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教论文:浅谈幼儿科学活动中“做科学”的重要性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cary 感谢 cary 上传 0人参与

     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幼儿自己学和做的,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纲要》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孩子们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或有疑问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下面我就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做科学”的想法。
一、集体科学活动中的“做科学”。
     现在幼儿园一般的集体科学活动,都是让孩子直面真实的科学,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我们老师都会创设一个合理的科学环境,提供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探索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这种“做科学”的活动不仅给了孩子探索的机会,更是培养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做”而学观察
      著名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在每个科学活动中,我都会积极提供许多观察的机会,从各个角度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如在科学活动“油和水”中,我首先让孩子观察两个实验对象“油”、“水”。并通过观察来进行比较油和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孩子们从颜色、平时的感官经验来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孩子边实验边观察,了解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变化。如在把油倒入水中后,很多孩子都以为油会融化到水里,当观察到油浮在水面上时他们都有点不相信,用筷子进行不断地搅拌,边搅拌边仔细地观察,甚至连一些细微的变化(如油在水里泛起了泡泡)都不放过,真正地激发起了他们的观察、求知的欲望。
2、“做”而活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科学活动中,我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孩子在相互讨论中使思想得到交流、互相启发,从而解决问题。如在科学活动“报纸大力士”中,孩子们知道了报纸折了以后就有了弹性,能把一些小东西弹起来,在尝试实践的过程中,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折一次弹一次,引导孩子自己来发现问题:“为什么报纸折的次数少就弹不起来,折的次数多了弹得也高?”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又如在科学活动“油和水”的最后一个环节,当老师总结“无论是先倒油还是先倒水,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是不溶于水的。”而后话锋一转、提出问题:“那生活中有什么东西能让浮在水上的油和水混在一起呢?”让孩子的思维从已经形成的定律中跳跃出来,这往往就是“做科学”的魅力所在,让孩子的思维得到锻炼,让孩子的智慧得以升华。
3、“做”而能探究
     新《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特别强调关注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认为“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孩子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动手操作既能满足孩子动手的需要,又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我提供了很多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小东西:筷子、轮子、塑料玩具、绳子、小碗、伞、圆纸片、牙签、盖子等。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让这些东西转动起来,孩子们先是单一地操作这些物品,而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此,而是把两个、三个物品结合起来,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探究出了很多不同的转动方法;最后,他们关注起了同伴的一些独特的玩法,开始模仿、借鉴并结合自己的玩法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一些“方法”,更多的是获得了他人的智慧,滋长了自身的智慧。
4、“做”而爱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在科学活动中,我面向全体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开口,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个人、小组、集体之间等交流形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如:科学活动“油和水”中,我为孩子提供了很多交流表达的机会:猜想假设时的交流让孩子们的各种想法得到宣泄;每次实验后的交流让孩子学会了根据事实来有条理地描述;实验中的互相交流让孩子获得了借鉴、情绪得到了满足;提出挑战性问题后的交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飞跃……
 
二、科学区域活动中的“做科学”。
     那么除了这些集体教育活动来让孩子主动地学科学,平时我们更多的是利用科学区域活动来让孩子“学科学,做科学”。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我们除了提供一些科学小实验的探索活动,更多的是让孩子来学习制作一些科学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科学小制作中,孩子们不仅有了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是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有了深入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下面我就我的案例来谈谈我的体会:
     在科学小制作 “手拉车”的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来感知轮子、轮轴、车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轮子本身只能转动,不能运载东西。轮子装在轮轴上面,轮轴又装在车子下部,这样轮子就可以在轮轴上面灵活地转动,并运载东西了。根据这个原理,孩子们开始分小组去操作了,在这个“做”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问题,但每个小组都呈现出了各自的精彩和智慧:
1、“做”而会迁移 
     实录:拿什么做轮子呢?怎么样才能剪得圆圆的呢?潘嘉璐、赵榕蓉两个女孩子手忙脚乱,找来硬板纸,用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画着,剪出来,怎么看都不圆,看来,画是不行了,怎么办呢?赵榕蓉忽然看到放在美工区柜子里的橡皮泥,灵机一动:“对了,用橡皮泥盒盖印着画就圆了,老师也是这样画圆的。” 潘嘉璐是她的小帮手,马上帮她拿来了盒盖,四个象摸象样的轮子总算做好了。哎,用什么在圆中心戳洞呢?问题又来了,真伤脑筋呀!还是其他孩子的做法提醒了她们,她们去拿了削得尖尖的写字的铅笔,仔细地戳好了小洞,又开始了下面的操作……
     老师的评价:轮子要圆圆的才能跑得快,怎样才能画得圆圆的呢?孩子们真的动了脑筋,她们会模仿、迁移他人的经验成为自己的方法,这就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将引领着她们走向成功。
2、“做”而能解惑
     实录:郁晨曦、华淳奕、张桓宾一组看来已经在装轮子了,他们一人一头,小心地把用筷子做的轮轴插进车身的小洞里,可是,刚想把车子放好,就发现车的一头往下沉,另一头往上翘,怎么回事,这辆车成了辆“瘸车”,一拐一拐的,怎么开呀?几个孩子可着急了,急忙把车抬起来仔细查看哪里出了问题,俨然成了汽车修理员了。还是聪明的郁晨曦首先发现了:“我看出来了,是我们戳的洞一上一下,这样装进去的轮子也一高一低了,所以才会这样的。”另外两个孩子也恍然大悟,可是,怎么修理呢,只有另外再戳一个洞了,这一回可要小心了,他们特地去找了把尺,量着、比画着、目测着,小心翼翼地做着。终于弄好了,试一下,总算平稳了。
     老师的评价: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在尝试中往往会面临失败的经验,但是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说,“智慧”就是在失败中成就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失败,老师要引导孩子面对失败就要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怎样让失败变成成功,引导孩子学会分析、学会观察、学会判断,在这个分析、观察、判断的过程中,“智慧”也在不断地“生长”。
3、“做”而求创意
     实录:出现问题最多的还是一个轮子的问题,几乎每一组都出现了。全部做好了,手拉车开始运行了,可是,轮子掉下来了,重新弄上去吧,不一会又掉下来了。你也掉下来,我也掉下来!有的说:“干脆,把轮子用双面胶粘在车身上吧!”“不行不行!”反对的声音占了多数:“粘上去后就不能转了,这就不叫轮子了。”怎么办呢?我找来了两根铅丝,缠绕在轮子旁的轮轴上,一试,真灵,轮子果然不掉下来了,而且还转得挺快的。孩子们得到了启发,纷纷去找铅丝,没有铅丝的就去找了绳子,有的甚至还把自己扎辫子的小绳子也拿下来用来稳定轮子;有的不用绳子的就去剪了两个小小的硬板纸圆片,紧挨着轮子放,这样也箍住了轮子,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老师的评价:当大家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并且越来越感到沮丧,老师就不能撒手不管了,这时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就会成为孩子的救命稻草,更是孩子智慧的开发者,他们不仅会模仿老师的做法,更会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思维得到扩散,智慧得到升华。
     不管是集体科学活动或是小组型的科学区域活动,孩子们都在自己“学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活跃了思维;学会了多角度地分析、处理事物;更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一种方法!
    这就是——“做”出来的智慧。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