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数学案例:盲从――质疑――立异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作者: 俞燕芳 感谢 俞燕芳 上传 0人参与

盲从――质疑――立异
――浅议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对教师的盲从心理
案例背景: 
小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心理,老师是小学生心目中的“神”,在学生眼里,老师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老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抹煞了孩子充满很多奇思妙想的创造力。
案例描述:
在一节数学课中,我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题目,同学们一定要畅所欲言,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见解告诉大家。好不好?”
“好!”全班学生齐声回答。
师:“一片浩瀚的海洋上航行着一艘轮船,轮船上装了20头猪和50只羊,请问,船长今年几岁了?”
生:“70岁”(学生觉得来不及举手了,就放开噪门喊。)
师:“是70岁吗?”
生:“30岁”(稍微顿了一下,有几个学生稀稀拉拉地说,后来队伍越来越壮大。)
师:“举手回答吧,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20+50=70岁”
生2:“不对,70岁的船长岁太老了,应该是50-20=30岁”
生3:“对,70岁早退休了。”
生4:“对,70岁太老了,会晕船。”
生5:“30岁太年轻了吧!70岁的船长有经验,开得稳。”
……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6:“我认为是71岁,20加50再加1个船长应该是71岁。”
生7:“31岁,50-20+1=31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在下面小声的议论,没有提出第5种方案,而目光里那刚开始的一丝迷茫不见了,变得坚定。)
师:“好,下面老师作一个统计(全班43人)。同意70岁的举手( 4人、9.1%),同意30岁的举手(20人、45.5%),同意71岁的举手(1人、2.3%),同意31岁的举手(18人、40.9%)。”
据统计,全班43名学生没有对我出的题目产生怀疑,只是对这四个答案各持己见,又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手,使自己的理论站稳脚跟。
师:“真的没有别的意见啦?”
生:“没有啦,你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再听老师说一遍这个题目(略),想一想,船上装着20头猪和50只羊跟船长的年龄有关系吗?”
生:“有”稍顿一下,作思考状,“没有!没有!”
师:“你想过这道题不能算吗?”
生8:“没有。你说让我们做题目嘛,怎么可能不能算呢?”
生9:“想过,但是那么多人都在说30岁,我想也很有道理,也觉得是30岁。老师,你怎么能骗我们呢?”
师:“你们就那么相信老师,即使老师是错的。比如许多学生一拿到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或试卷,看到上面有被判错的地方,马上就动手把答案改掉,很少有同学会认真地想一想自己的解答是否真错了,老师会不会改错呢?其实,老师也是人,老师也会犯错误,比如老师在板演的时候把题目算错了,这种情况肯定发生过,你们可以大胆地指正。所以以后要学会思考问题,碰到问题多问个为什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
案例分析:
由上述案例可见,教师被小学生奉为权威,他们唯老师的言语为圣旨,回家总会对家人说老师怎么讲,怎么讲。在学习上他们当中不少人会认为教师不会有差错。学生创新的意识、胆识被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住了,使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对教师的盲从心理,立足创新呢?
一、打破学生的“盲从”心理。“盲从”会影响、制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必须设法加以改变。
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教师要适度地淡化自己的权威角色,更无需扮演一个时时事事都绝对正确的角色,而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老师有时难免也会犯错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有意让自己有一点“错误”。例如计算1800×2600时,可以在不完全积468后面只添上两个“0”。老师的这个“错误”,要有意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教师可以表扬首先发现错误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这类易错题的注意,也可淡化小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心理,应该说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其次要让学生善于读题,要求学生善于选择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思维角度、改变原来的思维过程,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条件开放的题目:上述案例是解题条件不足,而有的题目却是条件多余。如:学校买来故事书8包,共240本,连环画6包,每包50本。连环画比故事书每包多多少本?要让学生会取舍条件。
第三要多表扬、鼓励学生。小学生的心灵纯洁而脆弱,对老师的言语和态度过分看重,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点滴做起,时刻不忘维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给学生以一种安全感、信任感。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探索欲望。例如,学习新知中,教师用激励性语言:“你的想法很棒”“你的解题思路很有新意”等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当有疑问时可说“还有不同的见解吗?”“还有更好解决的办法吗?”“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说“讲得很好”“棒极了”“真聪明”等,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不要紧张”“再想想”“慢慢说”“你能行”等,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话不无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的创新成份更多。正确对待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的错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逐步使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既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公式,结论,解决问题方法质疑,也可以对教师、自己和他人的数学见解等名方面进行质疑,要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例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就质疑:“这都是四边形,能不能只用一个公式就可以求出四种图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试验发现还真的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这四种四边形图形面积,这位学生还没有罢休,又提出疑问:“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经过一番探索思考,还真想出了办法:只要把三角形看成一个底是“0”的梯形,就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了。这位学生的质疑是极富有创新性。“小”疑问往往可以有大的发现。所以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保护学生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小学生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限制及先前知识的影响,理解问题容易受到框架束缚。教学中我们应训练求异思维,拓宽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即对某一个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用超常的思路去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例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剩下的还有几个角?”又如:“学校买来故事书8包,共240本,连环画6包,共300本。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在教学中适当做些这样的题目,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教师要为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的畅想畅言撑起一把“心理安全”的保护伞,要为学生课堂发言敞开一条自由的通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思考、质疑、立异的习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诸暨市浣东街道和济小学  俞燕芳   7271132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童话故事《花脸虎的喷嚏》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