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浅谈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反思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lidonghui 感谢 lidonghui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最值得讨论同时也最令教师们头痛的问题是怎样在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纵观过去20年的改革,教改决策者及及部分理论改造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转向现在的“儿童中心”,但实际推行的成效并不令人乐观。在贵州幼教界掀起了一种“教与不教”的争论。“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教”,幼儿连基本的动作协调都很难做好。本文通过自己幼儿园的改革实践,将自己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课程改革 教师主导 幼儿中心 
   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最值得讨论同时也最令教师们头痛的问题是怎样在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纵观过去20年的改革,教改决策者及及部分理论改造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转向现在的“儿童中心”,但实际推行的成效并不令人乐观。20年来,幼教实际工作者虽然普遍从理念上接受了“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的观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做不到甚至不愿做。是因为教师们操作起来容易走进误区,教育改革提倡“以幼儿为中心”教师们就完全放手让幼儿进行探索,甚至连一些基本技能都不再教孩子,只让幼儿自由的探索,探索的过程很多,但结果却不另人满意,幼儿缺乏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探索上就受到了局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进行,幼儿的发展不全面,各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贵州幼教界掀起了一种“教与不教”的争论。“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教”,幼儿连基本的动作协调都很难做好。因此幼儿教育的改革中,让很多老师走进了误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以儿童为中心”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可能是一种误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幼稚园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就是: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因此,原香港教育署及后来的教统局在政府文件(如《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及其他出版物中不断提倡和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成为幼教界人人必讲的时髦语,成了先进幼教思想的象征符号。 
   在过分以成人为本位的情况下强调一点儿童发展,这本是合理的。但是,不能矫枉过正,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此大规模倡导和推行“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和实践,必然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朱家雄,2004)。 
   首先,东西方社会在个人价值取向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完全照搬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社会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就会颠覆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这次抗震救灾就是最真实的见证,就是因为我们数千年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让我们中国人呈现无比坚固的民族凝聚力,震撼着全世界! 
   其次,在英、美等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也没有真正实现所谓的“以儿童为中心”。美国权威幼教专家丽莲.凯茨甚至公开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它不合逻辑,建议使用“敏感于儿童需要”的课程。 
   第三,英国一项大规模追踪研究证实,“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主导)的幼儿教育模式并不是最有效的。研究人员追踪研究了3000名英国儿童从3岁到7岁的教育及发展,结果发现:(1)最有效的幼儿教育是同时提供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及幼儿自选但有教师知道的游戏活动;(2)优质的幼儿教育能够在教师主导与儿童自发的互动和活动之间取得平衡;(3)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及师幼互动、分享程度有关;(4)最有效的幼儿教育应包括“教学”及提供引导性的学习环境和常规。
 
   二、儿童中心说相对于教师中心说是进步的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说,认为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培训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当代要素主义学派也持这种观点。另外,教育家凯洛夫也认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赖于教师正确的教。这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如出一辙(章达友,2001)。 
   上述传统教学观带来了教学中教师恶性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受压抑等恶果,因而在20世纪初期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者的强烈反对。杜威针对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做法,提出了教育中的儿童中心说。他认为,儿童中心说的提出标志着教育界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儿童变成了太阳,是中心,教师是地球,教师的一切教育措施要围绕着儿童转。他主张学校应从儿童的本能、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为教育过程的中心。他要求教师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只充当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新进步主义流派也支持这种观点(王冬桦,1990)。 
   杜威强调学校一切工作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导,这是对传统教学中否定儿童自主性、压抑儿童个性等错误做法的否定,但我们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完全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章达友,2001)。可惜的是,儿童中心说往往被人们简单地解读为排斥、否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认识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国际幼教界言必称杜威的今日,我认为: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并没有完全把握住学与教之间动态复杂的互动关系。杜威在教育上的“太阳中心论”现在看来也是片面的。 

   三、学与教双主体说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教学双主体论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合作教育学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崭新教学理论。其中,1990年王冬桦的《教学的双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一文较有代表性。 
   王冬桦认为,一般教学过程都可以分为教与学两个同时发生的环节。在这两个不同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的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即客体)。这里的主客体是借用了哲学范畴的概念,主体是指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认识者和实践者,是有意识的教学活动的实际执行者;客体则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是有意识的教学活动的实际接受者。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教的主体,学生就是学的主体。反过来,学生也是教师教的对象(即课题),教师也是学生学的对象(课题)。这一理论准确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双重性、教学主体的双重性和教学活动的双向性,即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计划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兴趣及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影响、支配和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矛盾,例如教师与教材、教法的矛盾,学生与教材、学法的矛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律,矛盾双方是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关系,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以我园日常教学活动为例,在主题或全班集体教学活动时间,教师的教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主导者的身份;在分组活动时,教师是支持者的身份。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小组学习活动的预先安排方面,而儿童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自由入组及支配时间方面;在个人自由活动时,儿童的学完全占了主导地位,教师是参与者的身份,和幼儿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在半日活动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另外1/3的时间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剩下1/3的时间可能是教师儿童双中心。这反映了学与教双方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赫尔巴特的教师论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都是错误的。其错有四,即片面性、狭隘性、主观性和机械性(王冬桦,1990)。 
   首先,无论教师中心论还是儿童中心论,本质上都是单一组体论,这与教学过程中存在学与教双主体的客观事实不符,是片面的教学观;其次,两种论点本质上都把教学过程解读为一种单向认识关系。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作容器和一张白纸,儿童中心论则把教师视作无关紧要的旁观者,未能看到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互相影响的关系;最后,两种论点把动态的教学互动关系简单看成或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儿童为中心。其实教师和幼儿都不是中心,教师和幼儿之间存在着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关系。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佳方向:和谐 
   “和谐”是“教师与幼儿”,“教师与教材、教法”,“幼儿与教材、学法”的和谐与平衡。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求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一个“适中”的平衡点,即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物之益的平衡点即最佳点。 
   和谐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同样,和谐教育也是教育的最佳模式。例如,新《纲要》提出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要遵守三项基本原则: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即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即学习内容要为其长远发展做准备);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选择一些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内容(即要有一些教师指定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幼儿和谐发展的要求。 
   因此,我认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不能盲目的按照某个片面的方向去做,而是应结合各园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本园实际的最佳课程模式。 
   在教学和课程模式上取得教师主导与儿童主导之间的平衡,必须根据园所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形态和课程模式。例如,威卡特根据教师和儿童主导程度的高低及其组合,将幼儿园的基本教学形态分为四种:(1)基本照顾型:教师和儿童主导性都很低,互动性和参与性差,基本上处于“室内看堆儿,室外放羊”的状态。(2)程序教学型:由教师主导,按既定教学程序或计划开展教学,儿童主导性、参与性低,属于教师中心论。(3)开放教学型:有丰富的互动结构和开放式教学程序,教师与儿童均有高度的主导性和参与性,属于教师儿童双中心论。(4)儿童中心型:由儿童主导教学活动,教师主导性和参与性较低,属于儿童中心论。 
   我园在改革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每次活动的目标至少要包含三个内容(认知、技能、情感),认知要求教师处于引导即支持者的位置,引导幼儿在原由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要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要求教师在教授各种技能时必须是正确规范的。情感要求教师是参与者,要求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游戏,通过教师的共同参与引导幼儿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必须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将教师的教巧妙的融合在快乐的游戏中,让幼儿即学会了正确的技能,同时又有更宽更广的探索空间,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又成为了支持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这是我园在课程改革中经过不断探索出来的相对有效措施,各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利于自己进行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学前班拼音FLASH:声母-r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