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当孩子降临人世,他(她)就开始了生活。对婴幼儿来说,生活是笼统的,不分化的,他们在生活中吸取身体和心理成长的一切必需因素,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良好的幼儿教育应是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扩散、迁移和巩固经验。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教育史上,众多教育家都非常注重生活的教育价值。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儿童发现 自己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
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幼儿参与和适应现实生活。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关注兴趣,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往往依赖于他们的生活,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构,往往都要基于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为了完美生活”。幼儿的学习应源于生活,应从身边的事物和周围的环境入手,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
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比如:幼儿每天要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扣子有大小、多少,还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随着身体长高,衣服会变小;幼儿每天要吃饭,吃饭要用餐具,餐具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做的,有不同的用途;餐具也有大小多少;餐具的摆放是分类的、有序的……这些都是每一个幼儿司空见惯的。如果教师忽略这些,直接从概念入手,以经过抽象处理的各种图、形和教具来进行计数、形状、排序和分类等活动,那么幼儿的数学活动便成为脱离幼儿生活的纯学具的操作。我们应尽量从幼儿的生活中去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信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来作为科学教育内容进行研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科学的有趣和奇妙,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从小就善于观察,真正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案例:开学初,保健医照例给幼儿测量身高、体重。测量中,幼儿热闹地交流着“你多高呀?”“你多重呀?”“我比你高”“我长大了”……至此,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融于真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接着进一步挖掘其教育价值。“你们怎么知道自己长大了呢?”“我看小时侯的照片知道的”“我的脚长大了,每年都要买新鞋”“我现在能吃很多饭”“我小时侯的衣服穿不下了,妈妈都送给别人了” ……孩子们兴奋地阐述着自己的理由。对于“长大”这一略带抽象性的概念,幼儿最初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如何使幼儿从对概念的表象理解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呢?教师拿起保健医记录的本子,随意地报出了几名幼儿的身高和体重,孩子们恍然大悟,明白了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自己在长大,他们要求老师拿来了上学期的身高体重记录,迫不及待地对比起来。“怎样来记录我们长高、长胖了呢?”孩子们分成几组,经过讨论、协商、争论,用不同的方法和符号统计出了结果。最后,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讨论和协商中,完成了对全班幼儿身高、体重、长高、长胖情况的统计。
反思:在此,数学知识不再被看成是静态的、确定性的、客观真理性知识,数学产生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都被纳入到教育的范畴。因此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基于日常生活情境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内容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
二、注重整合,反映生活的整体性。
生活是完整的、整体性的,是不可分割的。要实现科学教育的生活化,就必须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幼儿整体地、全面地感知生活。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美国学者凯茨和恰德说“幼儿经验的内涵比较像一个个的事件或主题,而不是个别的学科。原则上,孩子的年龄越小,课程的整合性就应该越高。”
案例:在有关糖果的活动中,教师请每位幼儿带来若干糖果,向同伴介绍、互相感知糖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然后给糖果分类,孩子们有的按软硬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还有的按味道分;随后,教师又带着幼儿数糖果;请幼儿寻找剥糖纸的最佳方法;品尝糖果的各种味道;用剥下的糖纸进行手工制作,把作品按幼儿的建议布置在教室里;最后,教师不忘提醒幼儿少吃糖果,保护牙齿。
反思:整个活动既有语言的交流,又有科学的观察和比较;既有数学的感知数量,又有艺术的创作;既有同伴的交往,又有健康的知识。内容是综合的,就如同日常的生活情景,自然而完整,幼儿就在这完整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三、发现探索,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幼儿的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不是幼儿学习的障碍,而是他们学习的时机和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与幼儿现实的活动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案例:电话号码是幼儿生活中一个熟悉的事物,固定电话、小灵通、手机号码长短不一,较难记忆,但记忆这些号码是幼儿所需要的,孩子们说“星期天在家,我想跟哪个小朋友玩,就先打个电话给他。”“我在大街上和妈妈跑丢了,可以告诉警察叔叔我妈妈的电话,找到妈妈。”那怎样来又快又好地记住电话号码呢?这是幼儿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个问题。首先,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电话号码”这一话题产生兴趣;接着引导幼儿发现一些特殊电话号码便于记忆的原因,如订餐热线、叫车热线、求助热线等,这些电话号码大都是利用一些谐音,以达到便于记忆的目的;然后教师带领幼儿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特殊号码,如“110”、“119”、“114”,理解其含义,会在恰当时候使用他们;最后让孩子们来学习记忆电话号码,孩子们经过读数字、看数字,逐渐探索出一些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如利用重复数字记忆、利用谐音记忆、用分段的方法记忆等。
反思:幼儿是在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因此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是生活化课程设计实施的重要切入点。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四、加强实践,拓展经验和视野。
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应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学习必要的技能。生活需要通过行动去感知和探究,没有多感官的参与,没有幼儿深入的探究,就无法真正感受生活。
案例: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型超市相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超市已成为幼儿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所,大都有随成人到超市购物的经验。在超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如何购物,熟悉购物的流程;超市环境的创设给人审美的愉悦;商品的分类摆放;到处出现的文字和数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如何合理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不盲目消费;体验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等等。我们可以给幼儿提出任务,在超市中购物,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以“为郊游活动准备物品”为主题,每个幼儿自带钱币到超市购物。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不少难题,如商品多得眼花缭乱,哪些物品是郊游所需要的而加以选择;不知道商品价格,不会看标价;所带钱币不够购买喜欢的物品等,孩子们通过商量讨论,想出了解决的办法:郊游要带些饮用水、点心、餐巾纸等必需品;不会看标价,可以问营业员,找出规律后便可以自己查看商品价格;一个人的钱不够,可以和同伴合作购买。幼儿通过调动个人或同伴的经验,顺利完成了购物任务,并获得了许多新经验,如购物付款后要找回零钱并索要发票。
反思:此活动不仅让幼儿获得了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服务于幼儿生活,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生活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形成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背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并且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其广泛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原本就在幼儿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手工材料
关键词:科学
- 科学预防,守护健康 2023/03/17
- 幼儿园班级科学区的创建 2013/03/05
- 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 2013/03/03
-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渗透整合性 2013/02/28
-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 2013/02/2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