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让孩子每时每刻都过得充实和快乐
一、背景:
孩子们大多有着喜欢得到第一的天性,他们喜欢当第一个,并从竞争式的比赛中获得乐趣。然而,近段时间,幼儿吃点心、进餐及午睡后起床的时候,平时比较麻利、动作很快的几个孩子却慢慢悠悠地磨蹭了起来。我再三地鼓励他们争第一也无济于事。
本案例中的馨馨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最近几天,做事拖拖拉拉,有几次甚至是全班最慢。
二、案例描述:
起床时间到了,我招呼孩子们起床。一回头,见馨馨缩在被子里,一动不动在床上发愣。我叫她:“快穿衣服呀!你很能干!”说着,又低下头照顾身边的孩子。过了一小会儿,我发现馨馨还是一动不动,就走过去说:“馨馨,让老师看看,你能不能得第一。”馨馨懒懒地说:“可是我不想得第一。”“为什么?”馨馨说:“穿好衣服还要等的。”
于是,我一改以往的做法,允许孩子们穿好衣服后自由活动一会儿。“哦——”孩子们欢呼起来。
三、分析: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能力中采取了“争第一”的方法和手段,使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得到了培养。同时,教师注意到幼儿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孩子们的特殊需要。
四、反思:
1、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育是教师制定并建立良好的常规,幼儿认真遵守。当案例中的馨馨意识到“争了第一也没用,只能呆呆等待”时,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2、教师对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为了建立良好的生活活动常规,我们总是尽量遵照园“一日活动安排”组织各项活动,这就形成了相应的稳定性。然而,由于幼儿与幼儿之间知识、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在实际组织中就会存在差异。作为一名教师,事先应充分估计到这一点,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同时,教师也可让幼儿进行适当的自主选择活动。这样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手工材料
关键词:案例
- 案例分析:《优化班级常规的小尝试》 2015/05/25
- 案例《静等“花”开的声音》 2015/05/22
- 案例《“失声”的欣煜》 2015/05/22
- 案例:老师,我还有小便 2014/10/21
- 案例:巧控孩子看电视时间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