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日常生活对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
日常生活和集体教学活动一样,能为幼儿提供宝贵的数学学习机会和经验,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日常生活对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
1.日常生活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数学经验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无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无不体现着一定的数学概念和数理逻辑关系。例如,每个人都属于某一人种、某一家族,各种物体都可以归为一个庞大的“群”;台阶经常是有很多层的,层与层之间等高,等等。幼儿在思考并解决“今天的点心够不够全家每人一份”“怎样才能像老师一样把椅子一正一反叠放好”等问题时,也就获得了有关形状、数量和空间旋转的数学经验。Ginsburg等人(1999)在调查中发现,4-5岁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有42%和数学内容相关。从出生到5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就已基本理解了包括多少、形状、大小、方位和模式等的日常数学概念。
2.日常生活能增强幼儿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父母让幼儿算算自己存了多少零花钱,还差多少就可以买到心仪的玩具,这是对幼儿计数能力、加减运算能力的最好检验。户外散步时,教师提出男孩子站一队、女孩子站一队,或穿红衣服的站一队、穿蓝衣服的站一队,让幼儿按某一分类标准排队,并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今天班上男孩子来得多还是女孩子来得多?”“红衣服队的人多还是蓝衣服队的人多?多多少?”此时幼儿就会非常有兴趣地检查、点数每队的人数,轻松自然地获得有关分类、统计等的数学经验。
3.日常生活为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最真实的环境
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想把10块糖平分给自己和另一位小伙伴,通常会采用一一对分或点数总数后再平分的方法。如果幼儿想知道自己能否多吃一个苹果,通常要运用一一分配的方法,先把苹果逐一分到每个人手中,再看看盆中还剩几个;或者先点数一下有多少人,再点数一下苹果的数量并与人数作出比较。这些都体现了幼儿自觉运用数学方法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了更加个性化、更符合自己当前水平的学习机会
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多样化学习机会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强项、弱项,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让空间知觉能力弱的幼儿当值日生,按照一定的要求摆放水杯和桌椅;让分类统计能力弱的幼儿多整理玩教具和图书等。
二、日常生活中幼儿数学教育的渗透
1.贯穿在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晨间入园环节,教师通常会要求先入园的幼儿将自己的晨检牌插在前面,后来者依次往后插。如果教师有意记录下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幼儿的入园时间,那么谁来得最早、谁来得最晚便一目了然。幼儿通过比较则很容易感受到时间的顺序,有利于感知并建立时间概念。教师如果制作一张点名表张贴在墙上,请幼儿做小老师,让幼儿尝试一边点名一边在表格上做记号,不仅能帮助幼儿理解表格和记号的意义,还能帮助他们学习计数和统计。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晨间锻炼、户外活动、餐后或午睡起床后的自由活动、区角活动时间,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计划自己的活动内容,并督促幼儿执行计划。活动后,请时间安排合理的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做出决定并执行的。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能力,加深幼儿对时间段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有利于活动的有序组织。此外,幼儿也可以参与以下活动:清点用餐人数,派发与摆放餐具,有序摆放杯子,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次只接半杯水,派发或整理摆放玩具和图书,等等,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幼儿的计数、对应、估算和空间知觉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离园环节,教师通常会处于忙碌状态,但如果有渗透数学教育的意识,妥善安排,不仅能改变离园环节的忙乱状态,还能让幼儿对第二天的幼儿园生活充满期待。具体方法有许多,例如,师幼共同回忆当天的在园活动,以帮助幼儿向家长作出清楚的汇报,并帮助幼儿体验各种活动时间上的长短和时间间隔。又如,请幼儿思考“昨天做过什么?今天做了什么?明天想做什么”,以帮助幼儿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相信有鲜活事件的支撑,幼儿对“昨天、今天、明天”这样的抽象概念更容易理解。如果每天都能开展这种活动,相信幼儿会自然发现每一次的“昨天、今天、明天”都在转换,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时间概念,并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再如,教师可请当天需坐校车回家的幼儿坐到门边,不坐校车的幼儿坐在里边。请幼儿分别点数坐校车和不坐校车的人数,想一想:是坐校车的小朋友多还是不坐校车的小朋友多?或者,是不坐校车的小朋友多还是全班小朋友多?在这两个问题中,前者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集合数量的多少,后者则是引导幼儿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将幼儿按是否坐校车分成两大组,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按“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的活动。这个分类标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此时因为有了具体情境,就连小班幼儿也能很快掌握。
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才能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的数学学习机会,并将它们变成有效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午点环节,幼儿通常会关注“点心是什么”“好不好吃”“还有没有更多”等问题,而教师则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点心是什么形状的”“你在吃的过程中会将点心逐步变成什么形状”“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点心够不够每人一份”等问题,以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形状、数量等的数学经验。又如,炎热的夏季,当幼儿满头大汗地从室外回到室内时,他们一定会感受到“外面真热”“室内真凉快”。那么,室外到底热到什么程度?室内到底凉快到什么程度?教师此时可以引入“摄氏度”这个气温的计量单位,引导幼儿对气温的高低进行量化比较。再如,在分发桌面玩具时,如果幼儿为玩具多少而发生了争执,教师就可以请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到底是谁的玩具多?谁的玩具少?”孩子们也许会发现点数各自玩具是最好的方法,对两个人的玩具进行量化,得到的结果将无可争辩。教师如果经常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数量特征,久而久之就能培养他们的量化思考意识。
2.专门创设的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的活动
为了配合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既可以设计一些相对固定的活动,也可以设计一些临时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固定的晨间签到活动、天气记录活动、动植物生长记录活动、幼儿每天的饮水次数记录与统计活动、每周一次的玩具图书大盘点活动、用餐或户外活动开始和结束时的人数统计活动、餐具和玩具的发放活动等,帮助幼儿复习巩固集体教学活动时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果教师能结合幼儿当前或最近一段时间内所学的数学学习内容以及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需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有目的地创设相关活动情景,就能极大地丰富幼儿的数学学习经验。
又如,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刚刚学过的、正在学习的或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设计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在小班开展“实物归类”的集体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喂娃娃”的活动。方法是:自制几个可乐瓶娃娃(瓶盖上贴有实物标记如雪花片或豆子,瓶身上饰有娃娃的五官),另准备与实物标记相同的雪花片或豆子以及一把小勺,让幼儿根据“娃娃”头上的实物标记来喂“娃娃”。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给玩具橱柜制作标记,组织幼儿开展按标记整理玩具的活动。
除了这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外,教师也可以考虑安排一些安静的书写活动、数学故事阅读活动等,还可以和家庭教育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开展一些亲子数学活动。我们知道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游戏得越多,练习得越多,所获得的操作体验、直接经验就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总之,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将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只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忽视生活体验,将幼儿的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那么幼儿的数学学习就会成为一个缺乏生机的封闭系统。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价值,结合集体教学活动,在保证数学学科系统性和专门性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数学学习的机会,从而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全面的支持。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