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对操作材料的要求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让他们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转变。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经验少。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除了要达到卫生、形象、坚固耐用等一般要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要具有科学性,有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特征
操作材料要蕴涵有关的数学概念的属性,正确的反映概念,并能为完成教育目标服务。教师应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不要因不必要的外在形式影响目标的实现。小班幼儿的感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对于各种刺激的感受往往带有差异。事物的某一属性成为强刺激,但该属性不一定是本次活动要让幼儿认识的对象,而成为弱刺激的属性可能就是该活动要让幼儿认识的对象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因素,但因为它是弱刺激,因此不太可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认识效果必然较差。
二、要具有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材料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虽然同时小班幼儿,但往往处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起点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而有的孩子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护每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准备活动材料时,应为多数中间幼儿、“两头”的幼儿、个别新入园的幼儿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从而使每位幼儿都能在本次活动中获得发展。例如,按在“按颜色分类”活动中,我们提供了3组图形片和颜色标记:①颜色不同,大小、形状均相同。②颜色、大小均不同,形状相同。③颜色、大小、形状均不同。在这三组材料中,后一组均比前一组难一些,这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是适宜而有益的。又如在“练习长短排序”中,教师可在每个小组中准备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一条水平线,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先练习在半范例板上摆放长短不同的小棒,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规律,然后过渡到脱离范例板在水平线上操作;能力差的幼儿可以先在全范例板上反复摆放小棒,再逐步过渡到在半范例板上摆小棒,初步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要领。
三、要具有多样性,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为数学活动提供的材料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样。要注意提供不同形式的材料。例如,认识方形和圆形,可以提供制作的图形让幼儿触摸,画的图形让幼儿看,可以提供小棍搭一搭,还可以在场地上画图形让幼儿沿图形轮廓走一走,使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概念,积累经验。虽然这三种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的。这种丰富多彩的材料,既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四、要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
在提供操作材料时,要尽可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制作易于操作、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的材料,将数学内容寓于有趣的操作游戏中,使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在玩中学。如在进行“按形状分类”活动时,可以把形象生动的动物头饰贴在纸盒上,小朋友在进行分类活动时犹如在喂小动物吃饼干,兴趣很浓。
五、要具有启发性和保留性,给予幼儿思维充分参与的过程
首先,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吸引幼儿,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如在小朋友有小棍搭方形,感知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提供长短相同、长短不同的两组材料。这样,幼儿在选择材料,动手拼搭中要反复尝试,才能搭出方形。其次,操作的材料要尽量蕴涵规则,能保留结果,便于教师观察、记录。如,小朋友在从左至右摆放并点数物体,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操作卡,并在左边贴上标志,这样既可以提示幼儿操作方向,也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再者,操作材料应蕴涵多种教育因素。如,小班幼儿玩的大小接龙牌,可以以水果、蔬菜、常见玩具为内容,形成系列,使幼儿在感知大小的同时也感知类的概念。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