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兴趣;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教师可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观察是有预期目的地感知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观察是认识自然和社会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有人把观察比喻为知识的门户。幼儿若要获得科学 知识,完整而又有条理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正确指导幼儿观察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
一、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教育活动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各种材料的投放对整个的活动有着很深的影响。材料的准备是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发挥创造的空间,当然材料的准备并不代表是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所有要求,但是它的作用是功不可没。例如“冰中取物”孩子们想到了“暖水带”可是老师没有准备,现实生活中也不容易很快得找到,这无疑给教育活动带来了一点点的遗憾。所以,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想得周到和细致。老师的思维要广阔,创意要有新的,让孩子们永远感到老师是最棒的。老师的追问启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首先确定观察内容,并提出确切的观察要求。
根据《纲要》,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及本班幼儿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内容。例如:开学初,我就组织新入园的幼儿观察幼儿园的环境;夏秋两季水果成熟的时节就把常见的水果作为幼儿观察认识的内容,选择适当的 观察内容是指导幼儿观察的前提。其次,根据科学活动的 不同内容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一般可以从A.幼儿获得或巩固哪些知识?B学习哪些词?C帮助幼儿形成怎样的概念?D发展拿方面的 能力等方面来提。例如参观厨房,就可以提出让幼儿观察奶奶阿姨劳动的过程,学习“厨房”“爱惜”“辛苦”,让幼儿知道奶奶阿姨很辛苦,我们爱惜饭菜。
2、熟悉观察对象,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对象的知识和技能,要以自己的 兴趣和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幼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例如观察猫头鹰,教师必须自己熟悉猫头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象猫头鹰耳孔前有皮肤褶皱,耳周围的羽毛可以加强声波的聚齐,眼睛不会转动、而头能转动一圈等等。这些都要老师在观察活动前阅读有关书籍,充实自己才能保证正确的指导幼儿观察,使观察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3、创设观察条件。
物质材料也是儿童学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它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为了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给幼儿观察的对象应以实物为主。比如:观察杯子,除选一只常见的杯子外,我还准备了几只高矮不一、大小不一、不同颜色与式样(有柄、无柄、有盖、无盖)的杯子供幼儿观察,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形成正确概念。在选用实物的同时,也可利用形象逼真的图片、幻灯片、投影仪等补充实物的不足或代替实物供幼儿观察,比如:观察飞机、坦克、火箭、北京天安门等。
学前儿童学科学是通过和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操作过程进行的。无论是集体的正规性科学活动,还是儿童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无论是科学探索和发现活动,还是科技制作活动,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提供。儿童科学经验的获得,有赖于物质材料的提供。如果没有可供儿童直接操作的物质材料,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儿童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而只会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如果提供的物质材料很少、很简单,儿童也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比如,我们要让儿童感知树叶的多种多样,就要带领儿童采集、感知、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大小、各种气味……儿童在感知这些树叶的过程中,就能获取丰富而具体的科学经验。这是看树叶的图画或听教师讲所不能比拟的。儿童对操作物质材料的兴趣,如果引导得当,就能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因为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儿童不仅满足了动手的欲望,还能够有所发现,或者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这些更强化了他们对于科学活动的兴趣,成为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动力。
上述都是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二、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指导幼儿观察。
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运用多种形式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科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探究科学的情感与认知能力。1)随机性活动:直接观察与从房檐上落下;平台上的出气孔;下雨前小动物的变化;立交桥是怎样长长的;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2)生成性活动:尽量在现象发生的现场进行。如:某幼儿园的幼儿发现教室里有一个光环,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光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教师手表的反光,从而引出一个系列活动“光与影儿” 3)预成性活动: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刻意计划的活动。例如:种子发芽、磁铁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们的小脚丫、各种各样的工具等。
幼儿观察事物较笼统,不够精确,常常是东看看,西瞧瞧,抓不住要领。在观察过程中,首先,指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明显到不明显特征,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等有顺序有层次地细心观察,使幼儿对物体有个整体、较全面的认识。例如:观察百货商店,我先让幼儿观察百货商店门口的大橱窗,介绍里面摆放的商品,使幼儿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然后带领幼儿进店观察,观察营业员的工作。接着有重点地指导幼儿观察幼儿生活最接近的日用柜、玩具柜、文具柜的商品;最后观察玩具部的营业员是怎样有礼貌地接待顾客,热情地介绍商品使顾客满意。通过这样有顺序地观察,幼儿获得了对百货商店的完整认识,印象也较深刻。长期有顺序的观察,提高了幼儿观察精确读与速度,也使幼儿获得的印象有条理。
此外,在幼儿学习顺序观察的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比如: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比较、鸭和鹅的比较、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比较等,幼儿能在对事物的比较中找出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从而达到认识目的。如:摩托车大,自行车小;摩托车用机器开,自行车用脚踏;摩托车快,自行车慢。比较的观察,有利于发展幼儿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对发展幼儿观察力和思维力是有极大作用的。
三、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观察是用感官获取信息的直接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程序能力。鼓励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尝试,视幼儿的情况提出焦点问题,如:小猫的眼睛与别的动物有什么不一样?脚趾一样长吗?青蛙的皮肤与蚯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等等。观察的过程可能会涉及分类、排序、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等问题,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运用这些能力。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对目前现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预想未来的状态,根据观察的现象试着提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可以将幼儿的科学经验整合起来,帮助幼儿超越从“发生了什么事”——到“这是怎么来的”这一思维进展过程。
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喜欢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因此最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直接经验,满足其好奇心,亲身去体验、挖掘答案。观察对象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软、硬、光滑、大小等。在幼儿观察时,应尽可能让幼儿看清观察对象的样子,听到它的声音,闻到它的气味,尝尝它的味道,还可动手去摸摸、捏捏、感受它。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在观察石榴时,我先让幼儿看清石榴的样子,在用鼻子闻一闻它的味道。在观察结束时,每一个幼儿手中都有一颗晶莹的石榴肉,尝到了石榴的味道,幼儿印象更深刻了。
四、帮助幼儿做好观察记录。
在幼儿对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社会与自然进行观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还组织幼儿做简单的观察记录,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认识,这是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记录的内容乐意是天气、参观郊游后的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记录的方式可以是用彩笔画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让老师帮助代笔记录,用录音机、磁带录下幼儿的讲述,还可以引导幼儿用彩泥来塑造观察对象,用剪纸、粘贴制作出所观察的事物。观察了水仙花,孩子们就用彩笔把水仙花的样子画下来;观察了小鸡,就用彩泥捏出了可爱的小鸡;今天是下雨天,就在小本子上画上几滴雨点;下过雪,就用剪刀剪出雪花一瓣一瓣的样子。
上述是我对幼儿观察的几点体会,我充分认识到:幼儿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是容易做到的,而要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事物发生联系,才能帮助幼儿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使观察活动逐渐深刻起来。
手工材料
关键词:观察
- 浅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013/02/16
- “幼儿图画书阅读”观察记录 2013/02/16
- 幼儿智力发展的坚实基础——观察力 2013/01/19
- 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 2012/12/25
- 观察笔记:“拍皮球” 2012/12/24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