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观察:班上小老师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作者: 店口一幼 王汝 感谢 店口一幼 王汝 上传 有0人参与
在纸工活动中,孩子们一起做好了爱心相框,我顺便提议要把这作为礼物送给妈妈,要求孩子们在画图时要美观内容不限。当他们画完画后,我让他们都交了上来,并让他们讲讲自己画了什么。涛涛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画的是气球和花,我能不能带会家啊。”我随口就说,“等下再发给你,你看其他小朋友有没有那么急。”说着,涛涛下去时还免不了吱唔起来,还时不时的要伸手来拿。这时有几个小朋友真的耐不住了,一个劲的喊他,栋大声叫道:“陈涛,你在拿,你没听到老师说带会发我们啊,你在这样,带会老师不让你带家去了。”说着他就去拿涛涛的爱心卡了。
是啊,虽然栋栋不是班里的小老师,可他能象老师那样来管制某些行为。当他去说服其他小朋友时,也有许多的支持者认同他,允许他那么做,他们能根据老师平时的语态来进行翻本模仿。虽然我在说的时候,他们一声不坑,可每个孩子都在琢磨,谁知道他们心理是怎么想的呢,也许他们认为学习老师的话很有趣,逐渐的越描越象,直到把它搬出来和人家应对。当时我没怎么说,只是在顾自己做事。过不多久,栋栋见没什么反映,便把莹和楚楚去叫过来,莹莹手反背迅速走来,说:“涛涛,你给我去放好,快点啊”紧接着楚楚也跟上说,“陈涛,有没有听到,要不然我告诉老师了。”他们两位小老师一应一合,结果他不啃声就把爱心卡给放盒子了。楚楚和莹莹是班上的小权威,是老师的小助手,是班级的管理员。当他们管理班级琐碎事物时,孩子们已经默认为“小老师”,对他们的管制也很顺从。他们有时说的“别吵了”、“我看谁还在说”、“给我检起来”等等成人的语言来管理其他幼儿,从他们身上好象看到了自己一样。
从他们的行为表现来看完全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师”形象。殊不知他们在何时悄悄的把老师的话模仿下来,并且他们以老师给予他们的地位为荣,其他孩子也对他们百依百顺。在她俩的管理下活动室变的静悄悄的,孩子们不敢发出一点响声,怕一不留神就会被她俩制止。我记得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说,榜样的行为对个体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幼儿早期榜样的作用有为突出。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成人的言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幼儿看来教师不但可以给他们教本领,而且是他们心中的一面旗帜,可以随时效仿的模范。即使教师的行为举止在此时此地被幼儿模仿。因此,在楚楚他们身上在现的一系列行为正是教师行为对幼儿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权威形象被楚楚他们所代替,他们完全成了教师行为再现的代理人。
通过这些小小的举动后,让我也无意识的拘谨起来,如果我自己的言行稍微不佳,就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孩子,孩子看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事实告诉我们:孩子的心很简单,他们一旦认为这有意义就会全身心的去充实。我们做为老师的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会引起幼儿对其行为的模范和反馈,所以我们要下意识的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幼儿园这一环境中,教师行为时刻间控着孩子们的举动,这无疑就是让幼儿被动的接受。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案例
- 案例分析:《优化班级常规的小尝试》 2015/05/25
- 案例《静等“花”开的声音》 2015/05/22
- 案例《“失声”的欣煜》 2015/05/22
- 案例:老师,我还有小便 2014/10/21
- 案例:巧控孩子看电视时间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