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音乐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中音乐教学的方法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改”已进入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施者自己的理念或行动哲学,如何使“课程文本”真正地“走进”教师,融入课堂,这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以主题内容、主题形式呈现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领域的一个部分,让许多教师枳极投身于综合音乐教育的实践浪潮中。那么,幼儿园音乐教育到底如何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如何与其他领域内容进行整合呢?
考虑到新课程的理念和当今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整合为特点,以活动为特征,以民主为原则,以发展为准则的思想。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音乐教学的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
游戏激趣法
游戏激趣法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听赏音乐作品之前或之后,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或作品本身的兴趣,培养幼儿情绪的持久性的教学方法。它能通过游戏或扮演角色,帮助幼儿理解歌曲、乐曲的内容,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听辨能力等。
如在教唱歌曲《淘气的小黑鸡》时,教师运用游戏激趣法让幼儿扮演歌曲里的角色(鸡妈妈、小鸡),引导幼儿伴随着音乐节奏,模仿小鸡散步、捉虫、吃米和过山坡等动作。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逐渐理解了歌曲内容,熟悉了音乐旋律,掌握了节奏,还体验了动物生活行为的经验。又如,教师为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设计了游戏“小树叶”(训练节奏感)和“高人矮人”(训练听辨能力),避免了枯燥的、机械的训练,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了音乐素质。
情境探索法
情境探索法是让幼儿投身于音乐作品或创设的音乐、多媒体、童话故事情境中,探索、体验作品所表现的音乐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位教师在上“粉刷匠”一课时,巧妙地以“节奏娃娃的家还没有粉刷”作为情节过渡,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劳动情境,引导幼儿充当“小粉刷匠”。在幼儿进行飞快地刷、月力地刷、划个圈仔细地刷等动作后,教师提炼出相应的节奏,随即让幼儿用乐器或动作来表现这些节奏。幼儿从“劳动”中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发现了它与音乐的密切联系,这不仅增添了幼儿对音乐、对生活的情趣感,更满足了幼儿发现、探究知识的欲望,享受这一过程的乐趣。
体验发现法
在教学中,把音乐作品中相同的或相近的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性质、节拍等)拿来作比较分析,激发幼儿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自发进行体验和感受,从而认识这些要素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体验发现法引导幼儿对歌曲或乐曲中较明显的节拍变化、速度变化、力度变化、音区变化、调性变化、音色变化等进行体验。通过比较分析,让幼儿从这些变化中感受作品的性质和情感变化,从而了解音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对歌曲《小树叶》中两个小节速度、力度变化的比较,让幼儿感受了小树叶离开“妈妈”时难舍难分和企盼着春天来临时能回到“妈妈”身边的喜悦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乐曲《春节序曲》在两段音乐节拍上的变化(2/2、2/4)让幼儿区分了两段音乐在性质上的差别:即第一段热闹,第二段优美。
幼儿音乐教育应以自主体验、自由创造为主要特征,让幼儿去自主寻找、创造音乐,教师不应一开始就用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标准模式来限制幼儿的思路,而应努力提供环境,创设机会,引导幼儿在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地、白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想象。
面对幼儿的体验与创造,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用鼓励与激励的方法,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要避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徘徊。教师应适时适当地进行提升与推动幼儿的鉴赏力,令幼儿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升华。
如在“上学歌”的律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模仿哥哥姐姐上学去的动作和表情,体验哥哥姐姐上学时愉快的心情;律动“包粽子”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观察大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再让他们模仿大人包粽子的动作。有了体验后,教师将这些动作编排成律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表演。这样的表演既生动形象,又能让幼儿留有深刻的印象,学习生活的技能。
启发联想法
教师促使幼儿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去联想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以此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或者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和联想,再通过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画画、讲故事、诗歌、动手操作等)予以再现,这种方法就是启发联想法。
如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由于音乐性质宁静、优美、舒缓、绵长,不宜用动作来感受和表现,教师就采用欣赏配乐散文和诗朗诵的方式来启发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帮助幼儿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在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由于音乐的主题较小,音域不宽,节奏、旋律简单而富于歌唱性,教师就采用为歌曲改填幼儿理解的新词,并用教幼儿学习演唱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记住歌曲的曲调和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又如,幼儿在生活中积累了穿鞋的经验,教师便组织幼儿谈谈穿上爸爸的大鞋会是什么样?穿上娃娃的小鞋,又会怎么样?这种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正是为学唱歌曲《大鞋和小鞋》做好准备。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幼儿较熟悉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幼儿常常会为故事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感到伤心、难过。教师运用幼儿的这种情感经验,在学习歌曲《卖花姑娘》时先帮助幼儿了解卖花姑娘的命运,幼儿便很快投入歌曲的情境中。他们哀愁、恳求的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歌曲的情感。
迁移表现法
迁移表现法是指幼儿在听赏音乐时,引导幼儿用演唱、演奏(节奏乐)或动作表演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感和音乐特质。教师在编写歌曲或律动之前,可用绘画、讲述等方法,让幼儿想象歌曲内容的发展情况,然后根据幼儿想象的内容,续编歌曲和动作。欣赏乐曲时,教师可用诗歌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帮助幼儿体味乐曲的意境。
如“好玩的报纸”活动的设计,教师通过报纸的不同玩法――折、捏、撕等,让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为后期的创编歌词活动服务。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想象,积累了“报纸变成冰淇淋,味道甜又香”“报纸变成望远镜,带我看月球”等经验,然后,他们将玩报纸的经验迁移到编唱《好玩的报纸》的歌曲中。再如“迷路的小花鸭”活动的设计,教师在让幼儿学会一段歌曲后,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绘画及讲述活动,让幼儿想象、创造小花鸭是如何回家的内容,来完成创编歌曲第二段的目标。但绘画和讲述是为经验的迁移服务的,教师切记这些活动时间不宜太多,可安排在延伸活动及创编活动前较短的时间内进行。
提升推进法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对音乐作品特质的理解和把握进行总结和再深入,这种方法称为提升推进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一些较适宜用动作、形体表现的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幼儿的具体反应做出语言、动作、歌唱等多方面的回应,加深幼儿对音乐特点的认知。也可以用于一些较适宜演奏及合唱的歌曲、乐曲,让幼儿在探索演唱、演奏方法以及回应教师的过程中,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要素。
中班幼儿在学习歌曲《雪花和春雨》时,如果教师仅考虑到幼儿有了雪花和春雨的知识经验,能够学会歌曲、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那么设计的活动除了让幼儿学习歌曲外,能使幼儿获得的其他积极经验会较少。如果教师考虑到幼儿能够分辨两段的速度、力度、性质上的明显差异,能够自己判断出两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景,并能用自己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来构建歌曲的唱法。那么,在这种考虑下设计的活动,不但能使幼儿在新的活动中获得许多快乐,而且还可以使幼儿在迁移运用原有音乐和非音乐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听辨、思维想象、创造性表现等方面的提升和推进。
在音乐活动“蔬菜汤”中,教师选择了三段音乐(欢快跳跃的、轻柔连贯的、低沉断顿的)与三种不同的蔬菜种类(菜类、豆类、瓜类)让幼儿匹配,并要求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表演。幼儿自主探索时,教师发现幼儿表现豆类动作的轻巧性不够,表演菜类的柔美性也不足。于是通过角色分配,对“豆小弟”的表演进行语言引导:“你表演什么样的豆子?”“怎样表现出跳跳的感觉?”于是,幼儿有的踮起脚,有的圈起手臂做圆圆的豆子,有的上下伸长手臂做长长的豆子,随着音乐轻轻地跳进了“汤锅”。“菜小姐们”则在教师芭蕾般动作的引领下,甩开了轻柔的双臂,飘进了“汤锅”。这样,幼儿表演的动作更美了,更具有了舞蹈性、艺术性。
综合音乐教育趋势体现了一种以幼儿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幼儿建立各种音乐感觉、经验、知识等能相互衔接和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在推进综合音乐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想象的音乐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力求让幼儿利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去感受音乐的快乐,汲取丰富的知识。
关键词:音乐
- 音乐教研“学有所用” 2014/12/17
- 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2013/04/21
- 音乐舞蹈教育活动初探 2013/04/21
- 大班音乐活动:聪明的孩子和笨老狼 2013/07/21
- 大班识字游戏:动物音乐会 201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