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maxunqian 感谢 maxunqian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主要教育活动,但当前幼儿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普遍缺少提问策略,这已影响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本研究尝试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提问分为观察性提问、比较性提问、推测性提问和拓展性提问等四种类型,并对这四种类型的提问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作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提问类型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幼儿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以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活动,它是目前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能够很好地发展儿童的逻辑推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当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习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普遍存在提问策略不足、提问设计不恰当等问题,这已经影响到了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在本文中,我们尝试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学提问分成四种类型,并就这四种提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便为幼儿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观察性提问 
        幼儿认识和探究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因此普遍有观察的意愿和需要,但他们往往缺乏观察的技能,在观察事物时,容易被事物表面的特点所吸引,而忽略事物的重要特点及属性,即其观察通常缺乏有序性和全面性。为此,幼儿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时,特别是针对单个物体进行科学探究时,应科学设计并合理使用观察性提问。当前幼儿教育强调教师应通过沟通和给予支持的方式帮助幼儿自主建构知识。这就决定了观察性提问的目的不是教师直接向幼儿传递知识,而是要能启发儿童进行有序、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的同时,促进幼儿自主建构。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设计并实施观察性提问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能让幼儿对某个物体的外形特征感兴趣。有效学习的第一步是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从而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证。幼儿教师在利用观察性提问引导儿童观察时,首先应提醒儿童注意事物鲜明突出的特点,通过把握事物最有代表性的属性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以此激发儿童进一步观察的兴趣。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小班“观察菊花”的科学活动时,可以这样对儿童提问:你知道这是一朵什么花吗?你感觉它和你平时看到过的花相比,有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回忆和比较,有助于引导小班幼儿注意观察菊花的特别之处,初步形成关于菊花的整体印象。 
        其次,能通过多种方式暗示幼儿进行有序观察。有序观察是儿童进一步深入、全面的了解观察对象的前提,同时也是儿童应具备的基本观察技能。教师在设计观察性提问时,应注意问题呈现的顺序性,以便幼儿遵循问题,学会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或从前至后地进行有序观察。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中班“观察可爱的小鸭子”的科学活动时,可以这样设计观察性提问,以引导幼儿进行有序观察:小鸭子的头上有些什么?眼睛是什么样的?它的嘴巴是什么样的?小鸭子的身上有什么?后面呢?小鸭子全身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小鸭子身体下边有什么?是什么样的?等等。 
        第三,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语言描述,可以激发儿童对感性经验和心理表象进行编码,并将其概念化,从而推动儿童判断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不过,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认知经验及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利用观察性提问引导儿童对观察对象进行语言描述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如针对中大班幼儿的观察性提问就应比小班更直接和明确一些,方向感要更强一些,对其语言描述的精确性和全面性的要求更高一些;针对小班幼儿的观察性提问,相对来说就要更为模糊和宏观一些,因为对事物细节性的描述已经超过了小班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比较性提问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儿童在经验、概念、观念等方面为将来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而积累相关的科学核心概念和经验不能只靠观察,还需要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来获取。到了中班、大班阶段,幼儿教师应让儿童在观察单个物体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异同,进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幼儿教师应学会设计和利用比较性提问。这种提问注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儿童对不同物体的关键属性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帮助儿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设计比较性提问时,要注意发挥这种提问的下述功能: 
        第一,应注意利用比较性提问引导儿童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进行局部的对比观察,以使儿童能够明确事物之间的差异,找出能够代表不同物体的关键信息。如为了让幼儿清楚地了解蚕豆和豌豆的异同,教师可以设计和利用比较性提问,逐步引导儿童对比蚕豆和豌豆的根、茎、叶。 
        第二,应注意利用比较性提问引导儿童将对事物的观察迁移到另一相似事物上,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有序、全面观察事物的技巧与能力。对比性观察与分析同样强调儿童对事物的有序观察,它有助于儿童将通过对比获得的事物的局部特征信息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事物表征和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利用比较性提问引导儿童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别时,要将对单一事物的有序观察方法持续地运用到比较性观察中,强化儿童有序观察的技能。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比较鲫鱼和昂刺鱼”的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引导儿童在前期有序观察鲫鱼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性提问的策略,引导儿童比照鲫鱼,从头至尾地观察昂刺鱼与鲫鱼的不同点,并进行语言描述,教师加以记录,以此深化儿童对两种鱼的认识。 
        第三,应注意利用比较性提问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年幼儿童最初形成的对某类事物的认识,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符号概念,而是一些非常形象、具体的表象,因而他们常常不能将事物进行正确的归类。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形成有关某些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因此,教师设计和利用比较性提问时,应注意帮助儿童对相似事物进行对比性观察和分析,在把握某个具体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的同时,提醒儿童观察物体之间共有的本质属性,以扩展对相关科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如在儿童有序比较了蚕豆和豌豆的不同点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了蚕豆和豌豆的不同点,那么,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它们都有什么?”由此可以引导儿童在比较异同的基础进行归类,感受“植物”这一科学概念的丰富内涵与外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前儿童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总体上还未发展成熟,因此教师在让大班幼儿比较两种物体时,重点仍应放在比较差异上。 

        三、推测性提问 
        在某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一些材料的性质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往往比材料本身外在的物理属性复杂和隐蔽,如重力、浮力、摩擦力等各种自然力,以及光、热、电、磁等能量及其表现形式都是幼儿无法用肉眼看到的,但又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经常能接触到的,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这些属性和关系,往往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自然界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应学会设计和利用推测性提问。这种提问可以帮助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设计和运用推测性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对当前问题的已有经验。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探究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常会表现出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却与幼儿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是相符合的。运用推测性提问,鼓励幼儿亲手操作和演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如教师提供给小班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一张纸、一块布、一团油泥、几根毛线和一个小口瓶,让幼儿探索4种材料的性质,并提出如下推测性问题:这些东西能装进瓶子里吗?幼儿在探索将纸通过折叠、布通过揉搓、油泥经过抻拉、毛线经过抖直等方法分别装进瓶子的过程中,所犯的各种错误代表的是幼儿当前的认识和发展水平,可以为教师判断儿童的发展状况以及给予相应的教育支持提供参考。 
        其次,推测性提问有助于引导幼儿建立自己的假设。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往往是促使儿童主动提出问题,维持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对自身所持有的猜想和假设进行表述和验证。如教师在“吹泡泡”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分别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圆形4种吹泡泡器后,向幼儿提出推测性问题,让幼儿猜一猜,这些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并提供记录表格,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想画在相应的格子里,再动手实验,加以验证。绝大多数幼儿在实验前都会认为,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器一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但经过探索他们会发现无论吹泡泡器的形状如何,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教师能清楚地观察到幼儿的思维特点,而且回答推测性提问的过程也培养了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第三,推测性提问可以提醒幼儿带着问题来亲自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围绕问题,将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分享、交流。在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对猜想和假设的验证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设计和利用递进式的、有条件的推测性提问帮助儿童聚焦和界定问题,然后激发儿童带着问题,展开连续的探索,并彼此就探究结果进行及时的讨论。这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推理能力,还能持续地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如在一个小组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大班儿童提出了这样系列的推测性问题:纸能站起来吗?站起来的纸上能放积木吗?这样折叠后的纸上能放多少块积木呢?怎样做能让纸上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儿童依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实验,并不断总结在纸上摆放积木的经验,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欲望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有效的维持。 

        四、拓展性提问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拓展性提问在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都是安排在活动前几分钟,约占总体活动时间的1/10左右。拓展性提问是对探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适度拓展,以便儿童更好地认识、把握和理解有关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活动中,虽然拓展性提问的数量不多,所占时间也较少,但如果设计得好,这种提问往往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拓展性提问可以拓宽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了解探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幼儿要形成有关探索对象的科学、正确的概念,必须经历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即先从把握探索对象个别化的特征开始,再到对同类物体共性特征的把握和认识,从而形成有关物体的一般性范畴或概念。拓展性提问能够帮助儿童提炼感知觉经验,拓展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如教师在“认识乌龟”的探究活动中,可以这样询问小班儿童:“乌龟的种类很多,除了今天看到的乌龟外,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乌龟?”在儿童自由回答后,教师播放有关乌龟的视频,让儿童观看和讨论乌龟品种的多样性。 
        其次,拓展性提问可以延续儿童对探究对象的探索兴趣,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儿童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前提。教师利用拓展性提问,在激发儿童认识和探索当下探究对象的同时,也可以适时引导儿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生发出新的探究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如教师在“认识牛”的探究活动中,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牛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谁知道牛可以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你们对于牛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拓展性提问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牛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也可以让幼儿提出自己有关“牛”的想法和问题。 
        总之,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上四种提问类型只是我们对当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和开展状况进行反思后的初步理论构想,教师可以利用的提问类型当然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和研究。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玩”过童年——美国华德福幼儿园“玩”教育的启示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