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来自于感觉 蒙氏心得分享
亲爱的老师们:
你们好!
每每我们在交流班级管理工作时,总会谈到各个班级比较有个性的孩子。这些孩子一直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而且有时还让老师们焦头烂额。
作为我来说,我一直也被你们的思绪牵动着。记得有一次周例会时孙老师对几个“调皮”的孩子的解决策略是:给孩子一段时间,只要看孩子纵向上的发展,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是成功!这个建议也算是安抚了一下教师的心,特别是急性子的老师。
最近,我在读孙瑞雪的著作《爱和自由》,在谈到儿童的智力时书中有一节讲到“智力来自于感觉”对我触动很大,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从中能有所启发。
所谓“智力来自于感觉”,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是作者孙瑞雪在教育自己孩子时的案例:他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她天天指着灯,告诉宝宝这是“灯”,天天指着书,告诉宝宝这是“书”,每天重复,可孩子的脸依然是“木木登登”,什么表情也没有。当孩子两岁零一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傍晚,天空特别蓝,外面停着一辆大卡车,孩子想到车上玩,作者就带他上去。没想到宝宝扒着车栏杆,仰视着天空看了很久很久,好象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当时作者指着天并告诉宝宝“天”,她的孩子也跟着说“颠(dian)”。第一次会说的是“天”,以后他只要看到人就拉着人家的手说“天”,连着说了三天。后来作者指着脚下踩着的地说“地”,孩子也跟着说“地”,第三个字,作者本来想教孩子说“树”,可他就是不说。当作者说“人”时,他就跟着说“人”了。
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智力来自于感觉。早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作者就天天重复指天和书给他听,他不说,这说明他对灯和书没有感觉。而当他观察天时,他对天有感觉,恰恰这个时候作者给了他“天”这个概念,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老师们,我们试想一下自己的做法,特别是对那些比较有特点的孩子,我们有没有尊重他们的感觉,还是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硬强加给他们?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不知老师们有没有看过,它着重写了上个世纪德国的乡村教师卡尔·威特如何用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他的孩子威特的。威特生下来并不称心,看上去有点啥,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他举了个例子:他说,当这个孩子把你的手抓住往他的嘴里塞的时候,而且用他的嘴吮吸你的手指的时候,你必须用和缓和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其实这种做法,跟前面理论上是一致的,当孩子对某些东西有感觉时,成人(老师)要适时把概念给他。
遗憾的是我们成人大多数不知道,而我们常常做的是什么?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强制孩子,给孩子教东西。老师们,孩子都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通过自我来建构自己的。作为我们老师要为不同个性的孩子提供他们建构所需的材料,让我们在耐心+爱心下做孩子成长的协助者吧!
此致
手工材料
关键词:蒙氏
- 探索幼儿园蒙氏教育 2012/12/10
- 蒙氏活动中教师进行观察的意义 2012/05/23
- 听《蒙氏数学》有感 2011/03/26
- 蒙氏工作教案:数字与筹码 2011/03/26
- 蒙氏数学教具教案:加法板 2011/03/26