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上世纪末我们迎来我国新《纲要》的颁布,为新世纪我国的教育明确了最根本的目标: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的任务不再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纲要》将教育目标定位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而从《纲要》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更是备受关注。这就意味着教育将从以往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转换到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上来。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更具创造力和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具有一种团队精神,愿意与人合作,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人;能察省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而加以发扬和克服,会欣赏美的事物而有健康身心的人;还具备创造思维,批判反省以适应变迁能力,能自律自强而乐于进取的社会新人。然而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是世界各国无可争议的共识。
新《纲要》的颁布,为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教育观,终身教育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教师们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旧的教学模式,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于是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在新《纲要》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
而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数学活动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呢?
首先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用到数学,数学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
其次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不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去解决一个数学题目,因此孩子们认为数学即难学又没用。但学数学的隐性影响却是巨大的如: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辩证能力、实证能力等都是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以上的现实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这一研究课题。是想以学习数学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活动的引发点,以幼儿的兴趣即对活动探究不断深入为学习的线索,用游戏的形式,以幼儿亲身的体验:身体的活动、对自然物的操作、幼儿间的讨论交流等等来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幼儿对身边数学现象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烈的实证意识和实证能力,其中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际上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强调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目前现实数学观点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也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这一思想表明:第一,学校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其中英国数学课程在应用性,实践性方面的特点就令人瞩目。
2.重视以学生为本的活动。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做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活动。
3.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英国数学教学中的课程中和主要内容是:(1)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2)强调数学和其他科目的联系。(3)打破传统格局的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相关的其他问题。
(二)国内学前数学课程改革趋势
从观念上看国内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国际趋势相同但就几个版本的课程指导看存在几个问题:1.活动的内容多来自于数学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将这个知识点形象化或游戏化但多与现实生活无多大联系。2.活动的安排不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低估了幼儿的理解能力如:对时间的认识。3.已意识到让幼儿自身操作来探究问题,但有的材料需要的准备时间太长,但操作材料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甚至有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的选择 从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收集相关的内容分块整理如:数概念、时间、空间、排序、形体等等,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现象并设计活动,在活动中论证并摸索出适合各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内容。
(二)活动方式 摸索怎样通过幼儿操作自然物或通过亲身参与等来激发幼儿对数学现象的兴趣,进而有持续探究的欲望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以学习数学为载体,发现隐含在每一个集体游戏和个体自身操作中的发展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方面的契机。如:集体游戏中团队精神的培养、大胆质疑积极探讨和验证解答问题的途径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活动孩子们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对幼儿以后的处事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运用的科学理论与主要的研究方法
运用的主要科学理论:
首先是新《纲要》的理念,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包括数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其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瑞吉欧的思想是我们研究方法上的另一个理论依据。
主要的研究方法:采取以行为研究为主,观察记录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8月)
1. 学习相关的理论,收集资料。
2. 形成一个个案,以特殊案例来验证年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念运算能力。
3.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4. 制定阶段计划
(二)实验阶段(2004年9月~2007年1月)
1. 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 完善措施
3. 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2007年6月)
1. 撰写实验报告
2. 申请成果验收
(四)个案追踪阶段(2007年9月~ )
对实验班幼儿建立追踪档案,了解这些幼儿在以后学习中的表现,了解课题研究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1. 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1)我们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我们在前期的准备阶段进行了一个个案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低幼儿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对数的运算、时间、空间、形体等数学方面的内容都能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对数的敏感性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此我们想在这个基础上从随机抽样的低幼儿童中进行该课题的研究,来验证其普遍性。
(2)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
2. 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的内容将从又身边的事物而来,让幼儿通过活动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 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我们见把数学活动整合在其他领域的游戏活动中,使其更具有趣味性。
七、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人员将不断地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趋势,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科研水平。
2需取得实验班家长的支持,使家园教育观一致。
3在研究后期希望能用实证来得到全园教师的共识,以便推广。
八、成果形式
1各个活动的记录(包括活动的设计,和照片或录像资料)
2相关的典型活动展示
3课题研究报告
4教师研究论文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