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规则教育略谈
摘 要:规则,是群体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矩和行为准则,是建立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保证。幼儿规则教育通过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和执行力,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幼教工作者在幼儿规则教育策略上既要注重其规则意识的形成,更要注重其规范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幼儿 规则 意识 行为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图书馆,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珍贵书箱毁于一旦,只有一本幸免于难—— 火灾之前,一名学生违规将它带回了宿舍。这名学生原想着看完后再悄然归还,却不料这场突发的大火烧灭了他的如意打算,把他推向一个两难的境地。经过一番思考,他敲响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把书还给了学校。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校长霍里厄克做出令人吃惊的决定: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给予褒奖,然后把他开除了。
上述案例中,这名学生之所以被开除,是因为他违反了学校规章。学校图书馆有规定:在图书馆借阅珍贵图书,只能在图书馆内阅览。哈佛的一贯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它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才受到了相应的惩处,并且无话可说。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处在一个又一个群体当中,而社会就是由群体规则构建的堡垒。规则,是群体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矩和行为准则,具有普遍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则来进行某种程度的约束。可以说,规则是建立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保证。因此,提高公民的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正确行使个人的权利,既是社会对公民个人的要求,更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1 幼儿规则教育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成人规则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从小所受教育的影响。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会严重影响其诚信的品质,也必然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所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时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正如古语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掌握和遵从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担负着这一历史重任。
幼儿规则教育通过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和执行力,使其逐步克服自我中心、自由散漫、自私任性等不良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具备自我控制及约束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目前社会、学校、集体对个体的要求,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2 幼儿园规则教育策略
2.1 思想意识规则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行为的出现,都是在相应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规则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对规则的认识还很笼统,不明晰,不分化,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日常规则教育往往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的生活,所以,规则教育也是困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教育学家有一个观点——经验先于教学。本着这一理念,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规则意识,比口头说教及硬性规定更深入人心。
有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每每看到其他小朋友手里的新鲜物品,就羡慕得不行。先是借,借了又久久不愿归还。慢慢其他小朋友就不愿借东西给他了。后来,发展到趁大家不注意时,偷偷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去。因此,孩子们都不愿意跟他玩了,看到他就把东西藏起来,等他走了再拿出来玩。同伴的冷淡让他觉得很委屈,就向老师告状:“老师,小朋友们都不喜欢我,不跟我玩,不借我东西!”老师是个有心人,观察孩子很久了,对孩子的行为也了如指掌。于是问道:“是吗,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不说话了,在他的意识里,规则是来约束别人的,全然不知道自己在违反规则。因此,老师给他出主意:“以后借了小朋友东西,一定要爱护好,记得按时归还。大家一定会喜欢你的!”开始的时候,小朋友们还是不愿意信任他,不大愿意跟他玩,老师又给他出主意:自己有好玩的东西,也拿出来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第二天,他就从家里带来了一本精美的图册,主动拿出来给其它小朋友们看。一来二去,同伴们重新接纳了他,使他完全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了。
幼儿遇到挫折时,下意识中会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个时候,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及行为。上述案例,就是一次群体对共同建立的规则的维护行动,也是群体对规则违反者的惩罚行动。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当幼儿的违规行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遭遇到挑战,作为教师,放手让他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认识自己,学会用规则来衡量自身,体验违反规则带来的消极后果,感受规则的强大力量,促其反思并修正自己的行为,必要时给予安慰、引导,易于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并且,这种做法比说教的效果来得更深刻、有效。
2.2 行为操作规范化
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谈他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时曾经这样的说过:“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意义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确实,对于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来说,进园的目的不在于能认识多少个字,不在于能计算出5+6等于几,而在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什么日本的公共场所见不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攀折花木”等与公共道德有关的提示性标语?那是因为每个日本人,包括孩童,他们打小规则意识就已植入了生命,规范行为已形成了习惯。
行为的规范化对幼儿而言,包括遵守活动规则、卫生规则、学习规则及行为习惯规则等,每一项规则都可以细化到具体的事件当中。比如,在每层楼楼梯的右侧画上一对小脚丫,意在提醒孩子走路要靠右行。在水池旁贴上科学洗手的图示,教孩子们怎么才能把手洗干净。在游戏活动开始前宣布规则,对违反者适当惩罚,取消其活动资格促其反思改过。在教室门口书写“仔细听你就会明白”、“认真看你就会了解”、“大胆讲你就能交朋友”等话语,使孩子明白学习也有规律可寻。再比如,教孩子学唱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通过歌词内容传达给他们道德行为规范等。总之,每一项规则都可以物化为具体行为,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而不是说教得以强化。
规则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健康的规则意识既是尊重社会、他人及自我的根本内容,也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层次。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家园共育,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观,为其长大后昂首步入规则社会颁发绿色通行证书,这也是文明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
手工材料
关键词:规则
-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教育 2013/02/14
- 幼儿园规则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思考 2013/02/04
- 简析幼儿园规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013/01/17
- 试论幼儿园规则教育与自由的关系 2013/01/02
- 美国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2012/12/3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