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误区及调整策略
现代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施,一种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接受特殊教育,一种是父母在家个别指导,还有一种就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近年来,随着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随班就读已成为解决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越来越多,它也正是现代全纳教育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因为普通教师缺少特殊儿童心理与特殊行为研究,缺乏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策略的理论基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有效性较差,基本上是“随班就坐”,或者说是“随班就混”。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特殊儿童一定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缺陷或障碍时,教师会时时事事处处对特殊儿童“特别对待”,无意间为特殊儿童贴上了隐形的标签。久而久之,“标签效应”被扩大化,学生会认为特殊儿童很“特别”,教师也就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去接受特殊教育”。
调整策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历来就是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育的,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常态。而全纳教育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问题,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成长,既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也给教师提供了对正常学生加强不歧视残疾人教育的良好契机,让他们善待特殊儿童,不再有标签意识,以此来逐渐改变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歧视观念。当然,生理缺陷或障碍程度较严重的,要由特殊教育学校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教育。但普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并不是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必须要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误区二:为了大多数正常学生,可以对个别特殊儿童放任自流
我们常说“教育要公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这里所说的“公平”往往已经被教师定格为对正常学生要公平,所谓的“全体”就是大多数正常学生。教师认为与正常学生相比,智力障碍学生怎么教都学不会,积累的知识欠账永远还不完,听觉障碍学生无法与老师相互沟通交流,思维、理解能力差没有办法教,行为有障碍的学生甚至是个负担,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想方设法让特殊学生成绩不影响个人考核,智力障碍学生考几分都行,安全就好,听力障碍学生看懂多少算多少,作业根本靠抄,上学基本是混,行为障碍学生则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或者身边安排得力干将“给我看好喽!”
总之,特殊儿童因为学习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
调整策略: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也是为了一切的孩子。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在教好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一个也不能少”,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别教育方案,根据个案情况选择专门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若考虑到自身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就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学校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成效纳入教师考核,来促进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发展。
误区三:普通学校教育无法兼顾特殊儿童的行为能力培养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因为自身缺陷或障碍在学习方面显得不尽人意,无法通过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能力某方面与一般孩子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现在普通学校教育基本上仍然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急于辅导培优转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能搞好正常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是身疲力竭,根本无暇顾及特殊儿童的行为指导。长此以往,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就真的“与众不同”了。
调整策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教育平等”。我们不去追求一种绝对平等,但我们的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特殊儿童有其特殊的受教育需要,教师要改变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教育侧重点,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还要特别注意对特殊儿童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可以适当降低对特殊儿童学习方面的要求,但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行为能力的指导,培养特殊儿童基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生存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行为能力培养要注意细节,反复多次,巩固强化,可适当地建立一些奖惩措施,强化特殊儿童的良好行为表现,坚决杜绝不良行为发生。
手工材料
关键词:特殊儿童
- 浅谈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有效性 2012/06/25
-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 2010/12/19
- 特殊儿童个案记录 2010/12/19
- 特殊儿童个案跟踪记录 201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