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秩序感养成的意义、途径及模式
秩序是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秩序感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向往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中获得良好的秩序状态。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深刻阐明了秩序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秩序感是当今社会人需要具备的素质,也是未来社会主人——如今的幼儿必须习得和养成的基本素质。因为良好的秩序感不仅是幼儿生活、学习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因此,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养成、行为习惯的获得,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幼儿秩序感养成的重要意义
1.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人的生命体是一个有规律的、充满秩序的统一体,这样的生命特性使秩序感的发生成为可能,也正是这种生命秩序要求人避免混乱,追求有序。因此,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对秩序感的追求。同时,幼儿的健康成长又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深刻阐明了秩序感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2.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幼苗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速、优化培育和谐社会的主体——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幼儿必然经历社会化的成长过程。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技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愿望、情感和态度,能够按照社会规范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幼儿在群体生活、学习、游戏中感受到和谐、有序带来的愉悦时,会逐步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会表现出团结、合作的态度,从而会形成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和契约意识……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就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这个社会的人就会遵守秩序并创造秩序……
二、幼儿秩序感养成的途径
1.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幼儿园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幼儿秩序感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校园里,设计别致、色彩典雅的教学大楼给人亲切、活泼的感觉;干净平坦的操场让人心旷神怡;操场上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令人振奋;操场边整齐排列的大树焕发着勃勃生机;路边迎风摆动的小花小草恬静美丽……自然、有序的校园环境给人以积极、和谐的秩序美感。
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动手,按时令种下了各种蔬菜、作物:春天里,有绿油油的小青菜,有藤蔓缠绕的红薯,有藏不住秘密的胡萝卜、白萝卜……夏天里,有挂着“灯笼”的菜椒、茄子,有爬上竹架的黄瓜、豇豆,有亭亭玉立的向日葵,有鲜艳茂盛的苋菜,有挤挤挨挨的玉米……秋冬季节又是另一番景象。在这块“一亩三分地里”,孩子们自己动手,整理菜畦、播下种子、浇水施肥、拔草捉虫、收获果实,体验着劳动的快乐,更感受着四季的变换秩序、生命的成长秩序。
富有秩序的环境创设还体现在园内的角角落落:每层楼面的地面上,老师们用彩色即时贴设计出活泼丰富的感统训练步伐图,让幼儿在入园、离园和游戏时自由练习,体验秩序、发展能力;楼梯上分别用小脚印告诉幼儿“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走”,幼儿每每欣然遵守;过道转弯处有幼儿参与设计的温馨提示:“不要奔跑、小心碰撞”,孩子们牢记在心,并常常指着标志提醒同伴、提醒家长;阅读区里整齐摆放的图书、安排合理舒适的座椅、靠垫,给孩子们营造了温馨有序的阅读环境;幼儿寝室内,整齐的小床、被褥,墙壁上淡淡的月色、闪烁的星星映照着安静入睡的小白兔图片,让孩子感受到甜美、安逸,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自然地保持安静,领悟此时的规则并乐意遵守;在盥洗室,水龙头前方的墙壁上,形象、生动的洗手流程图,让孩子们主动学习洗手的正确步骤,自觉做到不浪费水、不随地滴水……
2.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正确、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自立终身发展的能力以及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1)关注细节,感受秩序便捷
集体生活离不开规则,离不开秩序,而教育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花费大量的精力反复督促幼儿执行规则,而幼儿仍频繁地违规,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行为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理解、认识,规则难以被幼儿内化,常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幼儿违反规则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成人制定的规则并不十分理解或者接受,所以规则必须是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考虑到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是教师强行施加给幼儿的一种教育手段,而是要孩子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熏染”与“生长”的。
情景回放一: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朝着老师求救:“老师,我的衣服不见了”“老师,我找不到裤子”……寝室一片混乱。这样的机会,正是和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有了老师和孩子共同参与的讨论:
“你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的?”
“怎样做才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衣服呢?”
“我们怎样才能把衣服折叠好呢?”
“把折叠好的衣服放在固定的位置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
“以后睡觉时你该怎么做?”
经过讨论,孩子们找到了答案,与老师共同制定了午睡时的规则,现在孩子们知道,午睡前要做好哪些准备、衣物、鞋子如何摆放等等。这样,午睡前后,寝室里都会保持良好的秩序状态。
以同样的办法,老师和小朋友通过分析事情原因、提出解决策略,自主制定了盥洗规则、喝水规则等等,使孩子们明明白白地感受到秩序、规则的意义和重要,从而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和维护。
(2)关注兴趣,引领秩序行为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园生活活动每天离不开午点、盥洗、睡眠、劳动、入厕……如果周而复始,重复进行,幼儿就会失去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于是,在生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设法添加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富有情趣和积极的意义。
情景回放二:午睡时,老师为睡得好的幼儿的小鞋子上贴上一张漂亮的粘贴,孩子们睡醒发现后欣喜异常……
老师的小妙招激发了幼儿以后继续遵守午睡秩序的愿望,从而强化了良好的午睡习惯。
情景回放三:孩子们非常喜欢折手帕,常常围在一起,快乐地展示和交流:“看我折的房子。”“房子啊,我也会,我还会折飞机呢。”“猜猜,我折的是什么?”“象个夹心饼干呢”……
于是,老师抓住孩子的兴趣所在,将折手帕的经验迁移到叠被子中去,这种做法不但使叠被子的过程充满乐趣,还使原先对幼儿来说倍感困难的叠被子变得简单、易操作。叠被子就像折手帕一样有趣好玩,孩子们从此乐意起身后整理被褥了,寝室也在小朋友的打理下变得整洁有序了。
3.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里传统的活动模式,是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各种素质的有效组织形式。
(1)合作游戏,萌发秩序意识
为了萌发幼儿的秩序意识,我们结合幼儿生活学习的不同情境需要,设计了一系列发展幼儿秩序感的集体活动。有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不拥挤》、《整理书包》,体育活动《夺宝奇兵》、《好玩的彩绳》、《划龙舟》,中班音乐活动《汽车上》、《好玩的打击乐》、《三只猴子》、社会活动《叠被子》、《排队》,小班社会活动《好妈妈》。这些活动,已经经过反复试教、修改,成为完善的秩序感集体活动方案。
这些活动,常常以极有趣味的合作游戏吸引着小朋友们,如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不拥挤》,以游戏“拉小球”导入活动:玻璃瓶中装着十多个系着绳子的小球,5个幼儿为一组,试着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小球全部拉出瓶子。在操作中,幼儿真切感受到:大家一起急着、争着往外拉,则事与愿违——球越卡得紧。有什么办法让小球顺利从瓶子里出来呢?在反复操作、观察、思考后,小朋友们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先拉上面的小球,再按顺序依次一个一个地拉,,小球就能又快又好地从窄瓶口中出来了。通过游戏的体验,小朋友们懂得了: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做事也要按顺序、讲秩序,在人多、拥挤的时候自觉排队等候。有了这样的认识,小朋友们常常自觉地发现自己和同伴需要改变的地方,于是,我们看到:滑滑梯时,争着、挤着往前的现象没有了;拿玩具时知道等候、谦让了;取杯子喝水时能安静、有序排队了……
(2)艺术活动,体验秩序美感
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秩序美,是对幼儿进行秩序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实践中,我们通过音乐活动帮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缓急、旋律的起伏,通过美术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图案的排序规律、色彩的交替变换,构图的丰富合理,使幼儿在艺术的熏陶下体验稳定、愉悦、和谐的秩序美感,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好玩的打击乐》中,幼儿学习听辨音乐的缓急、快慢,尝试用合适的打击乐器、合适的力度、合适的节奏型和速度,为音乐伴奏。在音乐的引领下,孩子们懂得依据一定的秩序要求,使自己和同伴的演奏适合音乐,是伴奏和音乐和谐、好听。
(3)积极引导,提升秩序水平
课堂上,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积极的引导中,幼儿的行为得到正确发展和强化。在大班体育游戏《夺宝奇兵》中,小朋友遇到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谁来当夺宝人、谁当守城人?怎样让两组人一样多?怎样分清夺宝人和守城人?为什么没有抢到(守住)自己的宝藏?……老师在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越粗代庖地制定规则、提出办法,而是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鼓励、支持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真实的情境下,孩子们依据自身经验和实际需要,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确定游戏角色,用协商的办法让两组人数一样多,给夺宝人和守城人戴上不同的手腕花,为犯规的人设置等待区,等等。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一步的游戏,孩子们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体验到有序游戏的快乐,强化了内心的秩序感和稳定的秩序行为。
4.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作为幼儿在园重要的活动形式——区域游戏,是幼儿教育研究中最具有魅力的领域,其中蕴藏的教育契机是教育者不能轻视的。丰富的区域游戏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而区域游戏设置、组织的科学合理,则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更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置、组织幼儿区域游戏时应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各区域游戏的特点,从材料的提供、区域的划分和摆布、教师的适时指导等方面入手,开展富有秩序的游戏活动。
(1)区域位置合理设置,让游戏体现秩序
通常,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当前兴趣、发展需要等因素,班级区域游戏会设置益智区、美劳区、表演区、建构区、阅读区、角色游戏区、运动区等区角。
这些区域如何在活动室的有限空间里合理摆布和设置,将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清楚界定及良好规划的区域角,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及有秩序地使用玩具材料、与同伴交流合作。区域游戏可以分为相对安静的区域(如阅读区、美劳区等)和相对喧闹的区域(如娃娃家、表演区等)来安排。安静的区域可以为幼儿提供相对单独游戏或与一两个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独处空间,而喧闹的区域可以则为儿童提供激发其产生社会性交往的、互动游戏的空间。两种性质的区域应相对分开,以免相互干扰,而破坏幼儿在游戏中的秩序感。
此外,除了在空间安排上注意将相对安静和相对喧闹的游戏隔开,还可以在注意错开两类游戏在时间上的安排,如将表演游戏、运动类游戏安排在晨间活动的时间段,而将美劳、益智、角色游戏等区域游戏安排在上午的集体活动以后或下午的自由游戏时间。这样,让幼儿在相对接近的情绪、气氛中的安心、专注地游戏,这样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发展良好的秩序感。
(2)设施摆放考虑周全,让幼儿感受秩序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应注重从区域环境的布置、材料的摆放、物品的设置等方面给予幼儿有序、整洁的熏陶。首先,区域中材料的摆放要整齐、合理,且做到每种材料固定摆放位置,不轻易改变,既便于幼儿自主取放、整理,又能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秩序感。其次,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适合的物品、用品。
(3)游戏选择方法科学,让幼儿感悟秩序
为了避免有的区域人满为患、有的区域却人迹罕至而不能正常开展游戏的状况,可以根据班级每一个区域的材料数量、空间大小等条件设计不同的游戏牌。幼儿进行游戏前,首先根据自己的选择摘取相应区域的游戏牌佩戴在身上,然后才能走进该区域参加游戏。在该区域的游戏牌被摘完后,其他幼儿便不能再进入该区域,只能选择其他的游戏牌,进入其他区域了。这样,每个区域都有一定数量的游戏牌帮助控制各个区域的参与人数,使各游戏区域能保持合适的参与人数。
同时,在游戏中,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学会用轮流、等待、协商等方法解决游戏选择中遇到的矛盾。这样,既保证了游戏进行的良好秩序,也让幼儿体验和感受到良好秩序带来的美感、愉悦感。
三、幼儿秩序感养成的教育模式
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序性和多元化,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提供了土壤。同时,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着幼儿情绪和行为的相对不稳定性,这让幼儿秩序感培养存在着反复和复杂的特点。为此,我们根据实践,提炼了培养幼儿秩序感的三步培养模式,使教育更具有效性和操作性。
1.了解性格表现,因材施教
不同的幼儿性格表现千差万别,这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了解幼儿,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秩序感的重要前提。如,通过家庭访问、谈话、观察等途径收集幼儿个性发展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幼儿个性的客观认识,从而为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提供基础。
2.满足合理需要,因势利导
对儿童合理需要的满足可以增加幼儿对学习活动的积极体验,强化幼儿正向的行为习惯。但是,幼儿的很多需要常常具有情境性和偶然性,一味地满足和迁就则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注重分析幼儿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需要施以不同的策略,使幼儿得到合适的引导和帮助。
3.发挥榜样作用,以大带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被树为榜样的幼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朝着正确的、集体认同的方向不断努力;另一方面,群体中的“普通幼儿”对榜样的向往、崇拜,促使他们积极学习榜样的行为表现。在秩序感教育中,我们尝试混龄活动,如在就餐、午睡等活动时,让大班孩子带着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这时,取饭、就餐、餐后擦嘴、送餐具到指定地点、有序放好外套午睡等环节,幼儿在互相学习中完成得一丝不苟、认真有序。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是热爱秩序的。幼儿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时有一种本能的对秩序的敏感和追求,并从中获得秩序与和谐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顺应孩子成长的需要,从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出发,时时做有心人,关注日常细节,做到随机渗透,持之以恒。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养成,将会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的综合提高,使他们顺利成长为合格的未来社会人。
参考文献:
《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 易小明
《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
《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 汪荃
手工材料
关键词:秩序
- 小班幼儿手工活动中的秩序感培养 2013/01/31
-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解析幼儿的秩序行为 2011/12/09
- 了解婴幼儿世界里的秩序 2011/05/12
- 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 2010/02/05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