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活动的反思: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与参与者
数学是抽象的、严密的、具有逻辑性思维的一门学科,所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数学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幼儿的指导纲要上也指出幼儿教育要生活化,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和物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来开拓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这一年来我并没有出去学习过新的教学方法也没取得新的经验,所以我只是在用我认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一贯认为幼儿学习数学只在运用数学的方法与自己的观点去发现和解决身边实际的问题,而不把它们当作一种知识去条教,去灌输。
因此,我认为:
一、幼儿活动的选择
数学活动应当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与实际问题,根据幼儿的现实生活与实际问题展开生活场景和模拟情境活动,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判断、推理去解决解决真实的问题。比如,我为幼儿设计的顺数与倒数的一堂课,这堂课是比较抽象的,从一数到十,再从十倒数到一,可以说我们班有一小半的幼儿都会数,可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个呢?通过具体的活动“走楼梯”让幼儿亲身的体验并记录下来,最终让幼儿得到基本的常识,这样的数学知识,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即便抽象,幼儿也不是难以接受。通过活动我了解到,幼儿有时候的“会”也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只有让幼儿对事物真正地理解了,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
二、操作材料的投放
我一直以来都在反思着数学教育, 教师讲解演示,幼儿坐着听讲;教师问,幼儿答;教师总结,幼儿再模仿、再操作;幼儿记忆结果展示等课堂形式。如今的幼儿真叫聪明,一点就通。可同时两极化的幼儿也很多,有的喜欢语言、有的
喜欢科学、有的喜欢音乐……真要找点全能的还真不多!因此我们每一堂课还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尤其数学,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活动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与材料,这样幼儿才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幼儿,针对不同的困难,给予不同的指导。
三、活动中的教师
我觉得在每一活动中,老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幼儿有自己的空间展开想象。可我们老师就怕在活动中幼儿“乱”,特别在公开课上, 活动全部由老师掌控,比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觉得应该碰到的问题,或应该提出的问题活动中却没有出现,反而意想不到的问题却源源不断,也就是说远离了你的设计打断了你的思路,这时我想一定会有好多教师急于把这种状况转换,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它转换的绝妙,而没有经验的教师会束手无册或老师是这样说的或那样做的等把它急于扭转。再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对单向的任务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的活动结果教师是易完成计划目标,但同时也锁定幼儿的思维。反之,教师任由幼儿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索,活动即使没有完成目标,可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却在蔓延,而且在个体差异中的幼儿都能体验活动的快乐,我想这又有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教师和幼儿玩数学时只是一个启发者与参与者,幼儿才是主体,我认为课的成败不在于幼儿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而在于幼儿是不是真的有益?幼儿是不是真的开心?幼儿是不是真正感兴趣?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教师
- 教师权威在师幼互动中负功能的探讨 2013/02/23
- 幼儿园教师角色: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 2013/02/03
- 教师如何摆脱幼小不衔接的困惑 2013/01/27
- 美国区分性教师评价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启示 2013/01/20
- 幼儿园教学中优化教师提问的策略 2013/01/1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