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先生(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一切为儿童,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是先生一生的志愿。早在1923年陈鹤琴先生就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创建。作为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陈先生一贯主张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利用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教育。
陈鹤琴先生音乐教育思想初识
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陈先生认识到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通过音乐艺术激励儿童的情感、影响儿童的心灵,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他提出,“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都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地发展”。使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无论是唱歌、舞蹈还是欣赏音乐,都要表现自己的真挚情感,有创造性地表现音乐。音乐教育是擅长抒发、表达感情的,是进行美育和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陈先生这些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论述,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重视审美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还特别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就说明,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手段,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先生还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引起共鸣共感,而表现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和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这里讲到旋律、节奏、和声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和教育影响。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的接触,也就是引导幼儿直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韵律节奏性活动中,感受节奏的美,激发运动神经和情感的共鸣共感,获得有节奏的、合拍的行动。幼儿感受和声的美,在于齐唱歌声的整齐,合唱的协和,歌唱和伴奏的协调一致,使人感到调和统一,养成调和性。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生活中情绪情感的美,人们相处和谐统一。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和蕴涵的情,激励人的情感,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情”与“理”融为一体的认知教育。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儿童对事物的是非美丑的认知教育,通过艺术生动形象的、激励情感的获得审美感受并达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教育,就比单纯的说教要深刻有力得多。如,歌曲《北风》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对弱者的同情心。在北风呼呼吹、大雪纷纷飞的寒冷冬天,小朋友关心小麻雀,谁给你水?谁给你米?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我给你喝水,我给你吃米,表现了小朋友爱护小麻雀的同情心,和“有我爱你”的真挚感情。歌曲的节奏平稳,旋律起伏不大,小麻雀叫“唧O,唧唧”,第1和2个“唧”之间有个休止符,表现小麻雀叫得有气无力。歌曲结尾一句“有我爱你”,“我”字唱一拍,使“有我爱你”的语气更肯定。
陈鹤琴先生有关唱歌教学的深刻认识
唱歌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而且是简便易行的音乐形式。关于唱歌,陈先生说:“唱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肌肉运动的歌唱技术,一是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他认识到唱歌有技术的、精神的两方面要求,他更看重的是“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是第一要义”。 “由歌曲来表现儿童的情感,并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活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唱歌要达到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技能的支持,运用技能,才有能力去表现内心情感的、精神的活动。内心情感的、精神的活动,是在唱歌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技能,把感受、理解到的歌曲内涵,用歌声表达出来,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精髓,是达到唱歌教育目的的必经之路。唱歌如果没有情感的、精神的活动,有声无情,就达不到使儿童以快活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的需求。陈先生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教材,充分体现了陈先生这样一些音乐教育理念:音乐反映儿童生活,儿童生活音乐化;“音乐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感情的活动”。陈先生这些音乐教育理念,使音乐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得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使儿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陈先生还强调音乐要“激发民气,唤起国魂”,“为儿童谋福利,为民族争荣光”。儿童最大、最重要的福利,就是使他们能真正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能成为祖国优秀的、有用的人才,才能谈得上为民族争光。陈先生对儿童音乐教育有深刻的、切实地的认识,因此他提出了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幼儿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遵循陈先生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须发挥它特有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智能教育的特长,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化作教育行为,就必须真正做到,在每一节音乐教育活动中,都能使儿童在情感的、精神的、思维的、技能的活动中,得到切实的发展,才能使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达到我们培养有用人才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达到陈先生倡导的让音乐教学在培养一代新人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于《儿童韵律曲及歌曲集》
陈先生不仅对儿童音乐教育有精辟、深刻见解,而且身体力行地为儿童音乐教育编选教材。《儿童韵律曲及歌曲集》这套教材,不仅有儿童歌曲,还有伴随儿童活动的进行曲、律动曲、舞曲、节奏乐曲和供儿童听赏的乐曲。儿童音乐教育应当是多元化的,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多元化的。有唱的、跳的、听的、演奏的;有歌曲,有器乐曲。二三十年代,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儿童音乐作品还比较少,陈先生选择外国名曲,针对我国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需要,加以整理,作为儿童音乐教材,是非常可贵的。
这本《曲集》是从以下两本曲集中精选汇集而成的。《世界儿童歌曲集》,陈鹤琴、屠哲梅选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世界儿童节奏曲集》,陈鹤琴、钟昭华、屠哲梅选编,1939年世界书局出版。《曲集》包括歌曲27首,律动曲、舞曲、听赏曲、节奏乐曲等韵律活动曲77首。其中绝大部分选自国外名曲,许多歌曲是用国曲调填词的。还有许多乐曲可供教师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教育活动。这本《曲集》适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选用。
这本《曲集》的出版,对研究陈鹤琴先生的音乐教育理念,对研究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教材,对促进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保存儿童音乐历史资料,都有现实意义。
陈鹤琴先生在上述两本曲集的导言中说:“编这两本曲集,以期发展儿童的技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增加儿童的幸福。”正如陈先生所说,音乐教育是需要发展儿童的技能的,有了技能才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亲自参与音乐艺术活动,才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达到增加儿童幸福的目的。当前我们的音乐教育常常把音乐技能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割裂开来对待。如,《纲要》艺术领域有三处提到技能技巧:“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其中,两处是“避免”、“克服”,一处是“适时适当”。《纲要》没有提出音乐、美术、舞蹈具体的技能技巧要求,老师难以把握“适时适当指导”的技能和分寸,往往以“避免”和“克服”来回避技能技巧。技能技巧是获得音乐实践活动能力,在活动中感受、表现音乐的必要手段,譬如唱歌,有音准、拍子对、歌词唱清楚、表达感情等技能要求,舞蹈有会随着音乐合拍、协调、优美动作的技能要求。欣赏也有注意力集中、专心、安静地听、边听边想的欣赏能力。听的、唱的、演奏的、动作的,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技能技巧,不同年龄儿童又有不同程度的技能技巧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共同研讨,集思广益,逐步解决。技能技巧是获得音乐实践活动能力,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没有适当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儿童就没有能力正常地参与音乐活动,也就不能正常地接受音乐教育。
手工材料
关键词:陈鹤琴
- 陈鹤琴游戏思想对当前幼儿园游戏实践的启示 2012/04/28
-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读《陈鹤琴传》有感 2012/03/15
- 陈鹤琴教育思想中的生活精神 2012/03/14
- 陈鹤琴的教育信念及其启示 2012/03/14
- 陈鹤琴的课程思想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