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教育论文:解析幼儿的秩序行为
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他能通过感官努力去感知所处的环境,去探索外部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像镜子那样无取舍地接受外界事物。作为世界的观察者、探索者,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内在冲动,以一种感觉或特殊兴趣来挑选他的感知对象。选择感知对象的依据之一即幼儿对秩序的内在需求,表现为秩序感。
秩序感是指由幼儿内在秩序引发的,对所处环境中各事物的位置、顺序、状态以及规律的感受性,是对日常规则状态的理解与内化,同时伴随着一定主观感受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外在的、显性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一直持续到5岁,在此期间他以一种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感知事物。
为了探究幼儿的秩序感及秩序行为表现,我们设计了一个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实验。实验随机选取了74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被试,实验情境安排在一个幼儿熟悉的活动室内,其中设置了平时受孩子喜爱的活动区材料,活动区内所需的各类玩具材料混乱摆放。由带班教师将幼儿逐一带至活动室内,进行过程中控制了无关刺激的干扰,不进行任何言语指导,不让幼儿认为老师是在监督他的行为,教师假装干别的事情,避免让幼儿知道是在做实验,干扰他们对环境的判断,从而影响到幼儿真实的情绪表露和秩序感的行为表现。
一 幼儿秩序行为的不同表现
在随机选取的7 4名幼儿中,有5 3名幼儿表现出整理行为,其中有3 7名幼儿表现出积极的整理行为,并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在整理前或整理中都表现出对情境的不满,比如他们会抱怨“这里怎么乱糟糟的呀’’,会询问“是谁把玩具放得乱七八糟的呢”。
其余的2 1名幼儿中,有13名幼儿边整理边玩,8名幼儿只是在玩而无任何整理行为。在整理观察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在情绪表露这一项中,表现出对环境不满的言语有“乱糟糟” “乱七八糟’’等66条,表达出自己消极情绪的言语有“不舒服’’“难受’’、 “害怕’’等6条,这表明有97%以上的幼儿对这种无序环境都表现出了焦虑的情绪,并伴有语言的正强化的方式让幼儿在快乐中接受教育。
其次,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将自己的秩序感转化为秩序行为。大班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表现得很强烈,但由于自身能力发展的限制,做事情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孩子最容易产生退缩行为,此时教师的鼓励和介入方式极为重要,而且教师要学会等待,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与机会让其在尝试和探索中感受对秩序的追求。实验中,部分幼儿表现出边玩边整理,这表明幼儿已经有了对秩序的需求,只是还没有完全固化为自觉的行为。但这已经是一种进步,更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在幼儿秩序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创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整洁优美的环境、摆放整齐的玩教具、有条不紊的行事风格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幼儿树立榜样,为幼儿做出示范。幼儿常常在游戏中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秩序与规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幼儿秩序感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生命对秩序的需求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教师应该用心为幼儿设计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自由而健康地成长。此外,教师应该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抓住契机启发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交流中抓住教育的突破口,构建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总之,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应该在生活点滴中进行,应该在日常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将秩序感内化为行为习惯,这才是幼儿教育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文/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但 菲 赵 琳)
手工材料
关键词:秩序
- 小班幼儿手工活动中的秩序感培养 2013/01/31
- 幼儿秩序感养成的意义、途径及模式 2012/02/11
- 了解婴幼儿世界里的秩序 2011/05/12
- 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 2010/02/05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