……”
   
  这个办法似乎没有引起太大麻烦,因为它满足了每个人当老师的愿望。
   
   孩子 们开始打理如何做老师的事了。夏夏与红红坐在一起,夏夏对红红说:“我们俩都是老师,老师有两个。”她开始像老师一般关心“学生”了,她把红红当做自己臆想中的“学生”,用手去抚摸她的头发。红红从心底里就不愿接受大家都当老师的事实,夏夏的这个动作让红红抓住了难得的机会,打破了她们暂时达成的一致。红红故意夸大事实地大声囔道:“你干嘛拉我头发?难道老师可以拉人的头发?真没知识!”
   
  夏夏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没知识”的行为,不再争做老师,而是请红红坐到老师的位置上。但是,老师的位置却被另一个 孩子 抢占去了。
   
  这时的红红真有点耐不住性子了,她大声吆喝着:“大家坐成一排,谁的声音轻,谁坐得好,谁就做老师。”有个 孩子 再次提出:“每个人都是老师。”红红马上接口说:“不对,应该是谁坐得好,谁就做老师。”接着,红红就像一个老师,一一地给大家分配座位。
   
  结果,谁也没做成老师,但是,事实上红红一直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她做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重温与对话
 
  对话者:陈茹彦(观察记录者, 幼儿园 教师)、教师乙、教师丙、 专家 甲、 专家 乙、 园长
   
  陈茹彦:在我的班级,红红是一个核心人物,主意多,又能说会道。有些事情常常会围绕着她展开。所以这段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丙:我的班级中,也有这样的 孩子 。他们很善于让别人都听自己的意见和安排,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会运用很多策略,而且会随着事情的进展不断变化和调整自己的策略。
   
  教师乙:从这一段录像所展示的情景看,我似乎感到每个 孩子 都在积极地学习,但是我又说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专家 乙:我很喜欢这一段录像,它让我看到了 孩子 在他们自己的游戏活动中如何学习与人打交道,包括对话、商量、妥协和分享等。整个活动如此生动,如此一气呵成,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一定会在课堂上将这段录像放给我的学生看,让他们体会一下,幼儿究竟是如何“社会化”的。
   
  陈茹彦:说句老实话,红红这 孩子 很聪明,但她的聪明有时也会给我带来不少“麻烦”。比如,她有时即使犯了错,也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狡辩”,班级中 孩子 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常常来自于她。但是,有时我又觉得她也蛮可爱,小小年纪,脑袋就那么好使,人小鬼大,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专家 甲:我也在纳闷,红红的“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你看她,心中要想当老师的目标是那么的明确。她围绕着这个目标,找来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而且所用的办法越来越高明。我大约计算了一下,她前后居然想出了七八种办法来达成她所想达成的目标,这些使我觉得她的社会能力确实非同一般。
   
   园长 :你们较多地在关注红红,而我却对红红以外的 孩子 更感兴趣。这是一个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 孩子 们在小组的情景中发生的。我认为,每个 孩子 都是集体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部分。如果这样去想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这一场“我来做老师”的争议中,每个 孩子 都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了长进,学习了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同认知发展相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存在着不同的水平,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以个体建构的方式建构知识和人格,也会以社会建构的方式共同建构知识和人格。
   
  教师乙:您这样讲,我觉得太抽象,能不能具体一点?
   
   园长 :可以。大家也许都承认,这段录像中,红红是社会生活中的强者,当然她会占到很多的便宜。但是,在与强者共同生活,特别是与强者相互争斗的过程中是最能学到东西的。这段录像的拍摄,始终是以红红为中心展开的,导致我们会较多地从红红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可以设想,如若拍摄者从另一视角去拍摄,那么也许就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某 孩子 是如何回应红红的。例如,强强曾经智慧地利用了一个机会,在旁人不很觉察的情况下当上了老师,他的这一招最初使红红也蒙在鼓里。又如,强强当老师的事被大家“识破”,并遭到了“弹劾”,这种情景一定会刺激他去做进一步的思考,起码能给他一个经验。我认为,这些都是 孩子 们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教师丙:我认为,每个 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学习到不同的东西,身临其境,在真实的情景中思考问题,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从教育的价值方面看,重要的并不是“有没有当上了老师”或是“谁当上了老师”,重要的是通过这类活动,让幼儿获得了经验,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陈茹彦:我没有想到我拍摄的这段录像会引发这么多的议题。我在想,反复地看这段录像,也许对幼儿教师认识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很有益。讲到幼儿社会化问题,我们常常会编制一些活动,让幼儿按我们的方式去完成任务。我们原本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会达成我们制定的社会化目标。看了这段录像,并与大家一起讨论以后,我似乎对此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认为,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原来是那么自然、那么有效地发生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的情景之中。我们 幼儿园 教师在看到了 孩子 是这样在学习之后,真的需要好好去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了。
   
   专家 甲:我同意陈茹彦老师的看法。解读 孩子 的社会化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改进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能领会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反思与启示:

  1 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是在日常生活情景中逐渐形成的,这就是说,幼儿的交往、合作、争议、妥协和分享等社会行为和技能主要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建构的,而不是被迫接受的。
   
  2 幼儿在社会性行为和技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幼儿是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与人交往而实现社会化的。在幼儿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关系是重要的。在关系网络中,幼儿不仅自身建构了社会认知和人格,而且也与他人共同建构了社会认知和人格。
   
  3 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是很自然的过程,常常发生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情景之中。为了让幼儿实现社会化,教师要认真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来源:《学前教育》2008.01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