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 06abc.com 作者: 梅列实验幼儿园 孔祥翔  感谢 梅列实验幼儿园 孔祥翔 上传 0人参与

      2004年9月—2006年7月,我班对园课题《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的子课题《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索,现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总结两年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1、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好游戏是儿童天生的倾向,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有益于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让儿童人充分的机会,充足的材料,玩适合自己的游戏。教师应把游戏作为年幼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其首要特点是兴趣性。
    2
、杜威活动理论

   
杜威提出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这起点,以自由活动为方式,并且对活动过程中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智慧的生长、社会的生长、道德的生长、身体的生长等诸多方面。应从幼儿活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自由活动的性质,把自由活动纳入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之中。在组织活动时,保证幼儿的外部身体的自由活动与内部思维的自由活动相统一。通过自由的环境、自由的师幼关系、自由的活动形式与内容来满足幼儿需要,促进幼儿发展。

    3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

   
心理和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活动中,外界环境与教育要求,才能成为幼儿心理反映的对象,进而转化为主体的内在心理成分,通过活动,不断激发主体发展的新需要。

   
二)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共识。《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能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种种困难。
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是幼儿的最爱,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根据游戏的特征,可将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即幼儿自发自主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的进行的。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身心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有规则游戏即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以规则为中心,大都带实物或有情节的游戏。可让幼儿自选进行,也可以将其用于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主动性,使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游戏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游戏是主动自愿的非强制性活动。如前所述,游戏得以引入幼儿生活的目的是幼儿本身的内心需要,是幼儿参与成人生活欲望的一种满足。完全是幼儿主动、自愿进行的活动,这种内在的参与动机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所需要的。
2、游戏是自由、松散的活动。只有游戏者能动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游戏的目的才能被实现,因此游戏强调游戏者的参与性,强调游戏者的自主性。同时游戏没有严格的规则,并且往往伴随着快乐和愉悦,整体气氛是自由、松散的,能够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民主、宽松的气氛。
3、游戏是虚构的,具有较强的易变性。游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的模拟,但它本质上是虚构的,这种虚构使得游戏可以根据游戏者的意愿进行改变。游戏者主导游戏的进行,对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进行扩展和丰富,从而使游戏具有易变性,也就是可塑造性。这种易变性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  充分学习相关理论,理解游戏活动与幼儿游戏规则的关系。
2  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一定的游戏规则。
3  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规则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4  探索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及自控能力。
5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6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幼儿游戏方面的研究动态,借鉴相关的研究策略运用于实践。
   
二)教育观察法:主要采用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实验观察、参与观察等方法,对游戏中幼儿的言行及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调整。

   
三)调查法:通过游戏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并掌握幼儿认知经验,通过各类游戏主题,丰富游戏经验,以获得更大的游戏支持。

   
四)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请专家与园内的教师对话,针对游戏开展的情况,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分析、诊断,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不断反思,游戏活动方案和游戏支持策略。

   
五)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撰写观察记录,并进行反思,调整并提出相应的游戏策略。进一步研究教师在引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有效程度,归纳、提炼出教师指导游戏的规律和特点。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及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拟订周期及阶段目标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4年9月~2005年2月)
第一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5年3月~2005年6月)
阶段目标:1、学会有序地取放玩具,学会有序地进行游戏活动。
2在自由探索活动时能根据需要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活动,不浪费、
抢占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阶段目标: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自愿选择材料,,学会使用完玩具后有顺序地收
拾玩具并归类摆放。
          1、学会共同使用玩具,在教师指导下幼儿学会以物代物或一物多                   
用地进行游戏。
2、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游戏。
3、在活动中幼儿不争抢玩具,要求幼儿轻声交流,使用礼貌用语。
4、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能轮流使用用具,学会爱惜玩具。
5、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能解决同伴间的小纠纷。
6、在教师的提示下能与同伴及周围人的交往。
7、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参与游戏全过程。
8、游戏过程中应付在指定处游戏,及听信号行动的良好习惯。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1
阶段目标:1、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游戏资料、材料的收集活动(资料、材料的收集本身也是一种游戏活动,更是一种幼儿自主获得知识的途径),愉快地投入到游戏环境的创设及游戏中去。   
2、能友好地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游戏,制定游戏的规则,大胆地用语言交流,遇到困难能大胆地、主动地去解决。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鉴定阶段(2006年2月~2006年7月)
阶段目标:重视教学课例、案例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及效果
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
1、耐心说教,形成规则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

更耐心。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2、一日活动都是课程,课程必须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三岁—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例如:我在教幼儿玩“世界商贸银行”游戏时,把幼儿分成六人一组,共分成五组,每组发一种工具若干件,制造不同形状的纸币,规定在五分钟内完成,然后把纸币存到银行,数量越多就胜利。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一组把多余的工具相互交换成自己那一组所需的工具才能完成的,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和规则意识,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3
游戏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

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遵守规则,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同时,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因此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遵守规则、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4、建立游戏规则,保障游戏开展
游戏常规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要求幼儿遵守的规则。在游戏的准备阶段,教师应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游戏的顺序、游戏中的行为、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例:小一班的幼儿刚进入中一班,他们在结构游戏中搭建主题是幼儿园,由于他们第一次接触结构材料,因此教师从认识材料入手,对材料的取放、使用、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游戏要求,通过每次游戏的不断强化,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戏行为和习惯,加强了幼儿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一)以活动流程为内容的游戏指导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模糊处理策略
所谓模糊处理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对才出现的一些问题故意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全,给幼儿解决问题留下空白。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性的使用模糊指导策略。一方面教师将游戏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抛给幼儿,和幼儿共同讨论概括,找出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或评价时,教师因采取引申式的提问策略,层层启发,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三在对游戏规则产生争议的时候,幼儿可以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将幼儿间达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加以概括,实施到下一轮的游戏中,在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这是游戏指导过程中的模糊处理策略,运用此策略,可以给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供多的空间和机会,是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并不对幼儿讨论的结果做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加以引导,支持实施在第二轮的游戏中,加以检验,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在讨论,以此反复。幼儿就在这种环境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
、隐性指导策略

   
为了给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所以教师在游戏中的隐性指导也被充分的重视。

   
这其中包括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多媒体介入,游戏区域布置等。课题研究表明,在隐性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更积极,能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并能创造性地表现。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用笔录或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等)形式记录下来,无形中就使得幼儿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年龄大的孩子更愿意协商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等等,在游戏中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我们认为游戏区域的布置也为教师隐性指导做出了贡献。游戏区域的布置应该是相对开放的,应该是方便幼儿间交往的,多数游戏应在幼儿目光所及范围内,这样从直观上支持了幼儿交往,也从隐性上促进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只有交往产生了,矛盾和问题才会产生,才为幼儿的交往、解决问题、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认为游戏区域的合理划分是教师对游戏隐性指导的一个方面。

二)要善于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与幼儿共同成长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幼儿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很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我们进行的游戏研究,就是把主体性为核心的规则意识通过游戏活动延伸到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通过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关键取决于对幼儿的理解和对支持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上,使幼儿在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中获得健康的发展。

通过两年的研究,中班幼儿随着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渐脱离小班阶段的独自倾向,形成与周围人交往的需要,具备了形成一定遵守规则意识的条件。但是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往往缺乏交往经验,经常发生争吵现象。而游戏活动作为幼儿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3年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关于游戏技能、游戏经验以及在交往、创造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智慧,并将这些经验和智慧进行有机的整合与迁移,在游戏过程中加以运用,真正促进了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将自我反思、调整与教师间的合作研究相结合,在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寻找自己的教育策略,使教师的游戏实践及反思行为,逐渐形成教师的成长轨迹。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中班数学课件PPT:按地图走路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