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大班幼儿毕业与入学指导策略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要进入小学,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发展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教育家指出,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阶段性指不同阶段心理有不同特点。连续性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在原有特点基础上逐渐出现的。在儿童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时候,儿童既保留着幼儿期的某些特点,又具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如果我们不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就会造成孩子在 入学 上的不适应。

一些研究表明,幼儿在从幼儿园大班后期到入学初主要问题首先是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

比如独立性程度上: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学,师生关系发生改变,小学教师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与幼儿园相比,生活上的照顾相应减少了许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少了。因此在适应社会的能力上要求明显高了。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儿园那样,对成人有太多的依赖。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比如:独立处理问题,安排课间十分钟等。

其次,平时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要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早晨,幼儿园的孩子有较宽泛的入园时间,而小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入学。中午,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多数是没有午睡的,有的学校只设有短暂的午休。

另外用餐上:幼儿讲究正餐和点心相结合,而小学没有点心供应。

第二是对学习生活不适应。

首先学习内容上: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寓教于玩,生活也比较轻松。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课堂学习的时间较长,有严格的纪律,课后有各种活动。所以学习变成了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学习是义务制的,无论孩子是否有兴趣,都要根据国家的教育大纲和计划系统地接受。

其次阅读书写能力:读写是学习的基础,许多孩子读写姿势不正确,影响视力和发育,也写不好字。而口语表达和倾听能力差的孩子会影响他的学习,最终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社会适应、任务意识上:幼儿园的孩子偶尔忘了带东西或没有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总会有下次的机会,心理上没有负担。小学学习中则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带好每天要用的物品,按时完成作业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许多孩子对适应这一变化存在较多问题。

第三是师生关系上的不适应。

前面在提到孩子独立性程度时我们已经说到小学老师相对幼儿园老师,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减少了,同时学习上的要求增加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是老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有些必须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就不再像幼儿园那样可以迟些交,甚至不交也没问题。另外,我们成人一些不恰当的话如:到小学老师会好好收拾你,叫你立壁角等也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产生一种距离,觉得老师挺严厉而不太主动亲近老师。

而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那里,忽略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偏差。比如我们家长在以下一些问题上考虑就有所欠缺:

首先是对入学准备不均匀,对问题重视程度不同。如心理准备,有的家长要么轻描淡写没当回事,不和孩子聊有关上学的问题,有的则采用施压、恐吓的方式,如: “ 瞧你坐都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了。 ”“ 你这么皮,以后上学老师会好好治你的。 ” 他们以为这样说可以抑止孩子调皮的程度,听话些,却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恐惧感,不利于他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其次有的家长过分重视,不断叮嘱,尤其注重知识的获得,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懂得较多,但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却很贫乏。据调查测试表明:入学前,孩子比较观察的能力、手指肌肉自控的能力、空间方位知觉等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分析思考能力的项目得分大大低于知识性项目。这使幼儿入学后的学习受到影响,增加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困难。有许多小学老师反应,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差等。

第二,入学准备上缺乏认识和方法。有很多家长向我们咨询附近哪个学校好?我的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怎样对入学前的孩子进行准备等。我们查阅了一九九九年二月,虹口艺术幼儿园的一份《关于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准备》的调查发现:在是否需要做好入学准备的家长占 28 %, 91 %的家长认为关键是为孩子选择一所环境好、师资好的学校。其中 17 %的家长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使孩子能进一所好的学校。而面对孩子即将入学,有 56 %的家长认为自己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使孩子适应小学生活。调查表明:在孩子入学准备方面,家长确实存在一些观念、态度方面的问题。例如物质准备上:家长虽然给孩子准备文具很积极,早早地挑选或给孩子准备各种高档有趣的文具,而对文具的规格、要求缺乏了解,没有多考虑它的实用性。诸如功能多,新奇的文具对孩子学习和注意力的影响、铅笔的型号有很多中,哪种适合孩子的手指肌肉、对孩子的视力有益呢等。

面对家长的疑惑和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家长们都知道幼儿园会在大班阶段逐渐对孩子进行入学教育和引导,但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幼儿园准备就够了,你们的配合是最重要的。在孩子入学准备问题上,家里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合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首先,进小学对孩子是个心理挑战,需要做好生理、心理、学习适应、社会性适应等各方面的准备。

在孩子没有准备好时,就让他上学是不公平的,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 “ 匆忙 ” 的经历,如果他不喜欢这种经历,就会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孩子有知情权,我们应该把学校的一些规矩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从中体验哪些乐趣。只有对上学全面的了解了,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对学校的期望过高而失望。

其次,能否适应此挑战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有无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大班起,幼儿园开始对孩子进行入学方面的准备,但入学准备不单单是幼儿园的事,更需要家长积极的配合。

第三,我们要意识到做好入学准备,并不等于提前 “ 小学化 ” 。

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识字、外语等,也无需把家里的玩具收起来,更不要让孩子进学前班,而应该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我们通过对几位小学老师的交流讨论,发现他们没有提到孩子在知识上要准备些什么,而是针对观察到的现象向家长提出:要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比如自控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其次要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自己整理文具、阅读、书写姿势、听课习惯等。其中多位老师提到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自理能力三方面。我们还查阅了 97 年二医大和宛南幼儿园一起进行的《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强化教育评价》发现:他们对实验组的孩子进行诸如入学意识教育(背书包上学、参观小学、观察升旗仪式和环境)、入学技能训练(整理书包、认识各种学习用具和用途、掌握握笔姿势及写字手法)后,孩子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只要把工作做好,孩子就能很快适应这样的学习生活。

那么,您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做呢?

第一,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做好入学前的各种心理和独立性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让孩子喜欢学校,在为孩子选定学校后,带孩子参观未来的学校,了解学校的布局,激发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有小学生的邻居家观察小学生怎样完成家庭作业。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要正面回答,不要吓唬孩子。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 “ 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 ” 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另外,您可以提早和老师接触,入学后,家长还需主动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相互协调。

其次,及时观察孩子的表现,做有心人,和孩子亲密交谈,了解他对入小学的想法、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以 “ 游戏 ” 为主,进入小学后以 “ 学习 ” 为主。孩子突然由 “ 动 ” 转 “ 静 ” ,确实很难适应。对认读、学习、背诵等没有兴趣,因此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孩子介绍上课的一般过程、形式和要求,使孩子入学后的行动 “ 有章可循 ” ,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当孩子遇到实际困难,要耐心地手把手指导,不要批评而是应化解其想法。小学每节课半小时以上,需要孩子坐在椅子上集中 “ 注意力 ” 听老师讲课,这对刚从幼儿园 毕业 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容易造成孩子的不适应。所以应该帮助孩子发展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力的参与,而孩子的意志力发展较差,培养有意注意不可操之过急。

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对上小学有了强烈的愿望,对小学生活也有了一些初步的心理准备。

第四,消除顾虑,不要看重成绩,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前抓好孩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社会交往的培养。

1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有的小学家长说孩子读书后,铅笔、橡皮等文具不知道要买多少次,还有的家长反应孩子的抽屉、书包都像垃圾箱,乱七八糟。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生活用品和自己的房间等。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学习用具的准备。主要给孩子准备必须的文具。用具以舒适、方便、好用为主。价钱太贵的东西往往因为孩子不懂得爱惜弄丢、弄坏而感到可惜;复杂的、功能多的用具孩子不太会用甚至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有时还会造成攀比。总之不要过分造成孩子对物质的攀比心理。

2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幼儿入学后,他们在生活上的变化是巨大的,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向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有规律的生活。作为家长要逐步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训练孩子按时就寝、起床、用餐、学习、劳动和游戏。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购一只他喜欢的小闹钟,教孩子识钟,以便对时间概念有比较直观的了解。他掌握时间后,就能控制自己行动的节奏,也可以避免上学迟到的现象。由于缺少三餐之间的点心,我们在给孩子提供的早餐上一定要耐饥和富有蛋白质的食品,让孩子一顿吃饱,午餐前不吃零食或甜食,中午准时开饭。同时逐步减少午睡,培养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洗漱、叠被等独立生活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方供幼儿进行自己管理的学习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凡事幼儿能够自己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这些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形成,以及入学后胜任紧张的学习任务都是十分有益的。

3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写姿势、听课习惯等。

小学生活要求儿童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只有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才能胜任这个任务。所以家长首先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睡眠,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游戏活动,增强他的体质。其次培养正确的坐姿、走姿等,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为入学后的学习养成端正的良好习惯。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意志力。做事专心、有责任心、不影响他人,发现孩子惧怕困难、半途而废、马虎草率的行为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鼓励并要求他们认真、坚持完成。

当然,学前知识储备也不是不重要,但我们不能超前教育、填鸭教育。我们建议在学前知识储备上您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第一,现在的小学在入学前,一般都有入学测验。家长可以事先了解一下范围,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第二,让孩子每天花一小段时间画画、写名字、了解一些简单的词汇,培养孩子 “ 坐得住 ” ,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为孩子精心选购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这不仅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孩子爱护书的好习惯,还可以帮助孩子积累好词好句,为今后写段、写作文打下基础,使他们一生受益。每次给孩子的书不要太多,否则孩子只会浮光掠影地看看图画,然后就换一本。给孩子看书以前,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书的内容,对一些词汇做适当的解释,适当提一些问题,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解答,这样会使孩子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获得有益的知识。隔一段时间后再给他一本书,孩子就会有新鲜感,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第四,介绍一些科学常识和生活常识。比如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把掌握的知识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经常带孩子去公园,附近的田野、山水等大自然,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和求知欲,并能进一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总之,逐步过渡学习习惯和知识技能,入学后,孩子就不觉得负担重,从而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4 、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教育孩子守秩序、懂礼貌。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别人有礼貌的招呼,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能和同伴友好相处。大家都知道:嘴巴甜甜、脸上笑嘻嘻的孩子总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 “ 舌头打个滚 ” ,许多事情往往就变得好办多了。所以,孩子不仅要和自己熟悉的人打招呼,还要学会和其他人打招呼。有的孩子在家里或幼儿园里只叫家人、自己的老师,对邻居、客人、其他老师、阿姨则视而不见,这是没有礼貌的。我们还知道老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有的孩子不舒服了、遇到问题不能处理了、发现什么问题了,如果能及时大胆地向老师提出,不仅可以帮助他及时解决,保障孩子的权利、健康,而且还能提高老师的教育质量。另外,引导孩子掌握一些交往策略和方法,也可以帮助孩子在同伴间建立威信,形成对自我正确的评价。这些对提高他的独立性、生存生活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家长也可以更放心。

总之,从幼儿时期跨入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愉快自然的适应,将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永久、深刻而美好的回忆。漫长的学习生涯即将开始,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全面的入学准备,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您看了我们的文章认为有所帮助的话,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我们也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开心学习,尽快成才。

编辑: cicy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浅谈幼儿英语教育的若干途径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