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对广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研究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 摘要 ] 关于幼小衔接,长期以来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但衔接应该是两个阶段共同面临和解决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展开调查,试图对当前的幼小衔接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 关键词 ] 幼小衔接;课程;幼儿园课程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长期以来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如改变作息制度、改变桌椅摆设、减少游戏时间、培养自理能力等等,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衔接的作用,但衔接是两个阶段的事情,有关问题如小学应该做什么、幼儿园怎样做更科学,从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研究希望从教师入手,采用定量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幼小衔接的两头,即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设计、内容组织、实施情况以及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管理等进行研究,以期对广西乃至全国的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二、研究方法

选取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百色等五地市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 70 . 7 %的小学教师为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有 53 . 4 %为大专学历, 38 . 9 %为中专学历。采用自编问卷,小学共发送问卷 220 份,回收 198 份,回收率为 90 %;幼儿园共发送问卷 280 份,回收 262 份,回收率为 93 . 6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 对幼小衔接教育特定形式——学前班必要性的认识

表 1 对是否要进学前班的选择比较

学前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幼小衔接教育形式。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是否应该进学前班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P . 05) 。 69 . 7 %的小学教师认为很有必要,而 49 . 6 %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或是无所谓。这也就是说幼儿园中有近一半的教师不赞成幼儿接受学前班形式的衔接教育。

( 二 ) 对课程的理解

课程观的调查是分五项内容来让教师选择,即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的一日活动呢,还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教学活动,或儿童在学校获得的经验,或儿童所学科目的总和,或其他。调查结果分别对应图 1 中的序号 1 、 2 、 3 、 4 、 5 。

图 1 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比较

( 注:系列 1 指小学教师的课程观;系列 2 指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 )58 . 1 %的小学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之间教与学的活动,而在幼儿园教师中, 36 . 6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经验, 34 .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的一日活动,只有 17 . 2 %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选择相同。运用卡方检验,可知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X 2 =91 . 285 , P . 05) 。

( 三 ) 对课程目标的选择

从长远来看,学前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从近期目标来看,应包括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做准备。通过调查,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不存在群体差异 (X 2 =6 . 780 , P>0 . 05) ,即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对选择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基本上持相同意见。 ( 见表 2)

表 2 对课程目标的选择比较

( 四 ) 对教材的选用

教材在课程建设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材的编排与选择历来受到普遍关注。近年来,无论在幼教界,还是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都在提倡课程的园本化或校本化。然而,本次调查表明:事实上, 64 . 5 %的幼儿园教师、 78 %的小学教师都赞成使用一定程度上统一的教材。 ( 见表 3)

表 3 对教材是否应该统一的选择比较

( 五 ) 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程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外部资源指幼儿园和小学的周围环境和社区等资源,内部资源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教具、教学仪器及活动材料等。在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问题上,本调查分成四种情况,即很少利用、利用一些、尽可能充分利用、没有使用过,结果对应于下图序号中的 1 、 2 、 3 、 4 。

图 2 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程度比较

( 注:系列 1 为小学教师的情况;系列 2 为幼儿园教师的情况 )

结果表明: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外部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P . 05) 。 80 . 9 %的幼儿园教师选择尽可能充分利用,而只有 66 . 7 %的小学教师选择尽可能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只有 1 . 1 %的幼儿园教师选择没有利用过,却有 6 . 1 %的小学教师选择没有利用过。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比小学教师更注意对周围环境和社区资源的利用。在对内部资源利用的调查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立足现实,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具体来说,挂图是 71 . 7 %的小学教师首选的教具,其次是实物模型,再次是收录机。与小学教师不同,幼儿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设备是收录机,其次是实物模型,再次才是教学挂图。而从未使用的教学设备中,小学教师提得最多的是计算机和录像,而幼儿园教师提得最多的是幻灯和计算机。其中很大原因又是单位没有,从而不具备使用的条件。 ( 见表 4)

表 4 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教学设备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对照表 ( % )

( 六 ) 对课程内容的决策

谁是课程内容的决策者直接影响着预期课程目标的实现。本研究的调查表明: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存在显著差异 (P . 05) 。 66 . 7 %的小学教师选择由教师们讨论决定,只有 10 . 1 %选择与幼儿讨论产生;而幼儿园中,虽有 55 . 7 %的教师选择由教师们讨论决定,但仍有 14 . 9 %的教师选择与幼儿讨论产生 ( 见图 3) 。

图 3 教学内容的决定情况

( 注:系列 1 为小学情况;系列 2 为幼儿园情况。横坐标的序号表示: 1 ——教师们讨论决定; 2 ——与家长协商决定; 3 ——当班教师自己决定; 4—— 校长 ( 或园长 ) 决定; 5 ——与幼儿讨论产生; 6 ——前面的所有选项 )

四、讨论与反思

( 一 ) 教师对衔接教育认识的偏差幼小衔接存在着各种形式,既有在幼儿园大班增加衔接教育向小学过渡的形式,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班这一特殊形式。在幼儿入园率不高,特别是对广大没有接受过正规学前机构教育的农村幼儿来说,学前班在衔接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但在学前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特别是对能进入幼儿园的城市幼儿来说,他们是否还需要进入专门的学前班进行衔接教育,有待我们思考。经过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再进入学前班,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幼儿学习的重复,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但在 37 个调查对象单位 (16 所小学和 21 所幼儿园 ) 中,有 11 所小学和 17 所幼儿园办有学前班,有的还不止办一个,每班人数平均达到 40 人。这不仅反映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旧有的传统观念上,许多城市幼儿园和小学仍把创办学前班作为创收和抢收生源的一条途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二 ) 教师对课程和课程目标理解的局限性

幼小衔接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适应性、准备性,这既有知识上的适应和准备,也有习惯和心理上的适应和准备,目的是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但在调查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教学活动”或“儿童所学科目的总和”,因此往往比较注重对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培养,而忽视儿童习惯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反映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与目标取向,同时也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

( 三 ) 教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狭隘性

在本次调查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幼小衔接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幼儿实际,但另一方面又显示: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对教材十分依赖,甚至把教材的内容视为知识的惟一来源,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最终也就必然会忽视儿童的个性及其创造性的发展和培养;在教学设备的使用方面,大多数教师经常使用的仍然是教学挂图、实物模型以及收录机等传统的教具。此外,许多教师对周围环境和社区资源的重视与利用程度不够。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生活的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社区资源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周围环境和社区资源的忽视,无疑对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

( 四 ) 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单一性

本次调查还专门让教师对衔接教育课程应该是偏向综合课程还是分科课程进行了选择,结果显示,有 76 . 7 %的教师选择分科课程或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这也反映出目前学前班课程的现状。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要求注意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内在逻辑联系,整合教育内容。可见,目前这种分科或以分科为主舶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相一致。反映在对教材的选择上,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都认为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幼儿园管理者决定。这表明教师在课程中的自主决策能力还远远不够。总之,我们认为所谓“幼小衔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因此必须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以形成一股合力,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钮扣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