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以《纲要》精神指导规则教育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以《 纲要 》精神指导规则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总则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纲要》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的规则教育,解读陈老师“该不该换纸”的困惑。

反思之一:规则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规则教育从属于社会教育,是社会教育中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合作意识、初步的责任感和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不过。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合作意识、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只是规则教育的部分目标,而非全部。

一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在谈到规则教育时,多次用“双刃剑”这个词感慨规则教育的利与弊。在她看来,成人在借助规则教育这把利剑斩去人性的弱点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似乎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一些幼儿变得听话了.但是似乎不再那么亲近教师,甚至也没有以前那么活泼而富有灵性了。其实,“双刃剑”的感慨和“折纸案例”都折射出我们需要加深对规则教育目标的理解。因为除了上述目标,规则教育还包括一个导航性的目标,即《纲要》总则中提到的“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背离了这一重要目标。便会在客观上引发规则教育与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

反思之二:制定规则的依据是什么?

建立某项规则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是判断规则是否合理和必要的依据。对幼儿来说,规则不仅仅意味着约束,还意味着自由。只要按规则行事,则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规则能充分帮助幼儿获得探索世界的自由。

且体而言,合理的规则是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是幼儿成长为负责任的社会人所必不可少的,而绝不是成人为了便于管理幼儿而制定的。如教育幼儿不能打人、不能闯红灯、不能将沙子撒向小朋友是合理的规则,而不给幼儿玩沙或者规定幼儿只能按教师示范的方式玩串珠玩具等便是不合理的规则。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求幼儿在折纸活动中必须使用教师发的某一张纸是值得商榷的。其实,为了避免幼儿的“从众行为”和“场面混乱现象”。教师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而不需要以牺牲幼儿的自主性和快乐为代价。

反思之三:规则是否可以改变?

“既然事先有过要求,幼儿就应遵守”.教师的这一观点体现了成人的权威意识和规则教育中一个常见的观念误区,即规则是不可改变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区,是因为教师混淆了规则的类型及其教育方式。

固然,在实施规则教育时教师应特别注意遵循“不变”的原则,即 成人之间一致,家里

户外一致.前后一致.否则就会使幼儿无所适从。不过,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规则都是不可改变的。从个体实践的角度来看,只有一类规则是不可以改变的,即以法律形式呈现的规则,它需要遵守“及时”“坚定”“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其他规则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变性.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两类。

适应性的规则是指在某一具体时段内适合相应年龄段幼儿的规则,主要涉及公德、安全、惜物、个人卫生、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功能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充分指导他们积极探索世界。如果将儿童的心理喻为一双内隐的脚,适应性的规则就是这双内隐之脚的鞋子。因此适应性规则的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纲要》总则中指出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和“关注个体差异”这两个原则,做到“可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

临时的规则是指为了顺利地实现某一短期目标而制定的规则。大多数游戏规则属于临时的规则,折纸案例中教师的要求也属于此类规则。临时规则的教育需要体现灵活性的原则.可依据参与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完善。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折纸活动中.临时规则是为了保证折纸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不是为了进行挫折教育。

总之.教师要从幼儿的身心需要出发,有效反思规则和规则 教育.实现规则教育的整体

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惩罚”也是爱的另一种表现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